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中的山水画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对一生山水画实践的总结,具有丰富的绘画思想。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所阐述的理论代表了当时的理论高度,并对后世影响巨大。文中谈到山水画的审美价值,画者的主观修养,“三远法”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全面的论述了作者的绘画思想。

      1.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文章一开始就指出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好山水,因为它是常处、常乐、常适、常亲的地方,人心向往自然,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太平盛世,士人无需像动乱年代那样遁隐山林,且“亲君之心两隆”,有兼济天下,定国安邦的伟大抱负。

      士大夫面临要么身居庙堂,要么退隐山林的两难境地,山水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两者的矛盾,“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它达到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目的,实现了“烟霞之侣,梦寐在焉”的愿望,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自然景物。不能真游山水,转而游山水画,也即神游,可以使精神俯临山川丘壑之上,与游真山水的趣味是一样的。这即达到了山水画快意人心的艺术功用。

      2.画者的主观修养。 “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要求绘画活动必须集中精力,否则精神就分散了;画者精神与作画活动保持一致,否则不能很好体现画者的意旨;并以庄严严肃的态度,以恭谨勤恳的精神作画,这样构思才能深入,所画景物才有整体感,否则,以上四点就会积惰气而笔迹不果断,从而丧失分解的法则,积昏气而图像不清爽而丧失潇洒的法则,以掉以轻心而使作品形态不周到而丧失体裁的法则,以轻慢忽视而使风格不统一而丧失紧慢的法则,这些都是作画人最大的毛病。

       所以郭熙“每乘兴得意而作”必做到“万虑消沉,万事俱忘”,且“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必神闲意定⋯⋯者乎”?而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必须使心情达到松畅,而不受约束才能成为真画者,如“《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这样,平易、正直、慈爱、体谅之心油然而生,人的啼笑的情状,物的尖斜偃卧倚侧的状态,就罗列于胸,自觉流露于笔下。画者心态达到了解脱,能够松畅,不为外物阻扰,则画者才可与画相交融,才能画出物之情态,抒发画者思绪。

       3.“三远法”。在《林泉高致》里, 郭熙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重晦,平远之色,有名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段文字中,郭熙明确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三种不同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三远法”作为绘画构图与透视学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仰视、俯视和平视三种不同的视觉意义。不同的视觉形式,人们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真实自然的“空间”这个概念被“远”给替代了,空间是物理的,林画家则以“远”将物理空间观念诗意化了。郭熙根据视觉角度的不同将这种观察总结为“三远”,实现了三维空间各个方向上的展开,有一种空间扩张意识。

       三远理论超越了个人的局限,获得了把握宏大深远的场面,这使得中国山水画可以将广袤的山川汇集于尺幅之间,这正是西方风景画做不到的,它们只是局限在一个角度作画。中国山水画通过对自然山川的这种观察,目的是要抓住自然山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与表现中独特的传统方法,是郭熙总结的透视法和创造意境的手段以及独特的意境。

       郭熙在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及学习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对前代的山水画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强调画家对自然的审美观照,认为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造成富有理想的情趣和意境,其中他的“三远”取景法是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他提倡山水画家要注重品格素质的涵养陶冶,要有严肃的创作态度。他对山水画创作的理法技巧、山水画鉴赏等许多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总之,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许多山水画理论都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对现代仍具指导意义。

林泉高致作品介绍
《林泉高致》不仅总结了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还强调了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师承的广博、技法的灵活运用等。郭熙倡导深入观察生活,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作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之学。他的技法总结,如积墨法和用笔法,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画面深润、厚重,...

林泉高致创作背景
《林泉高致》是山水画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集中探讨了自然美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郭熙认为,山石林泉之美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不愿远离君、亲,山水画则使他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体验自然山水之美,解决君子厌倦世俗事务,却又留恋功名的矛盾。早在南朝,宗炳就提出了“卧游”的概念,即用...

《林泉高致》中的山水画思想
     《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对一生山水画实践的总结,具有丰富的绘画思想。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所阐述的理论代表了当时的理论高度,并对后世影响巨大。文中谈到山水画的审美价值,画者的主观修养,“三远法”等几个方面...

三远山水画法—三远
山水画中独特的技法之一,便是“三远”理论,源自北宋郭熙及其父郭思的《林泉高致》。"高远"描绘的是从山脚仰视山顶的景象,强调雄伟的气势和壮观的布局,视平线通常位于画面下方。例如,《芥子园画传》中的高远法,通过透视原理将山画得高耸,可能借助泉水来增强画面的高远感,如雁荡山的瀑布。刘未则...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讲究三远法?
这是(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三远"理论有高远,什么和什么
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元四家绘画:林泉高致内容简介
林泉高致,是元四家绘画的标志性理念,它强调山水画中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在元四家的笔下,山水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抒发。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山水描绘得既真实又超脱,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在异族统治的背景下,元四家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

三远法是谁提出的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意思是构图可以从仰视、平视、俯视三个角度来看。郭熙是北宋绘画大师擅长创作山水寒林之景,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

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林泉高致》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郭熙对山水画三远的理解: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规律性...

宋神宗年间郭熙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提出了那些理论?
宋神宗年间,郭熙入翰林图画院任职。他曾自述山水画创作的经验,由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是继荆浩《笔法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讨论山水画技法的理论著作,而且,在体系的完整性上,其价值更为突出,即使在后代,也没有人能超过他。郭熙认为,一个山水画家要想通过创作把大自然的形象和精神逼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