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与颜回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故事

如题所述

故事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启示:有些时候,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凡事应当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认识,不要过于主观地去“我认为”、“我觉得”,这样最容易造成误会。

看人不顺,未必是别人不对,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价值观所认为的一切当做唯一。不要急着下判断,不妨换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对方。

扩展资料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

参考资料:颜回-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6

    故事: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第2个回答  2011-05-15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有时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体察得到,当放下自我观念的时候,识别真假的智慧就会自然而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5-26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有时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体察得到,当放下自我观念的时候,识别真假的智慧就会自然而出。
第4个回答  2011-05-26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第二十)

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具体事例
事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有吃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

求一下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小故事,要幽默一点的
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

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具体事例
”颜回立刻回应:“不可,刚才锅中不慎掉入尘土,我虽已将其捞出食用,但饭已不洁,不宜敬奉先君。”此时,孔子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颜回。事例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表达的是亲眼所见比听说更为可靠。然而,眼见是否确实呢?实际上,事物存在真实与虚假之分,如果误将虚假现象当作真实,...

关于孔子与颜回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故事
故事简介: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

哪位有“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的事例
1、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有吃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

关于孔子与颜回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

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具体事例
这个故事揭示了“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尽管孔子亲眼目睹了颜回的行为,但并未了解全部事实,导致错误判断。这与哲学观点相符,即感性认识并非总是可靠的,因为事物可能有真伪之分,甚至眼睛看到的也可能是假象。耳闻的也不一定是虚言,因为学习性认识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

"眼见不一定为实",是孔子说的么?有何典故
"眼见不一定为实",是孔子说的,出自《吕氏春秋》中的典故: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 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

"眼见不一定为实",是孔子说的么?有何典故?
释义 “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凭借内心的想法来做衡量事物,到头来也不一定可靠。看来要借由一些事物来知道一个人的为人,也真的是不容易啊!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之间,有七天都没有吃饭了,饥饿难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回一些米煮饭。当饭快要熟快...

孔子责徒 眼见未必为实
”孔子听颜回一说,颇有愧对弟子的意味,叹息道:“常言说眼见为实,但眼见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都说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往往也会欺骗自己。弟子们记住,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并不难,孔子认为了解人性本质才难。即使是孔圣人,也有怀疑自己最信任弟子的时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