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自称“奴才”,有人自称“臣?

如题所述

满清政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臣子的称号上也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之处。一般而言,清代臣下在旗者自称“奴才”,汉大臣称“臣”。

称呼奴才,起初本是满洲属人制度的一个旧俗(即属人对本旗旗主要称奴才,对公主皇帝可称臣),最初这个制度没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汉臣(汉军旗不是汉臣)。

“奴才”和“臣”两种自称开始属约定成俗,后来则由皇帝明令进行规定。

整个清代臣下自称的基本情况是:

清早期:称呼较随意,尤其是汉臣,甚至还有自称呼“我”的。旗人中主要是对本主称呼“aha(奴才)”。“奴才”,满语为Aha(阿哈)。

顺治康熙时期:逐渐形成汉官称臣,旗官(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称奴才惯例。

雍正时期:打破惯例,满汉臣一律称臣,满臣中依然存在称奴才的折子,以请安折子和内务府折子居多。

乾隆时期:正式确定并形成制度——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自称奴才。

宣统末年一律称臣。

满清在入关各旗的贵族属奴隶主,家里蓄有奴隶,称为“包衣阿哈”,即“家养奴隶”。满清入关后很多家养奴隶随主子在战争中立功成为显贵,但无论如何贵显,在自己的本主面前还得自称“奴才”。

入关后的顺治、康熙年间,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建立,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基本是汉官称臣,旗官(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称奴才。

但有些汉族武将也自称“奴才”。有的满人则是在朝廷上称“臣”,非正式场合则称“奴才”,同样在文书之中也遵循同样的规则,正式的奏事公文则称“臣”,请安折子等非正式折子则称“奴才”。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善于改革的雍正帝为了标榜满汉统一,营造一种新的君臣关系,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发了一道上谕,明令臣下统一称“臣”:“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⑹樾闯甲帧薄?/p>

但仍有少数满臣在非正式文本中自称“奴才”。为了强调,他甚至亲自亲自修改汉军镶黄旗出身大臣高其位自称奴才的折子(见文首图)。

“奴才”、“臣”的称呼到了乾隆年间才正式形成制度。

乾隆年间,乾隆帝又恢复了顺治、康熙年间满汉臣子各自称谓的惯例,并发上谕将惯例确定成制度。

乾隆二十三年谕:“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据此,则只分公私,不分文武也。

即“满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而汉臣则公事私事都要称臣”。但武将则不分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要自称奴才。

如果汉臣自称“奴才”,皇帝会斥责其冒称之罪,而满臣如果私事不称“奴才”则是忘本,也会被斥责。

乾隆三十八年,大臣天保、马人龙共上一道奏折,天保是满人,马人龙是汉人,两人联合署名,因为天保在前,所以写作“奴才天保、马人龙”。

乾隆看到后下旨道:“今天保、马人龙之摺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为指示,恐此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或因为献媚,不可不防其渐。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着一体称臣,以昭画一。”

乾隆的言外之意是:为免汉人因邀宠自称奴才,所以今后满汉上奏,宁可全署名为‘臣’。这便是所谓的:不欲汉人之称奴才,而以满人迁就汉人也。故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

所以,有时候称奴才也要有资格。

所谓“满汉一体”和多数口号一样,凡是“口号”一般都不是真的。

宣统二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所谓的新政,下旨宣布“满汉一体称臣”,但很快清政府灭亡,君将不君,臣自然也不臣。

“奴才”是指待奉主人的仆人。奴才一词在春秋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对下人的一种称谓。。

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

清朝前期,仍沿用明时的称谓。然清朝皇帝也为了方便统制,大肆禁锢民众思想,强迫汉族及其他民族改俗易服,开始只有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但到雍正时期,这些风气开始蔓延,一些家臣也开始自称“奴才”,一是自我贬低讨好主人,二是外人和主人觉得自个比别人对主人更忠诚,而关系也比一般人更加亲密!朝中的王公大臣在面对皇帝及皇帝的妃嫔时也开始统统自称奴才,以显示自己对皇帝及妃嫔的无限忠诚。至此,奴才便成了王公大臣及下人的邀宠的专用名词

