写一篇对一首诗歌的感想

随便写一首诗,写篇对这首诗歌的感想
很急!在线等!

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或者诗评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写诗评者只喜欢说些好的,而不是砸砖头,或者说砖头砸了也颇轻描淡写?所以,在开始写感想之二时,我不得不说,水做的诗歌虽然在某些方面保持了简单清新,保持了纯朴自然,但仍然不乏弊端,所以接下来,我在评说她其他作品的同时,也将我对于水做的诗歌作品当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剖析,但愿我所述能给爱好写诗的朋友一点启发。当然,我所述并不一定正确,所以欢迎大家共同来研究讨论。

明代的焦宏在他的《雅娱阁集序》中写道:“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垂世而行远。”这里所述也就是说当感情积累并进一步深化时,便产生了“意”,到诗人的笔下也就上升为思想的潜意识。水做的诗歌作品前篇我说过,虽然大多并非直抒胸臆,但在把握上她掌控不错。但我们说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直抒胸臆创造情境是常见而主要的的方法,但并不是诗歌创作唯一的方法。如果说写诗能够区别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还又多种创造情境的方式,那么,同样能表现出感情激荡、流动的美

在赏析水做的诗歌作品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水做的目前创作思路有所拘限,仍然拘限在“小我”的境界中,在追求一种唯美的风格,但她也有自己的弊病,有的诗歌作品以及诗句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不太简练,意象也不够丰满。以小女人的情感为主线来抒写,她的诗作品读起来,第一感觉是圆润有美感,然而她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那就是诗的内核缺乏一种更深刻的东西,更能融入大众内心,引起共鸣的思想。这点从水做的某些作品当中就可以看出:

如:《欺骗》“那些错误醒了/我睁大眼睛/看旧日沉陷的美丽/一边隐退一边清晰/昨日的错误/变成晨起的欺骗/随着缕缕朝辉升腾成云朵/吸附在灰白的天际/我惶恐地闭上眼睛/企图避开迷惑的云朵/关闭的动作慢了些/欺骗,挤进心窗/于是/伪装的日子一个接一个/透明的世界仍在纷乱/冬天没有了寒冷/春天多余了雪/也许 夏天没有了炎热/秋天多余了雨/泪水和笑声讲着同样语言/单一的,同样的事情/在我面前一次又一次发生/欺骗,形成了我的作品/我很小心的写它/并且深爱它/不知哪一天/闪电穿透欺骗的云朵/让泪水欢畅地流下来” 想必很多人都看出来了:那就是:她前三小节对欺骗有一个很好的诠释,然而第四、五小节就属于多余的描绘了,彻底地道出了所有的隐忍和吸收来自欺骗,造就了“镜花无缘,格列佛失去想象”。说太多就太透了,她在创作这首诗时脑子里应该呈现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欺骗给她带来的一切烦与忧,没有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的余地。这个作品即便是技术上而言,也是可圈可点的,一应的铺成所要追求的目标聚集在最后的焦点上,“让泪水欢畅地流下来”,这其间有一种释然,归于平静的洒脱。

又如《别说》“什么也别说/一句话就是一朵蒲公英/你的气息/会吹散纤弱的花瓣/追逐风中的承诺/还是什么也别说/说出就是证据/苍白的一纸/会让叛逆的灵魂/越陷越深/听听枝头喜鹊的声音/求你 什么也别说/还是做吧/用心点 真实点”这首诗也有可圈可点之地,写的情真意切,比喻恰当,欲说还休,三缄其口。用“不说,还是不说,求你不说”把情感推向波峰,将内心深入的隐忍与坚韧的品质体现透了。然而但最后一小节的两句,“还是做吧,用心点,真实点”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如果只到“求你什么也别说”,诗歌句子结尾了,诗的意境和主题思想,却并没有结束,剩下的东西,留给了读者,更能展现诗歌的魅力!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作者内心曲折哀婉的波动,如同山涧峡谷中那蜿蜒盘旋的溪流,回环往复,在说与不说间思索着。

如: 《早茶》“从那一天起/早茶/在办公室上讲述着心事/扑鼻的气息 袭来/微醺的你漫漫飘走/和茶的馨香飘在一起/恍若风景深处两棵树/寂寞的碰在一起/发出空灵的响声/树的影子/在杯中清晰起来/吻/埋藏了午后的心事”。早茶/办公室,两棵树/影子,以及茶的气息/响声/吻,所有物象都以并置的状态出现。她所倾力推出的所有这些物象,以并置的情形展示,并置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整首诗装饰的滑溜顺畅,用来呈现与突出个人内心每天千篇一律的工作与生活造成的这种内心的思索与徘徊。那么这里就出现另一个问题,这样的语言形成的语境就使整首诗中词与物的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真实就缺乏一种张力,没有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某种环境与深度,只停留在她个人思想的空间,而没有更广阔的可以让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

