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军事责任

如题所述

  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军事责任?(zt)
  有大量的书籍、文章认为,蜀国最终灭亡,原因是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人士依附黄皓。这些确有道理。但是直接导致蜀国灭亡的军事责任,其实并不在此,而在于做为大将军、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的不断地决策失误。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使让蜀国灭亡的主要责任有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答案。

  一、 导致蜀国灭亡的几个重大军事错误

  1、最大的错误是战略性的,这是大将军姜维一手造成的。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在此之前,自魏延、诸葛亮、王平等人防御汉中,均采取依托秦岭谷口险要地形,使敌人不能攻入的防御战略。而姜维轻易放弃险要,致使敌军顺利进入,使得蜀地的大门——汉中很快失守。
  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在法正当年建议刘备全力夺取汉中时说的非常清楚:“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杨洪也向诸葛亮说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因此,姜维自以为是的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是蜀国灭亡的第一军事败因。

  2、当魏军大举进犯时,没有迅速增援阳平关,是造成汉中最终丢失的原因之一。这个军事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大量意见均采纳了这段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从而把增援不利的责任推到了后主、黄皓的头上。
  但是,不要忽略了后面紧跟着的记载——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姜维传)——这说明在锺会和邓艾即将发起进攻之前,后主实际上是按照姜维的意见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因此,这个增援不利的责任并不应由后主、黄皓来承担。
  那么,既然后主已经及时派出了增援部队,为何后来仍增援不利呢?《姜维传》其实也有记载——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是张翼、董厥等大将在到达阴平之后,擅自停留此地月余时间,而不及时增援关头。
  这里的阴平,应是指阴平桥一带,因为姜维在阴平的沓中,增援军并没有与姜维会合。这里到阳平关不过170公里,合390汉里。就是一天走30汉里,半个月也可以走到了。
  为什么几位大将带领援军停留在此呢?因为听说魏军向建威进攻的缘故。可能有人不太明白魏军进攻建威,为何援军就要停留在阴平桥头。原因是这样的,魏军进攻建威一线,就表示可能南下直接夺取阴平桥头。由于此时姜维主力依然滞留在沓中,一旦阴平桥头被敌人占领,姜维主力就将被切断而全军覆没。这些援军就是因为这个担心才滞留此地月余而没有及时增援阳平关的。
  因此,很清楚,增援阳平关不利的责任应由张翼、董厥两人承担,间接地姜维也有责任,因为其长期滞留沓中,造成援军不敢离开阴平桥。

  3、蜀军主力长期滞留偏远的沓中不回援,这个责任完全由姜维承担。
  我们知道,沓中位于偏远的阴平郡西北,乃蜀军进攻魏国西北的前进基地,也是姜维后来避祸之处。这个地方,对于蜀国的防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我们知道,蜀国对于北方的防御,依赖于: 东北部的汉中,依托秦岭谷口的险要,可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中部的剑阁、白水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势;
  成都正北依托崎岖、险要、渺无人烟的岷山山脉阻隔。
  而阴平被岷山隔断在北面,只有一条路线相连,一旦被敌人切断,将彻底完蛋。

  因此,我们一直不明白,姜维既然已经知道魏军将大举进攻,为何还要带领主力滞留在沓中这个对蜀国防御毫无用处的地方呢?
  我们要问:
  姜维要求后主派援军增援阳平,为何不自己带领主力直接回撤关头组织防御?
  姜维不仅自己不回撤防御,反而要求后主单独派出廖化军到阴平桥保护自己的后路,这不仅分散了增援兵力,也耽误了组织防御的宝贵时间。
  为什么说姜维带领的是蜀军主力呢?因为姜维的兵团乃进攻兵团,姜维一直以此部队反复进攻魏国边防。
  所以,我以为,合理的部署是:当姜维得到敌人将大举进犯的情报后,应主动放弃阴平(或仅留少量轻装快速部队),回撤阳平关一线防御。这样,成都的援军也不会在阴平桥滞留等待月余,而阳平的防御也将大大加强,也不会有后来在强川口被敌人追击打败的损失。

  4、阴平小道的防御漏洞,这个责任应由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承担。
  可能有人以为,此时姜维已经说话不管用了,其实不然,从后主和其他将领对其轻易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毫无反对,就可看出,在军事方面,姜维还是说话管用的。像改变防御战略这样的大事都说了算数,如果部署三千人防御阴平小道,恐怕也不会有人反对吧?
  但是,实际上对于这条小道,蜀军疏于防备,才导致后来被邓艾偷渡成功。
  如果在江油城堡有三千蜀军严阵以待,那不敢说邓艾将全军覆没,至少依托城堡险要,邓艾根本不可能进入成都平原。

