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敬皇后行状》的解释

《端敬皇后行状》原文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于顺治十八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谐。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憾憾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第1个回答  2007-07-03
清帝过年-顺治:正月里的忧伤
正月里出生正 月里亲政 正月里失去孩子———

顺治皇帝福临,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年仅24岁。在清代的十二位皇帝当中,顺治帝算得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

他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他也是第一位以幼主身份登基的清帝,继位时年仅六岁。他还是一位罕见的痴情天子,当他深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他转而消极厌世,最后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的出家之谜。

顺治皇帝的一生与正月结下不解之缘:他生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独掌大权的多尔衮死后,他于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亲政;他最喜爱的皇子———他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死于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董鄂妃香消玉殒几个月后,他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因出痘死于宫中。

推进国家三大节日

元旦这天的庆典,最重要的是百官拜见皇帝,称为大朝,它是朝会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清代元旦庆贺礼,最早是天命元年(1616),太祖努尔哈赤举行的。顺治年间,进一步将元旦、冬至、万寿节定为国家的三大节。百官朝拜之后,清廷照例要于太和殿举行盛大宴会,宴请诸臣及外藩使臣。每次筵宴约设宴桌200张,用羊百只、酒百瓶,与宴者多达近千人。

皇帝御用宴桌设于殿内宝座前,其他文武大臣及外藩使臣按照严格的品级尊卑,分别于殿内、殿外两侧或丹陛上设桌。

浴红光而生

清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生于盛京(今天的沈阳)永福宫。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顺治帝福临出生时“红光照耀宫,闻经久不散香气弥漫数日”。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母为永福宫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大玉儿)。

据说庄妃自从怀孕以后,就特别喜欢穿绣金龙金凤的红缎长袍,每行走间,长长的袍裾、宽宽的下摆波动不止,很有红光绕身、金龙盘旋的视觉形象。

少年天子正月亲政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在独揽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病死后,13岁的福临亲政。他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接受诸王群臣朝贺,并颁恩诏大赦天下。他在庆贺典礼中表现出的自尊自信才能胸襟,给所有的人以深刻印象。朝鲜使臣向他们的国主报告说:“清主年今十四,而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福临向他的臣下表示出远远超过他年龄的成熟,令他们十分惊异。

爱子短命正月夭折

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顺治与董鄂妃所生皇四子还未及命名就死去了,只活了不到四个月。顺治因为对董鄂妃的宠爱,爱屋及乌地将这个孩子视为珍宝,称皇四子为“朕第一子”,并欲立其为太子。董鄂妃失去爱子后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顺治也痛彻于心,伤感非常。

顺治实在无法忘怀这个皇儿,为了安慰董鄂妃,为了纪念这个皇子,顺治十五年三月,顺治追封这个未命名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按亲王制度修建了陵园,并在墓前亲自题写了一段极为伤感的文字。

多情天子撒手人寰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因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顺治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24岁,距董鄂妃的死仅三个多月。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皇四子的死对董鄂妃是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死后,顺治在感情上受到重创,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不仅无法理政,而且不久即身患痘症,撒手人寰。

顺治之谜

脱龙袍换袈裟?

民间传说顺治并非在24岁死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期间,康熙曾数次前往五台山见父亲,但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

而顺治出家的原因,就是董鄂妃的死给他带来感情上的重大打击,情绪消沉遂遁入空门。但是根据史学家对史料的考证,这种说法不过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传奇故事而已。

据历史学家陈垣考证,顺治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这位高僧对佛法的解释深深触动了顺治,使他开始信佛,法名“行痴”。顺治送走爱妃后,产生了净发出家的念头。皇帝出家震惊朝野,在孝庄的压力下,顺治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
三个月后,没能当成和尚的顺治在病中把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五天后,顺治带着无限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闭上了眼睛,年仅24岁。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元旦(即大年初一)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之日,故又称作“年”。“年”是我国古代大多数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作为“万民之主”的帝王,更要大张其事,因此,历代宫廷均有名目繁多、盛大隆重的节庆活动。

清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定都北京后,满洲贵族受汉族风俗的影响,在改造其旧俗和明代宫廷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清宫特有的一套年俗制度。

清朝皇帝苦乐春节

顺治:

正月里的忧伤

康熙:

不在太和殿吃饭有理由

雍正:

过年加班看文件

乾隆:

卢沟晓月,大年三十看见啥?

咸丰:

逃出北京过个凄惶年

同治:

小皇帝过年太辛苦

光绪:

被太后"罩"着过节

宣统:

一样春节几重天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端敬皇后行状》翻译
(皇后)对于宫闱眷属,无论年龄大小都一视同仁,对年长者称呼为媪,对年纪稍轻者以姐姐来对待,不对人无礼,也不辱骂斥责(亦不少有诟谇,原文这里我怀疑“不”和“少有”至少应去掉一个),所以见到(皇后)的人,没有不开心愉悦,和善地与她亲近的。当朕有时斥责有罪的宫女太监时,(皇后)必...

端敬皇后行状 译文
御制董鄂后行状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

端敬皇后行状 翻译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皇四子的死对...

《端敬皇后行状》的解释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皇四子的死对...

孝献皇后御制行状
以符合皇上节俭的治国理念。她的品行与才德,使她在世时深受尊重,去世后,皇太后和宫中人都深感哀痛,对她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总的来说,孝献皇后的一生,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表现出极高的修养和无私的奉献,她的贤德和才智,使她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人仰慕的楷模。

顺治帝对董鄂妃有多痴情?有何依据?
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16岁时嫁给小她两岁的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他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阴差阳错的是,顺治与这位弟妹坠入了爱河。襄亲王短命,结婚第二年就死了,顺治随即立她为董鄂妃,入住承乾宫。董鄂妃与顺治感情极好。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曾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

儿子刚出生就封亲王,独得恩宠的却不长命,你知道她是谁吗?
颖慧过人。及长,娴女职工,修谨自锡,进止井然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礼入选掖廷,婉静循礼,信誉日闻。为圣太皇太后所嘉与。于顺治十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秩册为皇贵妃。后性孝顺,知大致,其于左右,能谦抑惠爱,不因贵自矜。——《端敬皇后行状》...

孝献皇后的史籍记载
另史料记载 《端敬皇后行状》:“后幼聪颖过人”、“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洎得后才德兼备”。已明确表明董鄂妃是一位难得的才女。 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赐之册宝册文曰:【朕惟乾行翼赞。必资内职之良坤教弼成。式重淑媛之选。爰彰彝典特沛...

痴情天子为爱疯狂,为什么董鄂妃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根据顺治自己写的《端敬皇后行状》里面描述,顺治每次看奏折都非常快,而董鄂妃总是会提醒他仔细看,而等到顺治想让她一起批阅奏折的时候,董鄂妃就会连忙跪下,表示后宫不可以干政,相对比那些弄权的贵妃,董鄂妃真的算是非常知道自己的职责。而每次顺治下朝了以后,董鄂妃都会亲自去安排饮食,嘘寒问...

关于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