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国经历无数代人,也要不断东出和扩张呢,是什么支撑着他们?

如题所述

无论是考古资料,还是史书记载,都显示了秦国的祖先来自华夏族,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人,颛顼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人伯益,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赏赐了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所以后来的秦族及秦国都以黑色为主色,并且舜帝赐伯益姓为嬴氏。

伯益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善于驯服鸟兽,这一特长也成为嬴氏家传的特长,伯益的后代有个叫蜚廉的,是商纣王的宠臣,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同时也杀死了蜚廉的儿子恶来,恶来有个后人叫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地就是秦国最早的封地,而非子就成为后世秦国国君的祖先,非子也被称为秦嬴。

秦非子虽然有了封地,但他的爵位较低,可能是子爵,虽然有封地,但是所建立的国家并不是诸侯国,而是附庸国,只能依附于其他大的诸侯国,并不能直接与周天子打交道,不过好歹为秦国建立了一个开始,秦国王族开始在非子的带领下不断拓展。

秦国最早的封在在今天甘肃省的天水市清水县一带,地盘非常小,不如现在清水县大,而且周边有很多戎人,也就是少数民族,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当时的天水有一条西汉水,这是嘉陵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天水,当时秦人与戎人沿着西汉水居住。

秦人居住在西汉水的上游平原地带,戎人居住在西汉水的下游山谷地带,秦人与戎人的居地住呈现犬牙交错地分布,而且双方处于敌对状态,经常发生战争,而且戎人不止一支,有很多支不同的部落的戎人,无论是人数,还是实力,或者是地盘,戎人都超过秦人。

秦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艰难地生存,想想就会知道,家门口就是敌人,秦人的警报时时响起,然后男人拿起武器出战,女人保护孩子和老幼,像原始部落一样抵御外来侵略和猛兽袭击一样,让秦人养成了骁勇善战和热血坚强的性格

看看秦人的国君就知道了,秦非子的曾孙秦仲,也是秦国的第四任国君,还是周朝的大夫,秦仲率军攻打西戎,战死沙场,这是秦国第一个战死的国君,但不是最后一个,秦仲的长子秦庄公在周天子的协助下打败了戎人,又获封一块土地犬丘。

秦庄公的长子世父为了替祖父秦仲报仇,放弃了国君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秦襄公,自己率领族人继续与戎人作战,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周平王把一张空头封地封给秦襄公,而这块封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戎人,秦襄公想要得到这块封地,就必须不断向戎人发动战争夺取,这个时候的秦国才真正开始成为诸侯国,秦襄公作为秦国国君,在一次讨伐戎人的路上去世。

从秦国立国到秦襄公,仅仅传有五代国君,就有两位国君与戎人作战而死,到了秦文公时期,秦人已经在天水生活了两百多年,由于环境持续恶劣,同时因为周王室东迁,所以秦文公便带领秦人迁到关中一带生存。

根据史书的记载,春秋时期戎人建立的国家有12个,到了秦穆公时期,戎人国家只有8个,并且在秦穆公不断的打击之下,要不然臣服,要不然远离,要不然联姻,让秦国开始称霸西戎,其实秦穆公最终的梦想并不是称霸西戎,而是东进中原,但是秦国东进的路被晋国堵住死死的,并没有东出的机会和实力,称霸西戎只是无奈的选择。

秦穆公在某些史书上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秦国历史上除了秦孝公之外,最有作为的国君,他虽然没有完成东进的理想,但在西戎,秦穆公做到了称霸,秦国开始成为西边实力较强的诸侯国,但与中原的诸侯国实力还是相差较远的。

秦穆公之后又经过了16代秦国国君,才到了秦孝公时期,秦孝公是秦国强盛的起源,他重用比自己年龄还要大的商鞅变法,甘居幕后,把一切治国大权交给商鞅,并给予无限信任权,即使是太子犯法,秦孝公也不惜处罚太子而维护变法,这种坚持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历任秦王所没有的,放眼整个春秋战国,变法如此彻底的国君,唯有秦孝公。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也是《过秦论》中贾谊对秦国的评价,直到秦王嬴政而统一六国,秦国一共用了679年时间,历经36任秦王,才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了整个华夏,那么是什么支撑着秦国历代国君,不断东出不断扩张,进而统一天下的呢?

