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亚圣孟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对孟子的教育就落在他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孟子的母亲有见识又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著名的孟母三迁成为后世传颂的故事。据说,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墓地里每天都有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坟掘土。孟子觉得特有意思,也常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着小铁锹挖土坑玩。孟母一心想使儿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她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炫耀着各自的商品。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很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随便抓起一样东西在那里喊叫、喧闹。这种环境对孩子更没有什么好影响了,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附近居住。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很多有学问、懂礼仪的读书人。在学宫文化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读书演礼。孟母看到这种情况,知道选对了地方,非常高兴,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孟子小时候,一天,邻居家杀猪。孟子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杀猪?”母亲骗他说:“给你吃啊。”小孟子听了,非常高兴,蹦蹦跳跳地跑了。孟母感到很懊悔。她自言自语道:“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现在他懂事了却骗他,真不应该。”于是孟母果真去买了肉给孟子吃。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并不用功,见此情景,孟母很是焦急。有一次,孟子从学堂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你近来学习怎么样?”“还跟以前一样不好不坏。”孟子洋洋得意地说。孟母很生气,举起一把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连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接不起来,学习不时时用功,不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从此,孟子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攻读。

孟母教子,费尽心血,值得我们学习。

到公元前358年,孟子就拜孔子弟子子思的门下为师,学习诗书礼仪。

公元前343年起,孟子的思想已经形成,在家乡开始教徒讲学。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好人坏人之分,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影响。他把人比作山木。他说,山上的树木本来是茂美的。但因为它接近都市,人们不断地对它砍伐,牛羊践踏不已,于是长得不成样子,能说这些树木原来是不美的吗?人也是这样,本有善良的品性,但不断被摧残,得不到发扬,最后变得同禽兽差不多,能说人的本性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孟子认为民众的问题最重要,君王的问题不占重要地位。君王在用人时,应该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最智慧的。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孟子认为统一才能安定。他不主张用战争来实现统一,提出了“以德服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理论。但他并不反对一切统一战争。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的向背。他说,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义的政策,百姓就会为国君拼命,即使让他们拿着木棒也可以抵得住坚兵利甲。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王道”、“仁政”。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好的,应该把人当人看。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办法在于得民,得民的关键在得人心。孟子所说的王道,最主要的就是给予人民产业,轻徭薄赋,减少刑罚。

从公元前330年起,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造福于天下百姓。

孟子向梁惠王说:“不耽误农活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湖里去捕鱼,水产就会吃不完。伐木者按适当的时令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水产都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能使百姓能够生活、死后有钱埋葬,没有什么不满足的。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孟子去见齐宣王说:“把泰山夹在腋下而跳过北海,告诉人说‘我不能’,这的确不能。替老年人按摩肢体,告诉人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王不能称王于天下,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越过北海一类;王不能称王于天下,是属于按摩肢体一类。敬养自己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养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统治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一样容易。”

孟子游说列国,发现天下没有肯施行仁政的国君,相比之下倒是齐王还有接受他政治主张的可能性。他离开齐王并未立刻回家,而是逗留在齐国边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苦笑说:“我希望齐王能够觉醒,派人来找我回去。”等到希望破灭后,才遗憾地一个人走了。

从前310年起,孟子在邹国讲学,并写下了论述自己思想的著作。

约前289年,孟子逝世;享年84岁。后人称他为儒家“亚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孟子生平的主要经历
1.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巨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成为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尊号为亚圣。2. 孟子自幼学习儒家礼仪,十五岁开始师从子思的门人学习,后来在邹鲁地区收徒讲学,门下有数百名学生。3. 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孟子离开滕国前往魏国,那时他已经五十三岁。4. 孟子...

儒家亚圣孟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由母亲独立养育成人。孟母是一位坚强又优秀的母亲,竭尽心力地教养幼子,由“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可以想见孟母的风采。孟子能最终成长为命世亚圣之大儒,其母的启蒙与教诲居功至伟。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孟子二十二岁,...

儒家亚圣孟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3. 孟子少年时,孟母以断织布教导儿子学习需持之以恒,自此孟子刻苦攻读。4. 孟母教子用心良苦,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5. 公元前358年,孟子师从子思,深入学习儒家经典。6. 公元前343年起,孟子在家乡开课授徒,宣扬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等理念。7. 孟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无义之战,强调人心向...

儒家四圣的亚圣孟子
从小接受母亲严格教育,其母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次挑选邻居,最后与学富为邻,孟子的老师是孔子子思(孔级)的学生。孟子非常景仰孔子及其学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发展了孔子“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认为暴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只有施仁政,才能统一天下,主张法先...

儒家亚圣孟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对孟子的教育就落在他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孟子的母亲有见识又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著名的孟母三迁成为后世...

孟子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孟子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继孔子后,儒家又一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亚圣”,其早年的成长教育是在其母亲的悉心调教下完成的。公元前358年,孟子拜孔子弟子子思为师,潜心学习。公元前343年,孟子思想体系已日臻完善,于是他便开始在家乡设馆授徒。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好人坏人的出现,主要是...

孟子生平的主要经历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孟子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

亚圣孟子的故事
亚圣孟子的一生极其精彩,他的一生是饱含智慧的一生,思维的火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始作俑者、孟母三迁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 到关于他的故事。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句成语虽然出自于圣贤孔子之口,孔子曾说:“始作...

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出生于邹城市北凫村,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于国家统治之中,造福于百姓,他在战乱时,周游各国。孟子到齐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于是他离开了齐国。孟子53岁时来到了...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