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睛论的简介
十月革命和维尔托夫在《电影周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为电影眼睛派准备了成熟的意识形态条件。维尔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发表了宣言性文章《电影眼睛——人——革命》,提出“电影眼睛”就是“眼睛加电影家”、“我观察”加“我思考”的创作观念,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
电影眼睛论的实践作品
1918年六月—1921年4月办《电影周报》 、1919年编辑剪辑《革命的周年》、1920《查理津之战》、1921年《内战史》、《电影真理报》系列从1922年5月21日始,其23期共3年、1926年《前进苏维埃》、1926年《在世界的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31《热情顿巴斯交响》 (第一部有声片)、1934年《关于列宁的三...
电影眼睛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电影眼睛论的理论背景深远,起源于20世纪初现代艺术观念的革新。这个时期,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等创新手法的出现,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电影自诞生之初,如1895年卢米艾尔兄弟的《工厂大门》,主要是生活记录,然而,弗朗西斯·杜勃利埃的俄国之旅改变了这一格局。他用摄像机捕捉了尼古拉二世加冕...
电影眼睛论的理论背景
20世纪初现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以及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一类方法的涌现,是电影眼睛论的生成背景。电影从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1895年卢米艾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只是单纯的记录生活,但是一次卢米埃尔兄弟的雇员弗朗西斯·杜勃利埃带着摄像机拍摄各国的见闻和游历到了俄国,1896年5月26日成功拍...
电影眼睛论的影响力
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论”为旗帜,组成了“电影眼睛派”摄制团体,拍摄了新闻简报式的《电影真理报》(1922—1924)以及《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过生活的真实素材歌颂新生的苏维埃社会。
维尔托夫是如何发起并发展"电影眼睛派"的?
1921年,维尔托夫发起并组织了“电影眼睛派”,1922年6月至11月,他担任电影杂志《电影真理报》主编,共发布了十二期,同年他还发表了著名的“电影眼睛派”宣言。他的电影作品如《列宁逝世一年》(1925年)、《前进,苏维埃!》(1926年)和《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年)等,都展现了他独特...
电影眼睛论的视听艺术的规则
在“电影眼睛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通过片内字幕)与蒙太奇之中。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纪录资料的选择、并列、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以及作为理论家的维尔托夫想从中建立科学法则的一切创作方法。维尔托夫在拍了那部为卓别林非常欣赏的《顿巴斯交响乐》(1931年)以后,又拍了一部杰出的作品...
电影眼睛论的苏联电影的崛起
在“构成主义”式的奇特布景中拍成。但未来的苏联电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青年人所组成的先锋派团体中逐渐形成,其中有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柯静采夫、特拉乌别尔格、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组织的“奇异演员养成所”和吉加·维尔托夫组织的、最早出现的“电影眼睛派”...
电影眼是什么意思?
电影眼是指拍摄电影的摄影师的眼睛,也可以指电影爱好者观赏电影的视角。电影摄影师的眼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不仅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受力,还需要掌握各种摄影技巧和构图技法。通过电影摄影师的眼睛,可以将电影更好、更流畅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电影眼还可以指观众观赏电影的视角。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
什么是影戏理论?
徐卓呆说:“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 中国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纪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