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是在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中国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鲁迅更是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生活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笔者就从解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出发,来谈谈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无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础
谈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书都会将其与“消极避世”相联系,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广泛误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读导致对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无为”思想时常被误读为不作为,因而老子的人生观被曲解为消极避世,我们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通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是透彻的,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深邃的。
“无为”在《道德经》中的首次出现是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现老子就开宗明义,说“无为”是圣人的处事法则。第三章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写道“无为而无不为”,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能理解为不为,“无为”的结果是无不治、无不为,而“无不”有两个意思,“有”和“没有什么不”,也就是说“无不为”可以理解为有为和没有什么不能为两个含义。如何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写到“圣人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写“为而不争”,可见“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妄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为,而是依照规律的自然发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为。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把老子的“无为”解读为“无意于为,没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对老子的误读。《道德经》第三章写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在这里就是一种治国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国家“治”。第二十九章写“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这里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而“无败”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则直接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说“无为”是有其好处的,教导我们要善于利用“无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非但消极,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积极入世的。
“有无相生”、“无之以为用”、“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思想是老子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体现,做事的时候不一心想着所以达到的目的,心无旁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极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结果,取得好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无为”中自然成就有为的典范。如果说“无为”是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那么老子处无为之事追求的什么呢?
二、复归婴儿――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张为“无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钱与权力随之而来,这就是老子的追求吗?对此,老子在《道德经》里做了明确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显然金钱与权力并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对利益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外在的声、色、货、利对人是有害的,无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必将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诫世人不要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欲望的满足,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道德经》第九章又写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认为金玉满堂,并不能够长久,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给自己留下祸根。贪慕权位利禄得寸进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过多的财富不但不能长久且对人有害,面对利益,我们要努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至无知无欲,没有名、物之知,没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这种朴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无的婴儿。所以,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像婴儿一样保持纯洁朴实、恬静无欲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不只是老子个人的道德修养之道,也是老子对管理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来的纯朴状态,内心淳厚无妄念,行为朴素而自然,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巧诈与欺骗,盗贼也就没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终极归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以“道”字开篇,“道”也是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可以说整个《道德经》都是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终其一生的追求。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是不可言说的,但是在后面的篇幅里还是为我们竭尽所能的对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经》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它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也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存在万物之中又是万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体,即不可捉摸又有迹可循,老子把道总结为:“玄之又玄,众秒之门”,道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洞悉宇宙天地万物变化奥妙的门径。
道如此高深、玄妙,对道的具体运用老子也举例作了具体说明,《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说:“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七章写道:“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为政为民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那么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词在《道德经》第十七章就已经出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在这里是形容词,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发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样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纯然自然,本来如此。道衍生万物而任其自然发展,并不对万物妄作干涉,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使得万物蓬勃生长,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学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为天下贵”、“为百谷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却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而是整个生命过程。见素抱朴、处无为之事,与道法一致,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天道长久,不生不灭,将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种超越物质而在精神意义上的追求。“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许启彬.《道德经》的生命伦理精神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哲思| 老子《道德经》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推荐理由:《道德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历史经典书籍,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第七十三章节,用日常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笔触将老子的思想表达出来,有理有据有新意,说得渗透。重点告诉读者,以柔制刚,凡事不要凭借一腔热血,冒然行动。这一篇好文章,值得细心品鉴。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主要讲不争...
关于马超或老子的演讲稿,要有寓意的:求大神帮助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
哲学思考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功成而不有
那么啥是大道?在老子眼里:道就是最高的本源。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最舒服的,就是最好的,就是阳光大道。理解这句话,务必首先明确这个大道是啥。凡事顺着自然走,始终能够踏在阳光大道上;可以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目前的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是...
老子道论的意义
1. 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
道德经第三节 古代君王与《道德经》
老子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发现自然秩序的人,第一个对自发秩序对自然秩序有深度理解的人。这就是说为什么西方人比较推崇他,觉得太厉害了。中国思想史能够给人类思想史有所补充的,带来新意的,会被别人一旦认识以后,会感慨的,那就是老子对自然之道的发现,对自发秩序的发现。辗转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
请问《道德经》的老子的老婆和儿子的信息介绍
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
《道德经》国内哪位先生讲的好一些?
您好,您自己新里已经有答案了。楼上的说法也很好。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吗,讲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哪个更合您的胃口而已。既然您认同了台湾老先生的讲解,您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为何又还要去找另外一把钥匙?还是回答下您的问题,南怀瑾先生,既是大陆的学者,现在又居于台湾。讲的各种经典都很风趣切深刻...
为什么“柔”更能具有生命力?读《道德经》第七十六天
最后面的这句“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更加是表达出了老子对柔这种姿态的推崇。 《道德经》这么多对“柔”的论述中,不管是基于生命的生存与死亡,还是基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亦或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心法,都从“道”“法”“术”“器”“势”的层面上都把“柔”的各种好处都分析得淋漓尽致。 最终,老子无非是想...
人民日报优秀文章和题目,要求内容深刻,题目新颖。谢谢
女人坐在镜子前,捯饬自己的脸,这叫爱美,天经地义.但如果一个男同志天天也坐在镜子前把自己的脸整一通,可能就有人笑了,或许送出两字评论:"变态".都是男女平等,怎么男人爱一下美,就招致非议 其实男人整脸无可厚非,古人早就有相关的传教.最有名当数唐太宗李世民,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虽然他的主旨是...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道教等于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称呼是道家,两者是同一个概念,理由如下:晋代释道安《二教论》: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咒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一《道教》:本自黄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称为黄老之学 宋代,苏轼撰《上清储祥宫碑》:“臣谨按道家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