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话发展历程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今人之雅言已失去关西秦声之本色,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
关中方言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实际上,在唐代等以关中地区为都城的朝代,关中方言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当时的标准读音。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由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楷书。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其实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字在内。不过当时的秦话和现在的陕西话一定还是有区别的。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普通话”。另外,陕西话其实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字典!举例如下,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
编辑本段
陕西话发音特点
陕西关中方言中只有四个声调,但与 普通话 声调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字读音符合声调对照表。以下以西安话例: 不符合以上对应关系的主要是清声母 及 次浊声母 的 入声 字。普通话把清入字不规则地归入阴、阳平、上、去四声,把次浊入声字入去声,而关中话则将清入、次浊入入阴平。如清入“八、福、笔、各”?次浊入“麦、月”等。
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都念轻声
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仍读阳平
普通话发上声(三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发去声
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发阴平
- 在读以元音或半元音为开头的字时,有“ η ”(ng)做为声母。如:爱,读作“ηāi” 安,读作“ηan”
- t和q、j和z、d和j、y和n有部分混淆或倒。(使用区各地不尽一致)如:就,读作“zōu”而就本来的发音 jiu"则用来表示蹲下的意思。
这只是一般规律,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讲话习惯,还会有一些特例。正是因为陕西话中没有上声,发音不需要拐弯,所以讲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另外陕西话会有拖长音的现象,听起来比较流畅。不像江浙这一带的方言那样发音短促。
现代陕西方言一般来讲只需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变调就行了。但是,比较纯正地道的方言,在声母的发音上会有所不同。如普通话中发zh的,很多老人在方言中会发成介于v和f之间。
编辑本段
陕西话读唐诗有韵味
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bei”“mei”“kei”,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部分古代沿用至今的词语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陕西方言部分词汇
知达(zhī da):这里
物达(wo da):那里
啊达(à da):哪里?一般回答用:物儿(wèir ??
啊是(à si):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物? (wò si)
哈耸:坏人,坏蛋,意义多变
下面的(个)不读四声读三声
夜个-昨天
前个-前天
后个-后天
明个-明天
年司-去年
蹭-厉害
咥-吃饭、打人
试火-试一试
避(pi) 避开,滚远
难常-困难,不容易办的
谝-聊天,说话
扎势-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产活-好,舒服
骚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牟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老汉汉—四十岁以上男人的称呼(前加姓,如姓“张”则为“张老汉汉”)
老汉—三十到四十岁男人的称呼(同上)
二不愣后生(生,都成“丝”的音)—年轻男人的称呼(如姓“张”则为“二不愣张”)
女娃娃—年轻女子的称呼
猴娃娃—小孩子的称呼,不分男女
陕西方言独特的魅力
1.陕西方言的亲切感和文化积淀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陕西方言在古代叫“雅言”,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陕西话影响到全国各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皇帝、妃子、大臣、百姓、外国使节均说陕西话。从陕西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
2.陕西方言经典台词的涌现
随着电影艺术的多层面发展,陕西方言开始摆脱“一句话”的局面,在电影中大放光彩。身为导演的张艺谋在影片《有话好好说》中客串“破烂王”角色,并亲自上阵喊出了那句正宗的陕味台词“安红,额爱你”,成为当年的流行语;《武林外传》中风情万种的佟掌柜,一口脆声慢语的陕西话 “额地神啊”等经典台词,被观众纷纷效仿。
3.陕西方言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气息
导演王全安说: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果一个陕西人出现在银幕上,一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只有这个陕西人说到“额”的时候才觉得人物活起来了。
4.陕西方言的直爽
陕西人的性格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陕西人说话比较直爽。在这个物欲膨胀节奏快速的时代里,陕西话的直爽让人觉得很解气、很舒服。影视作品中的陕西方言从不拐弯抹角,很直截了当。
5.陕西方言的时尚性
陕西方言在银屏中的火热还得益于与现代时尚接轨,时尚性主要是指陕西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借鉴影视作品的流行词汇、广告语、成语、俗语、典籍及文学作品等,如《武林外传》中,掌柜佟湘玉说“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打的去吧”、“额服了you”。用陕西方言把这种带有娱乐味道的话语表达出来娱乐气息更浓。影片《高兴》大量植入的歌舞桥段,更是令观众叫绝。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陕西的方言由来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陕西话的由来?
陕西话,也就是关中方言,其由来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另外,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
陕西话起源于什么时候?
陕西话起源于西周时的关中方言---“雅言”。陕西话属于中原官话,为其的一个分支,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又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东部、山西运城—...
陕西话发展历程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成为了官方语言的象征,对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再到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人可能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陕西话的“雅言”地位自西周始就已确立。《诗谱》...
陕西方言趣谈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
陕西话最早从何时开始
你说的陕西话是指关中话还是陕北话或是陕南话 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据说周秦时的关中话和现在也不一样,在汉末是,塞北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及关中,之后言语也随之改变了,古汉语成分少了,蛮夷化了,这也就是当今许多人说官话其实就是蛮话。起源的话应带是从汉末魏晋时期 ...
哪个西安话
西安话是指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一、明确答案 西安话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方言。二、详细解释 1. 西安话的地域背景:西安话源于古代西北地区的官方语言,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作为陕西省的省会,西安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方言也承载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2. ...
陕西方言简介
在中国的官话体系中,陕西省的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区域:陕北话、陕南话和关中话。狭义上的“陕西话”通常特指关中话,它属于中原官话的分支,西安(东府)和宝鸡(西府)方言是其代表。关中方言进一步细分为东府话和西府话。东府话涵盖了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的部分地区,如商州、洛南、...
陕西方言的简介
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使用陕西话(关中话)的人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东起河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麓,总人口大约五千万余。陕北话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部分地区受晋方言影响较大。陕南话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亦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
陕西忒色!西安话速成指南get !
方言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陕西话就是当时的官话,与现代普通话有相似之处。西安话作为陕西方言的代表,甚至可能与现代音乐创作有相通之处,其韵律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想快速融入西安生活,不妨学习几句地道的西安话,如“嘹咋咧”、“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