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条件: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咄咄逼人的态势,做出针锋相对的斗争。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和东方华约集团在军事上对峙。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激烈竞争。
国内条件:
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
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
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浪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传统经济体制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便突出出来。
我们党在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进行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探索。
五六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大业之端,又是在政治斗争和国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得失成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
国际背景: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咄咄逼人的态势,做出针锋相对的斗争。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和东方华约集团在军事上对峙。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激烈竞争。
国内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
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
3、新中国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劳动者和资方的矛盾凸显,民族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也凸显,改造是必须的。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浪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二十四讲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国际条件: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咄咄逼人的态势,做出针锋相对的斗争。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和东方华约集团在军事上对峙。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激烈竞争。
国内条件:
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
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
3、新中国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劳动者和资方的矛盾凸显,民族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也凸显,改造是必须的。
扩展资料: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传统经济体制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便突出出来。
我们党在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进行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探索。
五六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大业之端,又是在政治斗争和国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得失成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二十四讲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探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论述题 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国内条件: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
论述题 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国内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2、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得解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条件.农村不实行合作化和集体化,新的剥削阶级又会重新产生.小农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背景.
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三、对个体农业惊醒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四、当时的国际黄精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
如何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广大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资本家,工商业者受到不合理的对待。妇女得到解放。
如何认识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三,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国营经济,有了空前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和必不可少的政治条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代表和保障人民和社会的利益,是支持国家财政、稳定经济局势的主要力量,是现有基础工业的主体,到1952年底,国营工业在现代工业中...
中国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
可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近代机器工业(和轮船航运),最早在19世纪50年代出现于中国,但那是外国资本,开始时为数还很少(后来在19世纪末年大大发展起来)。60年代中国出现封建官僚控制下的主要供军事需要的工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60、70年代间开始出现私人资本的各种新式企业。这说明,在封建...
试述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路程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进行了哪三场改革?结果怎样?
毛泽东也曾经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至1984年的8146亿斤。我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如何选择社会主义
八十年代的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经济获得全面的统治地位以后,可以允许少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国家的有效控制下继续存在(这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状况当然完全不同),这对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成为一个有益的补充。一九五六年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场景。这显然受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 在所有制结构上,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起初,私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8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和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存在。2. 在资源配置上,工业化建设期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早已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