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历史背景养生的产生养生文化的起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6
道教养生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渊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黄老道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道教的创立一样,道教养生学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基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帆亏;道教养生学的问世则是先秦两汉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哲学思想方面,处于社会大变革风云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神仙家等,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阴阳家亦有相当的影响。
我国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孔子家语·本命题》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优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备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乱纤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囟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二七而化。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即把生死的变化归结于阴阳的运动,认为随着阴阳两种原素的不断地消长,人的一生从婴儿、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不悖科学的。当然,儒家内对于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
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认为性乃所受于天,故存心养性乃所以事天。夭寿皆命,对之不存疑虑,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荀子对于命的态度,则讲制而用之。他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主张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虽然是有的,但人不应止于待命,而当设法控制它,利用它。这是荀子独有的思想。《易传》中也颇讲命。《象传》云:“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说态陪神卦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后来的学者即把这些观点看作是儒家对于性命的一贯心传,并把易学惟崇为阐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论。儒家的这些性命学说,许多观念都为道教养生学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胜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论体系,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
墨家对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影响,主要是它的五行学说与人为的变化观。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初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思想为唯心主义所剽窃,产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派。他们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胜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就是所谓“常生常胜”。邹衍的这种循环、凝固的“五行常胜说”,对于我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后期墨家打破了这种学理,在五行相生相胜的旧说上,提出了“五行毋常胜”的新主张。
《墨子·经下》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经说下》解释说:“五金、水、土、木、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唯所利。”在这段文句中,既驳五行相胜之说,亦斥五行相生之言。谭戒甫先生解释说:“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丽,并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离。何以故?以水聚藏于金而火附丽于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于山之林;鱼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鱼藏焉。若能识别此道,则水非生于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至于相胜,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相反,因其质与量的多少,因其种种机运,而发生变化。如金与火的关系,金少火多,则能把金熔销;反之金多火少,则能把火熄灭。王充《论衡·命义篇》云:“譬犹水火相更也,水盛胜火,火盛胜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认为五行相胜是随着矛盾双方质与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一套僵化的发展程序。墨家的这种辩证的五行学说,不仅批判了邹衍等人对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学观,也为后来的道教辩证地探索自然与科学,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道教内,无论是汉唐之际的外丹派,还是宋元时期的内丹派,他们都吸收了墨家的这种辨证的思想。如《周易参同契》中关于五行的论述,即与墨家一脉相承。书中说:“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这是以墨家五行附丽说立论。在此基础上,《周易参同契》进一步提出了“五行错王”的学说。书中说:“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元俞琰解释说:“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顺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则木与火为侣,火反生木;金与水合处,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也。”也就是说,五行的变化既有一般规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规律,即“错王”。而修炼丹道的关键,正是在于掌握运用五行变化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又被叫作“五行颠倒术”。张伯端《悟真篇》说:“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由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释说:“汞为震,龙属木,木生火,木为火母,火为木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朱砂属火,火为离,汞自砂中出,却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生’……铅为兑,虎属金,金生水,金为水母,水为金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黑铅属水,水为坎,银自铅中生,却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顺生,虎向水中生。 ’”(《*** 真人悟真篇注疏》卷4)。所谓“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内丹修炼一个基本原则。
从《周易参同契》的“五行错王说”,到《悟真篇》的“五行颠倒术”,其思想的源头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胜说。墨家讲变化。《墨子·经上》说:“化,征易也。”《经说上》解释说:“化,若蛙为鹑。”变化的形态是多样的。《经上》说:“为、存、亡、易、荡、治、化。”《经说上》解释说:“为,亭合,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霄、尽,荡也;顺、长,治也;蛙、屈,化也。”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皆出于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买卖交易,消尽的荡除,顺长之修治,都是人的作为;即使是蛙屈一类的变化,也是人们能够观察了解的。墨家这种强调人为的变化观是很可贵的,因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后来的道教养生家吸收发挥了这种进步的变化观,并在探究自然与生命的漫长路途中实践着

养生的历史背景,养生的产生,养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养生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渊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黄老道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道教的创立一样,道教养生学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基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道教养生学的问世则是先秦两汉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在哲学思想方面,...

养生的历史背景养生的产生养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养生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渊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黄老道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道教的创立一样,道教养生学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基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帆亏;道教养生学的问世则是先秦两汉科学文化发展的结...

养生文化养生文化起源
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从出土的甲骨文考证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会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会进行卜问,并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还记载了关于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事项。进...

养生起源于哪个朝代?
养生之道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不易精确追溯至某个特定的朝代。然而,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确定养生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2. 《黄帝内经》与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成书于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前。该书中的“素问”篇,尤其是“...

中国传统养生的历史与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先秦养生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过渡,推进了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养生长寿的学问也逐渐完备而成为体系。在诸子百家的争论中,就提出了不同的养生主张:或主张养生应以“养神”为主,或主张养生应以“养形”为主;在养生方法上,或重视“静养”...

养生在日常这个观点最开始是谁提出来的?
养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哲学和医学传统。虽然很难追溯到确切的起源,但有几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养生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该经典据传是黄帝与医仙(也称为岐伯)的对话记录,涵盖了诸多...

中国传统养生历史在哪朝开始?代表人物是谁?
1. 中国传统养生历史的具体起源时间尚不明确,但《黄帝内经》编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已知最早最系统的养生文献。该书综合了直至秦汉之前各时期的养生思想与实践。2. 《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养生学和康复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中医养生学和康复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

古代的时候,有哪些养生学茶文化?
春秋战国,养生理念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生产水平提高,诸子百家开始了学术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诸子百家有关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产生甚至演变为一门学科;为中国的养生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比如《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的哲学...

养生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哪里?古代的人会养生吗?
养育,即养生、保养、补养的意思。生,即生命、生存、成长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养生”是指根据人类生命过程的规律,积极进行物质和精神身心的养护活动。保养,就是遵循生命规律,通过适度的运动,加上外在等手段,使身体机能和外在皮肤得到休养,这是养生的第一个方面。滋补,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

我国古代养生学奠基之作是?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