清朝的奴才这个词其实是建州女真奴隶制社会的遗存,奴隶家臣对家主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可以说是家主的个人财产,而且这身份世袭罔替,老子是人家的奴才,儿子生下来就是人家的奴才,辈辈相传,也就是所谓的包衣奴才。到了清朝后期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殿为臣,二品官是三品官的奴才,虽然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在这里大官见了小官仍然要点头作揖。当然说到底,所有满人都是皇帝的奴才。

而这个时候汉臣就很纠结,依制没有入八旗的汉臣是不能自称为奴才的,他们自称臣。却无比羡慕哪些能自称奴才跟皇上套近乎的满人。也就是这样中国进入了一个当奴才而不可得的年代。

清代称奴才的多是满臣,大多数人包括当时的记事者就将其归因于“满洲旧俗”,例如雍正帝即位之初,就下令禁八旗大臣奏事称奴才。而记事者认为依照往例,八旗臣工每奏对皆自称奴才,是相沿己久的习惯。乾隆二十三年也下谕军机大臣等,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而清史学家祁美琴教授则认为,“臣”的称谓在皇太极时期才形成定制,“奴才”一词伸展到表示君臣关系的层面,最早是在康熙时期。并且从与康熙关系密切的满族近侍、爱臣中开始使用。因为奴才的表述相较于臣太过低贱,刚直的雍正就曾以其“甚不合体,禁止之”。

到了乾隆时期,即便是旗人出身,称臣、称奴才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混淆,如:乾隆六年实录中,张广泗奏请其子张极暂留任所,折中表述为“张广泗俯准臣长子奴才张极暂留任所”。乾隆则认为,“张广泗系汉军,请将伊子随任,原为一己之私,折内应写奴才,乃自写臣,伊子写奴才,殊属不合,可寄信训饬之”。在这种私事的情况下,应当用奴才的称谓。而在奏请公事时,则应称臣。

而有一种情况是满汉大臣联名会奏,臣和奴才的称谓则会出现在同一奏折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则要求臣和奴才的称谓全文统一即可,求其表述通达,不必过于死板,并表示两种称谓不表示特殊的亲疏关系。而即便如此,乾隆仍在汉臣单独奏请时反对其称奴才,其中还是可以看出乾隆区分满汉的微妙心思。

随着中国逐步走向近代,皇帝的统治权威有所下降,一些满洲的臣工在奏折中也逐渐乱了章法,如光绪二十八年,江苏巡抚恩寿在其多次上奏时,屡次称臣,内廷认为这种行为“殊属不合”,并传旨申饬。

清朝统治逐渐危机,统治者也为了融合满汉,宣统二年,时任海军部大臣的宗室人员载洵等人奏请“永革奴才称谓”,最后清廷正式谕告满汉臣工“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著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奴才的称谓终于在制度层面废除了。制度虽然废除,但直至清亡,仍有满臣习惯以“奴才”自称者,可真是甘心做定奴才了。

从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点,“奴才”要下贱一点,汉人自称“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满人自称“奴才”和奴隶社会的奴隶差不多。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三观很正。确实是这样的。

满清统治者故意区别“臣”和奴才,那就是要故意恶心人。本来,做“臣”要比做“奴才”高雅的多,高尚的多,我做“臣”是为天下老百姓打工,而不是仅仅为你一个人做下三滥的奴才,但是,皇帝就是要利用汉人官员贪图荣华富贵的弱点,让你乖乖的放弃人格,让你想做下三滥的奴才而又没有资格,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丧失做人的尊严。假设海瑞出生在清朝做官,他一定会骄傲的自称为“臣”,对做“奴才”不屑一顾。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一心追求荣华富贵的人,才会为想做“奴才”而不可得而黯然神伤。

之所以,做“奴才”比做“臣”要被“高看一眼”,是因为“奴才”是满人的专用。满清入关之前,很多满人是后金贵族的家奴。人人是奴隶而自得,人人争当奴隶而骄傲,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高雅”,但是在一个人格扭曲的封建独裁社会,人格尊严算个屁?正人君子的人格尊严,哪里比得上小人的吃香喝辣?做了贵族的家奴,意味着从关系上来说,比“臣”要更加近一层。连奴才都做不到,这怎么不让那些一心攀附权贵的人心生悲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6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自称“奴才”,有人自称“臣?
1. 满清政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臣子的称号上也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之处。一般而言,清代臣下在旗者自称“奴才”,汉大臣称“臣”。称呼奴才,起初本是满洲属人制度的一个旧俗(即属人对本旗旗主要称奴才,对公主皇帝可称臣),最初这个制度没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汉臣(汉军旗不是汉臣)。2. “...