  5、没有及时分兵增援诸葛瞻,导致诸葛瞻孤军奋战被消灭,成都也就彻底完蛋。这个责任主要也在姜维。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因此,我们知道,姜维在强川口战败之后,虽然损失了部分人马,但在会合了张翼、廖化、董厥各军并与钟会军激战若干时间之后,兵力依然有4-5万人。
  我们知道,蜀国在册的兵力不过102000人,大致减去汉中损失2万,强川口损失1万,东线和南边各留5000,再加上姜维这近5万人,诸葛瞻最多也就1万人,此时成都已经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宫禁卫军)。
  而诸葛瞻实际上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姜维派出部队回援诸葛瞻,应是最后唯一的机会。
  姜维能否回援?我们都知道剑阁天险,守剑阁这种天险完全不用5万人,2万足以。因此,姜维至少可以分兵2万回援诸葛瞻。
  连邓艾在偷渡阴平前,也预测了姜维回援: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传)
  当然,可能有人以为时间不够,其实不然。阻击邓艾是位于涪县(今四川绵阳),此地距剑阁168公里(380汉里),距成都125公里(284汉里)。如果急行军,剑阁的援军也就晚一天到达涪县。
  那么只要诸葛瞻在涪县坚持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蜀军3万攻击邓艾军1万的局面。
  那么,为何姜维手握重兵却不能出一兵一卒来回援呢?没有答案(我不想把姜维想的太坏)。但是这个责任只能由姜维来承担了。

  二、 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做为蜀军最高军事负责人的姜维犯了如此多的战略、战术性错误,即使蜀国政治、经济形势一般,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就被魏国灭亡了。
  在整个战役中,并没有任何蜀军补给不上的问题,也没有蜀军因政治或经济问题哗变的问题(除蒋舒因权力问题投降、马邈因无兵无备而投降外),因此,蜀国的经济、政治至少维持防御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18万魏军很快就消灭了有天险地形依托的10万蜀军呢?我们不能不说,姜维的指挥错误是最大的原因。
  有人批评后主的投降,但是,后主当时还有什么选择呢?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传)
  1、 作战。由于没有预计到敌人能打进来,因此城防毫无准备,何况也没有可用之兵;
  2、 投奔吴国,这个已经被谯周的理由所否定;
  3、 南逃南中,这条路也无成功希望;
  4、 杀身成仁。
  5、 投降魏国。
  其实,只有最后两个可以选择。不过以后主的才能和境界,选择第四的可能极小,否则他也不会是这样一个毫无主见,被下臣所驱使的皇帝了。

  总之,经过一番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后主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军事大计多由大将军姜维所出,蜀军主力也由姜维统领。是姜维的连续犯错,导致了10万蜀军的迅速崩溃。当然魏军统兵大将的高超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姜维这些错误,无一例外地都被敌方利用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30
如果说谁负责任的话我认为很多人有责任刘备、诸国亮、关羽、阿斗等。
一句话:君不做君事,臣不做臣事。
蜀国后期,阿斗昏庸,崇信宦官,沉溺酒色导致贤人远退是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事件导致蜀过越来越弱直到灭国。
一、关羽失荆州。蜀国国力受损
二、刘备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掉大半军力。国力严重受损。
三、刘禅登位,昏庸无能
四、诸国亮、姜维常年征战不思修养生息。结果导致国力到达低谷。
大家不能过于相信《三国演义》,这本书过于强调人力,诸国亮几乎被神化,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我认为古代战争更多打的是人口,经济。你的土地上人多,地多就有优势。所以曹操在打下袁绍的都城邺,最先看的是户籍
第2个回答  2006-04-25
人们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用兵高手。但是蜀国的灭亡他是要负很大的责任。
其一:身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六出祁山而无功而返,大大消耗了蜀国的国

