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气为主"时曹丕在什么中提出的观点

如题所述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弟子。”简单地讲,所谓“气”,在作家方面,是指的他的气质才性,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具体分析,“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即是强调文艺作家自然的禀赋,它同作家的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创造上的巧拙出于创造者的自然本性,是无法加以传授的。由此可看出,曹丕所说 “文以气为主” 的 “气” 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范畴,而是具有明显的美学意义了。
  首先,它将“气”引入文学领域,作为文艺审美的一个概念并以此用来品评文学作品。早在先秦时代的诸子思想中,“气”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范畴,乃宇宙天地万物之本源。把“气”从哲学范畴引入文学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气”的内涵。建安文学崇尚“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推崇“梗概而多气”便是曹丕“文气”说的最佳体现和诠释。建安文人在他们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气”的概念,如曹丕《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至广陵于马上作》:“胆气正纵横”;曹植《鰕鳝篇》云:“猛气纵横浮”;刘桢《射鸢》:“意气凌神仙”;阮瑀《咏荆柯》:“叹气若浮云”;吴质《思慕诗》:“志气甫当舒”。在他们的作品中,“气”多表现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及情感力度。为此,后人,常常也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钟嵘《诗品》评曹植创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世积怨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再者,“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先秦《尚书》“诗言志”的“志”虽然有“情”的成分,但它更主要的是表达符合儒家思想的思想情志,强调“以志束情”,情是不能任意泛滥而发的,当时的文论还摆脱不了政治教化等传统诗学的束缚。而汉代经学兴盛,更是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文学抒发个人情感的发展道路。然而我们知道,文学并非只是“言志”,更是创作主体精神气质的投射,文学的这种抒情倾向带动了魏晋以后创作实践的自觉。“文气”说在这个时期刚好应运而生,它适应了建安文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建安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从两汉以来被禁锢的经学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地开始追求个人的文学创作,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它使文坛出现的追求创作个性的倾向上升到文人的自觉意识,预示着“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为建安文学揭起一面高扬创作个性的鲜明旗帜,这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更是非常完美地表现和诠释“文气”说的理论意义。
  概而言之,李泽厚先生把 《典论· 论文》 看做是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端和引言。而其中最重要的命题要算“文气”说了。“文气”说将“气”从哲学范畴引入文学领域,第一次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气”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它还昭示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将文学的发展推向了唯美的时代,这就是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所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文以气为主"时曹丕在什么中提出的观点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

文气说的产生与发展
1. 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的特质与作家的气质、个性紧密相关。他通过音乐比喻,阐述不同作家因其内在气质的差异而创作出风格迥异的作品,这种气质的清浊是天然形成的,不可强求。2.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文气说。他认同曹丕...

文气气的概念用于文学评论
在古代文学评论中,曹丕首次将“气”这一概念引入,他在《典论·论文》中阐述道:“文章以气为主,如同音乐,尽管旋律和节奏一致,但如果气息不均,技巧有别,即使是父辈也不能强加于后代。”这里的“气”即文气,是作家独特的精神气质,由天赋个性和才能构成,不可强求,也无法传授。曹丕以此为文章的...

“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不包含哪种意义?
文以气为主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这个气不包含作者的呼吸。文以气为主的解释是:文章表现出的是作者的个性和才能。"文以气为主"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文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

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气说
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

曹丕《典论论文》中基本文学观点
1、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风气,认为这是不自知之病,强调应通过自我审视来评价他人,以此避免此种弊端。2、他评价了当时的文人,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能与不足,分析了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要求,并认为只有通才能够胜任各种文学风格。3、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作家的...

文气说的理论内涵和历史价值
4.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表明文学创作中的“气”是无法通过外在力量强加获得的,而是与作家的天性密切相关。5. 曹丕将“气”理解为文章中反映出的作家气质个性,这一观点受到东汉末年品评人物风气的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因此逐渐形成。6....

文以气为主的译文
1.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的是曹丕,他在魏时期曾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风貌,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气质”。2. 每个人都...

文以气为主是谁提出的
文以气为主是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是三国魏曹丕的文学美学命题。谓文学作品的创作、品赏以及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都当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处之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

文以气为主的理解?
1. 探究核心:何为文之“气”?曹丕的理论观点与后世文人的诠释 2. 曹丕在文学理论中提出了“气”的概念,这一概念复杂而深刻,既包括了作者的独特个性和风格特征,也展现于作品的风貌和气质。3. 郭绍虞先生从作者和作品两个角度解读“气”,展现了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他认为“气”是天然而非强求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