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扩张各自做出了什么反应

如题所述

19世纪60、70年代,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改革及革命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而此时的中日两国面临同样的命运,在外面临西方侵略威胁,在内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两国统治者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领导者、性质、内容等各方面的不同,能够跟上历史潮流的日本走上富强之路,而落后于历史潮流的中国依旧在落后迷茫中徘徊。      从改革的领导者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封建官僚。   从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上很明显。日本的“殖产兴业”,最初跟洋务运动一样,走国营、官办的路子。但是到了1870年代,它发现此路不通,日本人就走私有化的道路;到1880年代,开始大规模出卖官办企业。结果甩掉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推动了私人企业发展。中国洋务运动时,清政府一条死路走到底。当时好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得最尖锐的是郑观应,在1870年代就指出,产权属于商人,产品“系商人身家性命所关”,必然会想法设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些话清政府听不进去。1894年完工的汉阳铁厂号称“东亚第一”,但从设备购买开始,张之洞就瞎指挥,一开始投产就亏本。后来不得不交给商办,让盛宣怀来办。但即使商办,那种官僚企业的架构还在起作用。后来也发挥了作用,但始终不是很彻底的现代化企业。总的来讲,大清帝国是走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道路。官督商办企业带有私有性质,但是很多官办的烙印在里面,效果很坏。      中日对比最明显的还是教育制度。现代化过程没有人才不行。中国是死死抱住科举制,到1905年才废除。青少年把最宝贵的年华用来读四书五经,对管理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急需的知识一无所知!日本没有学中国的科举制度,很容易就建立起新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它所需要的人才。20世纪初成了中国学子留学的首选地。      在政治制度上,日本废藩设县,废除封建制度,推行地方自治,建立了现代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国根本没有进行制度改革。      不同改革内容决定了两个国家的改革性质的绝然不同,日本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而中国则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基于以上原因日本迅速成为东方新兴工业强国,而中国虽然客观上带来中国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岂不,但中国既不富也不强。甲午战争成与败,则是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成与败的最好验证。日本以较全面的改革跟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并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中国则遭到了更多侵略。所以只有跟上潮流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      当然最后必须指出日本并不是一切都现代化了,日本还有两个方面没有现代化,第一是政治体制方面。它有宪法,但没有真正实行宪政制度,整个政治制度以天皇为核心,是一个军国主义的专制的体制,没有真正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第二个大问题是思想理念没有现代化,搞极端民族主义。把朝鲜和中国说成是日本人的生存空间,要在日本领导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看成是文明跟野蛮的战争。      因此日本经济上基本现代化、政治上半现代化,思想上极端民族主义,三者结合起来,日本虽然有经济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军国主义国家。在这样情况下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使现代化发展误人企图,这一点是必须警示,只有政治、经济、思想等全面现代化,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9
首先,19世纪,中日两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受到了西方文明扩张的影响。对面西方的坚船利炮,中日两国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这是两国的共同点。

第二,然而,在19世纪60年代,日本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进行了“明治维新”。这次“维新”是日本政府进行的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同时期的中国,只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技术的先进,掀起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没有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主张“中体西用”,其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封建统治。最后则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
日中两国一成一败,正是源于对西方文明的不同认识,而采取了不同的改革之路。这是两国的不同点。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扩张各自做出了什么反应
19世纪60、70年代,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改革及革命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而此时的中日两国面临同样的命运,在外面临西方侵略威胁,在内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两国统治者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领导者、性质、内容等各方面的不同,能够跟上历史潮流的日本走上富强之路...

19世纪60年代中日俩国面对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扩张 各自做出了怎样的反...
1、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比较:(1)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

不懂历史,求答案,,
过程分析:面临政治、经济、民族危机,日本通过武装倒幕建立了一个以新兴资产阶级、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为基础的明治政府,并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和文明开化。19世纪晚期的日本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20世纪初,最终废除了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

为什么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都在学习西方,但是结果迥然不同,日本走上...
第二点:60年代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失败的,没有采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以慈禧为代表的传统满清王朝,而把希望全部寄托于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没有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制度。充其量也就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皮毛,经济和技术层面。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推翻了幕府的...

近代早期中国对于西方的挑战在军事领域做出了什么反应
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从此以后,西方走上了科学研究领导生产、生产力发展反过来影响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提到军事领域上的中国西化改革(陆军),不得不说到火器的运用。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很自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把火药用于战争的国家。当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把火器带到西方时,给欧洲骑士带来...

如何看待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
对于中日现代化的课题,许多学者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30多年时间里,即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作为现代化研究的起点,由此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的异同,对近代史上两国遭遇的不同命运做探源式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仅仅着眼于事件比较,本质上是从两国(非西方国家)在遭受西方...

比较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的明治维新,有何异同点...
变革之前,两国各有各的症结,各有各的难处。中国地大人多,民族教派繁杂,一统天下的皇权不仅受到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还被形形色色的造反折腾得地覆天翻:南有接连四次考不上秀才然后就自称“耶稣弟弟”的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北有白莲教信徒们发动的捻军起义,西南有“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的...

19世纪60年代,中国、日本进行了迈向进代的改革运动分别是什么?历史
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维护清廷统治。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1、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至9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

19世纪60年代俄国面临的危机
1. 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两国选择了相似的共同方式来解决这一危机,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2. 俄国的改革以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为标志,这一改革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起。它解放了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并通过农奴赎买土地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