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中观学者 如果一切万法无自性 那么怎么解释非因缘的无为法呢?
这个要看你的理解了,也就是说你悟了多少。一切万法玩自性,让我们修心,修到不以感觉,感观,感念来影响我们。既然这样就不要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的。
...不包含无为法 有些理论认为一切法不离因缘 那无为法呢?
由此可见。既离因缘造作,便为因缘所不包。藏传佛教也有“无为法:不从因缘生起的种种法,即非实事法。 ”--《涌莲藏真》
佛家的“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何意,请用简单明了的话来解释
真如本性亦是有为(方便说,因缘法,变化的)的空相,因缘和合之法固然是虚妄的,无为法(方便说,自然法,不变的,本自具足)看似没有生灭去来,实则如虚空华(眼冒金星)一样不真实。我说因缘法虚妄,是为了破众生执相昧性的有漏知见(漏掉了万法万相共一本体,本自具足的真如本性),但是若修...
佛教中的有为法是什么意思?
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不生不灭者,则称为无为法。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着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有为法乃无常之...
请教一个佛法的问题
本体非吾人所能觉。可觉者性与相也。虽浑划异致,要皆妙用之表示,无质可言;恰如镜中影像。性相之起,随妙用而兴;亦犹镜中影像,随外缘而现。若明镜影或显或隐,镜内总无物质忽生忽灭;则知性相或显或隐:亦无实质之忽生忽灭。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其要旨在此。 此破初级三乘教诸法有生有灭...
...时期中观和唯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重点是怎样的?包括人物、经典、典...
中观主旨是般若性空,万法假有;唯识主旨是唯识无境,内识实有。据玄奘《成唯识论》和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内容判断,唯识学的出现受到了当时印度主流思想--婆罗门思想体系内性论、数论等宗派的理论刺激;如果撇开这方面的因素,唯识学的出现,这一现象本身意味著对中观思想的一种检讨与反省。唯识学构筑了庞大的名相概念...
佛家的“空”是什么?
“空”与之‘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 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佛家的“空”与道家的“无极”不...
佛教的空与道教的道有何区别??
空是指缘起无自性,简单说是指事物任何时候必须依赖各种因缘才能存在,而不是一般自然观念里能够独立存在。根据道教经书考证、归纳,道教中的“道”涵义是指“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筒而言之,“道”是宇宙、阴阳、万物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变化之维系。显而易见,“道”是一种灵...
佛教如何解释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
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
中国佛道两教的文化有什么相似性和差异性?300分求解 请大家多说几句...
首先在译事方面,佛教学者总结了“格义”法的缺陷,以及在翻译中过分讲求文辞,而忽略其思想意义等问题,主动积极地吸收和提倡玄学“得意忘象(言)”的方法,以领会佛典所传达的根本宗旨和思想精神。正如东晋名僧道生所说的:“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