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懂佛圣人指点迷津

我小时候由于顽皮,杀害了许多生命, 像小蝌蚪,蚂蚁昆虫等,数量很多。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成年,回想起来,倍感罪恶。自从接触佛法后,内心更觉得充满罪恶感。我也听过很多经常杀生然后现世报的事。所以我想请教各位圣人师傅,我应该怎么让我解除罪恶,超度那些亡魂?先谢谢各位了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6
呵呵。楼主你好。我小时候也和你一样。后来想通了。就不再做了。那时候还没有接触佛法。。接触佛法以后。我发现佛法也是这样阐述的。所以很高兴。也很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我是净土宗为主的。所以念佛也好。或者念地藏经也好。回向的时候。不是都有回向给远亲债主么。其中也是带有这些你杀害的生命的。这样做就很好了。最主要的是以后不要在这样做。就没有什么障碍。放下。则一切自在。任运而为。你自己也好。你的远亲债主也好。都会得到好的结果。放心吧。
第2个回答  2011-04-26
念佛,忏悔,回向!!!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楼主能接触到佛法 并且认识到之前的过错已然是很好的了。
既然相信了佛法,就应该精进修学,坚持每日念佛。将念佛功德,诵经功德诚心回向给你累生累世的远亲债主 以及因无知所伤害到的无辜生命!
像称诵《地藏经》《往生咒》《心经》,然后将此功德回向给那么亡魂,向他们道歉,愿他们能早的解脱!如果能坚持做到的话,这等功德非常殊胜啊。
第3个回答  2011-04-27
自己不再做或想坏事,那就是对那些你伤害过的人或动物的最大超度;要不你今天做个法事念个佛号持个咒语,表面上给他们超度,转头你又开始想坏事干坏事,你说你的超度是不是很假?因为你的本质没有变,反而还多了一个伪善的表象,开始自欺欺人了。自己能断烦恼就是替众生做依怙,自己不断烦恼念佛持咒做善事也没有任何用处,只是另一种业,另一种忙碌相罢了。不去断烦恼,消恶念,做什么都是碌碌无成。
第4个回答  2011-05-03
1诚心的忏悔,发愿用不再杀生。
2 多放生,并回向给这些被你杀死的众生,祈愿佛菩萨慈悲救拔他们离苦得乐。
3念佛念经,并回向给他们。
4将你所做的一切善事,一切善念随时全部都回向给他们。

请求懂佛圣人指点迷津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

请佛学高人指点迷津
第一,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活中的种种苦恼迷惑,但这不是必须出家修行,而是先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开始,所以佛经有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的教导是如何思考善与恶,如何完成自己应做的责任,并没有说出家才能知道这些道理。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

请各位修佛人士指点,针对我自身的问题,指点迷津,感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白言大德。色是...

求佛教圣人指点迷津!
佛教中有很多佛世界。根据修行佛法的法门不一样,每一个寺院所供养的佛,也不完全一样。以供养阿弥陀佛为主的寺院,本尊可能就是阿弥陀佛。简单的说,一个寺院里供养的主佛为本尊。有的寺院供养释迦牟尼佛,也有的寺院供养药师佛等。本尊,在汉传,藏传等思意是一样的。根据寺院不一样,所供养的...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说:“到何处方能发迹?还望先生指点迷津。”那术士将手入袖中,占卜一课,神秘的说:“先生的卦象很特殊,据此看来,利在东,必须东出潼关,若是遇到有一丈二尺高的茅草的地方,脚穿三十斤重的靴子时侯,就不要再走了,那就是先生发迹的地方。” 孙思邈遵照术士指点的方向,东出潼关,一路跋山涉水,展转江北数...

...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希望有高人指点迷津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药师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

我想供奉个关公 指点迷津
关公是降魔除妖的义士。是三教圣人,在佛教被称为‘伽蓝菩萨’在道教被称为‘义财神’是众财神之首。在儒教被称为‘关圣人’是忠义的代表。所以关公是集降魔除妖和招财于一身的,而降魔除妖是他的本职,可当一切煞气,所以关公一定要对着正门摆放,才能发生效力,但是不可以对着北方,北方没有信神佛之...

请大德指点迷津!
你就在因缘果报上去悟吧,万事不离因果两字。个人因果个人受,任何人或者任何大德菩萨都代替不了你,路还是要你自己走,自己走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数别人的珍宝,数的再多也没用,都不是自己的。如果你现在不好好珍惜这么好的因缘,以后说不定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人是有轮回的,万物都在一刻不...

梦见活佛说话了,请高人指点迷津
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无明颠倒,烦恼覆心,生死流转。当读诵抄写佛经,思维义,看祖师大德开示,听法师讲解。除无明,烦恼净,离苦得乐。很好的梦。您愿意信顺佛菩萨的教化吗?但愿您欢喜愿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梦见观音菩萨,他给了我三道指令,求高人指点迷津!
为梵文samādhi 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正定”、“调直定’、“息虑凝心”等,为心持续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动义,包燕佛教所说从最初级“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一说包括所有的“有心定”即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想定”和佛教所说唯三果圣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