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如题所述

  首先,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决定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凯歌高奏,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感到失望和愤恨,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不能骑墙走第三条道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苏联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而是战争的迫切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来说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事实证明它是暂时的、救急的政策。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要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合理的、必然的,则要说明计划经济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计划经济的创始人列宁曾主持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并于1920年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是苏联第一个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计划。斯大林把计划经济理论化、系统化,并从1927年开始通过制定国民经济的五年发展规划,把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纳入到计划经济的轨道。计划经济在苏联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只用两个五年发展计划,其经济实力就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国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事实上,计划经济在国也产生了奇效。50年代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第三,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愿望。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4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同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第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逐渐成熟: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将旧中国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2/3左右,占工业、交通运输固定资本总额80%左右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中,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52年底,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19.1%、6.9%、71.8%、0.7%、1.5%。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到56%,商业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占的比重由14.9%上升到42.6%。同时广大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在土改过程中,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底,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建国初期对工商业的调整,国家通过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开始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条件。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同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些,都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全国的领导,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全国人民的指导作用,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政治思想条件。
第2个回答  2011-01-10
楼上,这么多怎么往卷子上写啊!。。。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工业化,建设强大国家的需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以引导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既是发展生产力整体水平的...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

论述题 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

论述题 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国内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小农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背景.
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三、对个体农业惊醒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四、当时的国际黄精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

怎么样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条件
所以20世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改造,在城市将散落的资本主义企业统一起来,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在农村将土地分给农民,后来又实行人民公社,将大量农产品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又可以兴修农田、农村基本建设等,为中国工农业崛起坚定了基础。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管...

试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的...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第一,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坚持农业社会主义...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和可能性有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和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历史条件来看,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其次,从国际环境来看,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有...

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背景
首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次,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