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如题所述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生于公元1621年,去世于公元1696年,享年75岁。字尊候,号琢公,最开始是郑芝龙的部将,后来经郑成功招揽,随郑成功一起抗击清朝统治者。先后跟随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公元1683年,接受康熙命令率军渡海统一台湾。后世人对于施琅这个人,历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背郑降清”是汉奸,有些人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有利于祖国的团结。对于郑成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不妨先从他引起争议的源头说起。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施琅他为什么会降清呢?

  施琅早年跟随郑芝龙,后来随郑芝龙一起降清。郑芝龙死后,受其儿子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 通过这儿我们知道,施琅降清并不是只有一次。但这第一次,显然只是跟随自己的将军,并不代表他自身愿意。不然他不会随即就转入旧主之子的阵营,共同抗击清军。


  照这个样子,施琅应该就会这样跟着郑成功,走完自己的一生了,怎么会选择第二次降清呢?长城不是一日建起的,矛盾也不是一日堆积的。早在公元1651年,施琅就对郑成功南下勤君时,提出的“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策略极为不满,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做法,让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当时正好遇到清军攻打厦门,可是守城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只有施琅奋勇抵抗,亲率身边六十余人,英勇抗击清军,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对于守厦成功,郑成功对抵抗将领皆有重赏,却特意“遗忘”了施琅,这就让施琅极为不满。

  种种事件的发生,小矛盾激发成大矛盾,终于在一个导火线的刺激下,爆发。这根导火线,就是施琅亲兵曾德。曾德曾犯了死罪,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施琅杀死曾德,在郑成功看来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这让郑成功很是生气。于是命人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这个时候在郑成功处已经没有了活路,唯一能让他报仇,又能护他安全的便只有清军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琅投降清廷。


  施琅到底是不是汉奸,其实不好判断。要是在当时,凡是汉族人之外的民族,都不是正统。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王朝,在当时反清复明势力,还极为强盛的情况下,施琅绝对是妥妥的汉奸。他帮助外族攻打汉族,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抹杀他背叛种族的罪过。

  可要是放在清朝和如今之人看来,施琅实在没达到汉奸的程度。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施琅收复台湾,是大功臣,绝对不会给他安一个汉奸的帽子。

  在今人看来,施琅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施琅将收复台湾的损失减到最小,要是换一个满族将领来的话,当时的台湾人民绝对要遭罪。最重要的是,施琅没有拘泥于个人恩怨,并没有对郑氏家族打击报复。他死后,“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 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 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因此判断施琅是不是汉奸,并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下定论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存在争论的原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因为他觉得施琅是一个“ 三姓家奴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后来,郑成功就诛杀了施琅家人。由此,导致施琅再度降清。关于施琅:施琅早年是郑芝...

为什么说康熙想杀施琅
所以其实施琅对于康熙来说是功臣啊,虽然有点两面三刀的,反反复复的,但是其实也是为了展现抱负,所以有人说康熙想杀施琅是错误的认知了。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康熙没有杀施琅,施琅最后是善终去世。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兄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1681年(康熙二十...

简说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所以其实施琅对于康熙来说是功臣啊,虽然有点两面三刀的,反反复复的,但是其实也是为了展现抱负,所以有人说康熙想杀施琅是错误的认知了。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最重要的是,施琅没有拘泥于个人恩怨,并没有对郑氏家族打击报复。他死后,“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 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 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因此判断施琅是不是汉奸,并不...

施琅平定了台湾,为何乾隆的紫光阁功臣像中没有他?
其次就是施琅的名声其实并不好,康熙对施琅都不是非常信任何况是乾隆了。施琅很早之前是属于清朝的,之后加入郑成功反清的队伍,由于郑成功杀了施琅全家施琅才又投降于康熙。虽然最后施琅带领水军大获全胜,收复了台湾。但是像施琅这种立场摇摆不定的人,是最被帝王所忌讳的。康熙的水军很弱,也没有好的...

施琅晚年骄纵跋扈康熙却并没有治他的罪,这是为何?
”施琅最终病逝在任上,得以善终。在封建社会中,功臣立下大功之后,难免骄奢跋扈,甚至知法犯法,最后被诛杀者不计其数。康熙和施琅的例子,足以证明,康熙不想诛杀功臣。有学者称,康熙不杀功臣,这是康熙和朱元璋最大的区别。康熙虽然不是汉人,但他深谙孔孟之道,对“仁”字运用到极致。康熙不像他...

施琅娶了康熙哪个女儿
施琅没有娶。施琅原是郑经手下大将,由于郑经的猜忌,以为施琅谋反,就杀了施琅的全家,迫使施琅投奔了大清朝,康熙让施琅当了福建水师,后来又当了大清水师,在施琅的指挥下,大清收复了台湾,被康熙封赏,让施琅在全京城内选妻,但是施琅对前妻的愧疚,没有再娶,死后与前妻合葬了。施琅(1621年—1696...

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后,康熙为什么会选择否决?
施琅是郑成功的部下,归顺大清之后,在郑成功的威逼利诱之后,他反水归顺郑成功,但是郑成功生性多疑,对施琅仍然不信任,误杀了施琅的家人,致使施琅再次投降清朝以报杀父之仇。施琅反复无常,让康熙皇帝十分反感,康熙皇帝认为施琅攻打日本是有自己的私心,想偏安一隅,攻打下日本,自己辖制日本。

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多次上奏却遭到康熙拒绝?
算起来他也是施琅的恩人,但是后来由于两个人要争夺专政的权力,于是发生了冲突,其实也是因为这样,康熙一直对施琅是心存疑虑的。毕竟算起来郑家虽然对施琅有仇,但是其实也是有恩的,施琅能够如此对待郑家后人,康熙也担心他对大清不是真的忠心,所以这就是他一直不敢重用施琅的主要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