为何清朝的大臣有的称臣,有的称奴才?
然而,"奴才"一词在汉族文化中带有贬义,容易引起反感。因此,清朝政府曾颁布法令,禁止汉人自称"奴才"。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立了汉臣必须称"臣",满臣四品以上也需称"臣"的规定。这使得清朝官员的称呼更加规范化,更为"臣两江总督某某某"等。由此,清朝的大臣们在称呼上分为称臣与称奴才两类。其中...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从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点,“奴才”要下贱一点,汉人自称“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满人自称“奴才”和奴隶社会的奴隶差不多。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三观很正。确实是这样的。满清统治者故意区别“臣”和奴才,那就是要故意恶心人。本来,做“臣”要比做“奴才”高雅的多,高尚的多,我做“...

清代大臣有人称“臣”有人称“奴才”,这是为什么?
一般意义上,在清代,旗人臣僚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则称臣。不过,在旗人看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并无卑贱低下之意,因为它带有满洲传统属主和奴仆之间的亲近色彩,反映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而在汉人眼里,“奴才”是宦官和家奴的自称,地位相当卑下,另在汉人文化里,皇帝与臣僚之间仅是君臣关系,而...

清代当官为什么有的称奴才有的又称臣
清代官员分两种,一种是旗人(包括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旗人一律是皇帝的包衣奴,所以他们对皇帝一律称奴才。一种是通过科举考出来的汉族读书人,这些人不是包衣奴出身,是没资格称奴才的(当然他们也不屑于称奴才),因此一律称臣。皇帝如果赏赐汉臣,有一种方法是抬旗,就是把他归入汉八旗,这样...

清朝的大臣,为何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其中有啥区别?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非常提防,只把满人当做自家人,于是“奴才”这种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词禁止汉人使用,意思就是汉人只能做满清皇帝的臣,进入不了满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3、“奴才”和“臣”使用环境不同。乾隆时期,奴才和臣的称呼才正式形成定例,满人文臣朝见皇帝时,如果是公事要...

清朝大臣为啥有的自称臣,有的自称奴才?
因为清朝的大臣们有的是汉人,有的是满人,汉人在朝堂上都习惯自称为臣,满人大臣有的家族出身可能不是很高,所以在皇帝面前才自称奴才。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一般而言,清代臣下在旗者自称“奴才”,汉大臣称“臣”。称呼奴才,起初本是满洲属人制度的一个旧俗(即属人对本旗旗主要称奴才,对共主皇帝可称臣),最初这个制度没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汉臣(汉军旗不是汉臣)。“奴才”和“臣”两种自称开始属约定成俗,后来则由皇帝明令进行规定。整个清代臣下...

清朝的官向皇上请安,有的称“奴才”有的称“臣”,有什么区别?
王公大臣也开始自称“奴才”,以显示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和亲密关系。这种称呼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和奴化政策,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和身份的严格区分。综上所述,清朝官员称“奴才”与称“臣”之间的区别,既在于他们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也在于他们对皇帝的态度和忠诚的表达方式。

古代官员对皇帝说话都自称臣,为什么就和申称奴才,难道就是为了拍马屁...
在清朝,汉族臣子自称为臣,表明君臣之分,是君臣阶级关系森严造成的;而和珅则是作为皇帝的包衣奴才,即皇帝的贴身之人也是自家人。和珅这样说也表现了君臣之间的亲近。所以旗人都是这样说奴才。甚至李卫也是作为雍正的贴身之人自称奴才,可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向皇帝自称奴才。这里也有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