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词注音、释义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及其运用的学科。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比喻情绪不稳定。
2、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3、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3、练习说明
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开发,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神清气爽。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篇文章先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书第12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