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学”的含义及主要功能

我是说“大学”这一机构,不是指书籍。“大学”是各种高等学府的统称吗?例如“国子监”“太学”这些。还是“大学”与他们并列,是另一学府的专有名称。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古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由周代大学发展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主要功能:

洛阳太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当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教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

在东汉,从事教授经学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少太学生卒业返乡后不愿被征辟为官,而专心教授培养学生。东汉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饱学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经学传家,四世三公的经学大家亦不在少数。

上至三公、司隶校尉等高级官员,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国相,很多都兼教授经学,有的门徒高达万人。有的学生在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买住宅长期从学;有的学生亦随他们的官职调动而追随出入京城。这种私人讲学的学生数量当又远大于太学生的人数。

在教育上,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

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分不开。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扩展资料

大学详细解释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小王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综合性大学,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3、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2]  。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4、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5、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8
大学读本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文中所引的康诰、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内容基本非用其本意,体现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时“断章取义”的特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1,在古代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2,指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