谈到广阔的空间,那么我就不得不说说创作诗歌三要素了,何谓诗歌三要素呢?爱好诗歌的朋友都清楚,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首先立意要高,着眼要宽,落笔要小。而广阔的空间也就说的着眼要宽,而非拘限于狭小的范围。如果着眼窄了,那么必然会影响诗歌作品的博采与兼收。既然说到了三要素,那就来谈谈水做的诗歌作品中的立意。我们说在创作诗歌时,如果立意低了,诗歌作品的内涵就会流于浅薄与平庸。立意高了,而诗作中所表现的却是泛泛之谈,言词虚浮,那也毫无意义。所以说一首好的诗歌,首先我们在品读时,应该弄清楚此诗作笔者的立意在哪,再去细赏品读!我们且来看看水做的诗歌作品《心门》。“在月球上/小心地建起一道门/让它一直为你敞开着/在我的眼里/满是灰色的时候/也许你不会轻易走进门里/而我现在/开始害怕你的进入/因为 月亮/一半被你的弓弦拉弯/一半被箭头射碎/我轻轻拾起那些碎片/做成一颗颗宝石/想留给你时/却变成了泪珠/滴落到门槛上/门 依然敞开着”。这首诗的立意是挺不错的,以心门为契机,抒写了对生命的沉思,对情感的徘徊与迷惘。我认为这首诗在精练的字、词、句里面,基本上提炼出了精妙的诗意,比较成功,这个诗歌的精彩在结尾处,“门 依然敞开着”就是典型的反皴手段的现实体现,结句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你自己猜笔者心理的意思。

著名诗人艾青曾在他的《诗论》里说道:“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回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我们说诗歌创作,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从生活记忆中的事物里,产生联想,提炼出联想中的情思。这点在水做的诗歌作品中随处可见,应该说她是将相类似的事物调动起来,进行沟通和连缀,使之不受一物、一时、一地的限制,所以说她的诗歌作品在初品读时应该感觉是质朴自然,且想像丰富的。然而只要仔细研读就不难发现,她的诗作往往停留在个体的层面上,对意义的公众性与普适性的寻求,比较匮乏。仅仅体现在浅层次的精彩思想范畴,而没有凝思凝神,从而达到富有丰厚的底蕴思想与深度。我们说诗歌的可贵之处在于,笔者不会因为缤纷绚丽的生命感悟而使思想滞留,而是将思维的脚步延伸,完成自我与世界、自然与人生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如果能够将诗歌的语言借景抒情,在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意象的鲜明可感性与抽象性形成统一,就更能强化“言不尽意”的美感效果。

谈到“言不尽意”,那么就必须再回到前面谈诗歌三要素其中的落笔了。落笔大了,就如同大海捞针,东扯西扯,扯不到关键主题,也即“诗心”。为什么说落笔要小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一马平川地去写,不要漫无边际的瞎扯。那么何谓“小”,也就是我们在创作诗歌时你想要表达什么,你的主旨是什么,确切的说,就是你写此诗的角度。谈到“角度”,也许很多朋友都清楚,也就是一首诗的切入点,或者说焦点“诗眼”,或者说一首诗的亮点,突破口。一首诗如果找好了角度,开好了这个突破口,那么就牵动了全局,牵动着全诗的神经。写诗就好比牵牛要牵牛的鼻子,打蛇要打它的七寸之处,角度要选好,要选在即便于起兴,又便于展开,也便于挖掘的地方。所以说,我们在创作之时,要善于选准角度,这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才能。

前篇我说过,是由水做的所发三组诗来谈谈感想,但我又得多说一句了,其实“组诗”在过去是很大的操作,要求也高。过去能写组诗的人都是大手笔的人或成名已久的大诗人。当然那是过去,那些大诗人在现在来说可能现在很多人并不以为然。关键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组诗实际上并不能成组,是作者把他们纠集在一起的,他们本身可能并不情愿,因为很多的组诗并不能由一根主线连起来。(有机会再细说何谓组诗)