力。
其二:以卵击石,不自量力,这大大使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让人意想不到。
其三:用人不当,只会用谨慎的蒋琬等人,不用敢做敢为的魏延等人。
所以蜀国的灭亡他是要负很大的责任。
文学家网 上有篇文章,楼住可以去看看
http://www.wxjia.com/htmpage/3/2936/content/75.htm
第3个回答  2006-04-22
诸葛亮啊!他要负全责啊!当时的天下大势魏蜀吴三足鼎立,其中魏国实力最大,蜀想要生存发展,第一国策就该是联吴抗魏!可诸葛亮先是丛拥刘备骗取荆州!说是暂借,实则有借不还,令蜀吴生间。
第4个回答  2006-04-19
(小学生) 我觉得啊斗要承担蜀国灭亡的军事责任.
因为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人士依附黄皓。蜀国政治昏暗,导致原来的益州集团离心,最后投向魏国的都是益州本土人士.哎!可怜刘备三兄弟和诸葛亮一生打回来的江山,
就败在了蜀后主手里!就算有100个诸葛亮蜀国也难以生存下去,除非诸葛亮为了天下大事真的自立为帝.我宁愿诸葛亮真的把心一横废了啊斗这个懦夫!!!!!!!!啊斗留下千古臭名.

在历史上,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姜维身为蜀汉大将军,手握一国军权,征战、守国、退敌原本就是其应尽的职责所在。但是,由于他的策略不当,思维不密,造成了钟会大军破汉中,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最终逼迫刘禅投降,导致蜀国灭亡。无论世人如何声援,姜维不该背这个“黑锅”,但是他的失职之过,何人能担。所以,这个黑锅他不背...

蜀国灭亡的责任,是蜀后主比较愚暗的原因吗?
但是这个责任只能由姜维来承担了。 二、 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做为蜀军最高军事负责人的姜维犯了如此多的战略、战术性错误,即使蜀国政治、经济形势一般,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就被魏国灭亡了。 在整个战役中,并没有任何蜀军补给不上的问题,也没有蜀军因政治或经济问题哗变的问题(除蒋舒因权力问题投降、马邈因无兵无备...

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到底应由谁来负责?
钟会邓艾等和来灭蜀之役,从正面说是“摧枯拉朽”,打得是病猫死虎,砍得是枯树衰草,从反面说则是“胜之不武”。只有邓艾率奇兵深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一件高明而光彩的事情。三国中,曹操取荆州,刘备取成都,和后来的邓艾取蜀,都是这种情况。被消灭的一方,物质上的实力还很大,但精神上垮了...

蜀国的灭亡,责任在姜维吗﹖
如果仅仅从军事上来分析,姜维要负很大的责任。下面说说我的依据:魏灭蜀之战的关键点在于蜀汉边防要地汉中的防御,转折点则是魏军偷渡阴平。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重要,为魏,蜀必争之地,亦为蜀汉北方的边防要地。黄权认为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杨洪亦说:“ 汉中则...

在历史上,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平息内部的争权夺利,刘禅要负主要责任,如诸葛瞻与姜维、黄皓的争论,宦官黄皓的专权,蜀汉人才的青黄不接,刘禅都要负责任。正是因为刘禅的无作为,让蜀汉从一个政治清明的政权,变成了宦官弄权的平庸政权,那么只能刘禅背这个黑锅。刘禅作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在诸葛亮、蒋琬、费祎...

回复:谁是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政治上,蜀汉以正统自居,不去讨伐篡汉的曹魏,反而因名义上的私仇去打东吴,这显然不对。军事上,虽然是应该打东吴的(魏国实力太强打不过),但是不该倾国之力来打,而是前期占了便宜就和谈,一定是可行的。后期的战斗毫无必要,以东吴的实力,刘备即使倾国来战,也没法灭掉对方,最多也就是两败俱伤...

蜀汉走向灭亡,到底谁才是大罪人?
如果硬是要讨论谁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关键性人物的话,那么这两个人就是刘备和刘禅两父子了。其实一个国家的兴衰灭亡往往不是某个人就可以决定的,蜀国最后走向灭亡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很多的要素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而不是因为某个人。蜀国灭亡的原因总结起来大概有三条,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刘禅代替刘备即位之后...

三国蜀国的灭亡是谁的错
其次,自然要算曹魏,毕竟这是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在其中姜维也要负很大一部份责任。深究其原因:首先谈一下蜀国人口数据来源,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

三国时期的蜀国怎么灭亡的
2、诸葛亮在位期间,为追求先主刘备的遗愿和个人策略“隆中对”,不顾国力民力,频繁出兵祁山,试图收复中原。然而,由于实力悬殊,这些军事行动未能成功,反而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并直接影响了其继承人姜维的执政,使北方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诸葛亮未能有效培养和引进新人才。刘备去世后,蜀国...

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所以,我认为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刘备,别急着反对,看我一一道来。首先,继承人问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刘禅经历的最危险的事件就是长坂坡,可惜还不记事,等他记事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没有什么危险,造成刘禅追求安逸,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东汉末年前鉴不远,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依旧被立为继承...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