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与感想,但我始终坚信诗歌应该具有一定的哲理情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假如一个写手写诗,只凭激情,没有思想,这只能说还停留在写作的初期,还在诗歌门槛前徘徊着,还未正式入门。其实诗歌的语言基本都很简单,那些在创作时总讲究让思想更深刻,总讲究技巧的运用,总讲究在语言上凸显的更奇妙之人,就会让读者没有阅读的圆润感。所以说当我们阅读诗歌时总觉得这诗歌怎么就不像诗,总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时,那么,你便已经进入了诗人的“思维”。

写到这,我现在后悔在前篇中用了“简评”这两个字,事实上,我写的这些文字,只能是“感言”而并不能称做“点评”。因为我没有文人骨子里丰厚的思想内涵,而我也不太喜欢用“简评”,好象那是居高临下的说法,而事实的情况是,我从来都是站在和作者的平等的角度甚至是仰视的角度来写我的感想的。

所以,如果说诗是一种经验积累的单点的呈现,那么评论与感想则是对创作背景和诗者创作状态的全面透视和回放,其中之精彩可能连写作者本身都难以相信。最后,用雪莱的一句名言,结束对水做的诗歌作品的感言:“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因为美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永久主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30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自古文人悲秋,惯读古诗词的人,满眼里竟只有一个“秋”字了。秋是无法说出的愁,记得吴文英有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甚是新巧,只是比不了稼轩的这个“秋”字来得深厚沉郁。整首《采桑子》看来浅白,却非要用人生的阅历去诠释,方能读懂。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少年芳华,那时只觉得一句“为赋新词强说愁”形容最恰,却一直不明白,什么样的感觉是无法说出来的。对那时而言,文字于阅历是足够表达了。然而真正人到中年,再重读这一句时,忽然不用解释,便完完全全明了了全句的意境。词人似乎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感受,然而把它们放在一起,却让人直面了岁月的痕迹。国仇家恨历尽了,人世浮沉历尽了,还有什么事值得出口,一出口便是小事。好一个“休”字,带一点落寞,带一点无奈;好一个“凉”字,经历了严寒、煦暖和酷热,有一点萧索,却并不是失望;好一个“秋”字,心里装的不再是愁,而是天下!

这也许是汉语的独特魅力。我曾经看过对这句词的英文翻译,两种译法,都已是极致。一种是“And can’t find a word,But merely say,‘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还有一种是“I would not have it told,But only say 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然而否定句并不能表达出“休”字的落寞和无奈,“cold”依然只是皮肤的感觉,“autumn”更只能是伦敦或者纽约的秋天。

一个“秋”字,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太多的追求与失落,希望与澈悟,而于此,文字便觉简陋。
第2个回答  2009-05-31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你一定会得到美的享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关于诗句给我带来的启示的作文
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 超过岸对海的痴情—— 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600字作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是对生活的深深理解和感慨。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时间总是在不停地前进,就像那无边无尽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让我感到生活的无情,也让我感到生活的无尽可能性。这就是杜甫的诗带给我的震撼和启示。在品味《登高》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

一首诗的启示写作文500
1. 【一首古诗给你带来的启发】作文500字 诗,是灵魂之本,是精神支柱,人活着就要有诗意,要让别人感受到诗的价值,让人体会到诗中的真喜,真悲,真愁,真性情。也要从诗中认识到更多的道理,能从诗中得到启迪,而最让我感受颇多的,便是那传古至今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读诗感受写作文
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2. 读诗歌,写感受 深深地体会出母爱是多么的博大无边!不是吗?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享受别人的爱护;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

关于苏轼诗句感想的作文
1.关于苏轼的诗歌的感受 第一次读到苏东坡的《江城子》时,几乎为之震撼。那样朴素的诗句背后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种悲怆的容量悠悠然穿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穿过了薄薄的纸背,几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自己喜欢的诗写作文
1. 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写一篇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今天,我在秋姑娘的爱抚下,我又一次走进了属于自己的诗词天地,陶醉其中。 古代,有多少仁人志士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动人的唐诗宋词。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抗金名将——岳飞写的一首词叫《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诗词对我写作文的启发
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 超过岸对海的痴情—— 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

诗歌作文
诗歌作文 篇1 读书十余载,读过的诗歌不敢妄称千千万,却也颇丰,自然对诗歌有着不少感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看不仅应该会吟,更应该会品。 既为乱谈,自然是天马行空、不拘章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万一灵感戛然而止,即刻收笔。 唐诗是诗歌的顶峰,传承数百年,当然也极具个性。各家诗派...

读《敕勒歌》这首诗,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敕勒歌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

《长江之歌》感想?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 (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