很显然,是秦国不断的进取心和不断坚持的精神,激励着历任秦王不断进取,秦国历史极少有昏君,这是有原因的:

一、秦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恶劣。

秦国的地理位置被后世视为非常好的帝王之位,那是因为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四大关把关中与其他地理隔绝开来,导致关中成为一个易守难攻,同时又是粮仓的风水宝地,但是秦国获得这种地理位置可是用了几百年时间,牺牲了无数代秦人,才夺取而来。

秦国最早的封地在甘肃天水,秦人就是从那里的一小块地盘,通过与戎人不断作战,逐渐发展壮大的,在强敌环视的那种环境中,如何才能生存?只有比敌人更狠才能生存,戎人本来就是骁勇善战的民族,秦人只有比戎更加骁勇善战才能生存下来,否则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在不断的战争中,秦人养成一种血性、坚强、不惧生死、骁勇善战的性格,不拼了命地发展,就随时会被敌人吞并,每个秦人天生就是战士,为了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不断地战斗,比起地处中原的诸侯国,秦人与戎人的战斗比起中原的战斗要残酷得多。

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秦人天生就有一种危机感,他们想要不断发展,不断走出去,就必须时刻绷紧精神,时刻提防敌人,这让历代秦王都不敢享乐,而是不断地战斗,所以秦国很少出昏君,只要能力不是太差,历任国君都是有进取心和不断坚持扩张的精神,才让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

二、秦国不被中原诸侯国所看得起。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根本走不出函谷关,而被东方六国所阻挡,春秋时期有晋国,战国初期有魏国,这些国家起初都比秦国强,而且秦国由于地处西陲,常年与戎人打交道,所以不被中原诸侯所看得起,中原诸侯把秦人也视为戎人,这对秦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因为秦人就是正儿八经的黄帝后裔,华夏民族,是被封到西戎的,然后在西边不断发展,所有秦人都把自己视为华夏民族,所以需要不断向华夏靠拢,这种被人看不起,很容易激发秦人的奋斗之心,再加上秦国国君历代相传的东进理想,也让秦国不断地努力,终于在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变法而强,经过六代国君,而统一天下。

三、秦人崇尚武力、一腔热血。

秦人的周边都是敌人,与敌人战斗除了武力,没有别的,想要不被敌人所杀,就得崇尚武力,热血奋斗,包括后来的商鞅变法也是如此,也是激励了秦人的战斗精神,以军功爵位制来激励,让普通士兵可以通过军功而获得晋升,这打破了周朝的贵族政治,极大激励了秦人的战斗力,所以秦军被称为虎儿狼之师,秦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热血的时期。

不要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评价几千年前的冷兵器乱世,那个时代活下去才是第一要素,想活下去,除了崇尚武力、一腔热血外,可用的办法并不多,所以秦国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不断地扩张,不断地东进,进而统一了乱了七八百的周朝,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一统,影响了后世所有的朝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1

秦国东出一直以来都是秦国的基本国策,历代君王都为此目标不断地努力着,而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又历经数十载的积累使得秦国已经具备了东出的条件与实力,那么为何在这个时候秦国却选择的是优先进攻被当时主流思想视作蛮夷化外之地的巴蜀,而不是选择直接东出攻韩,继而不断蚕食东方六国呢?

战争的借口与正义性

我们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已经把周天子边缘化了,但是长期奉行的周礼还未被完全摒弃,所以那时候即便是敌对作战都是具有君子之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宋襄公半渡不击,晋国楚国作战时还帮助对方溃兵修车,不俘虏头发花白之人等等,所以相较于后世所说得师出有名,那时候更甚之,所以秦国东出必然是师出无名或者说缺乏令人信服的出兵理由,是非正义的侵略,容易激发山东六国的同仇敌忾之心,遭受到大的阻力,可能会承受更大的损失。

而对付巴蜀之地则不同,一来巴蜀被视作蛮夷之地,而秦国存在的初衷就是征服西陲之地,为周天子养马守门,所以说征服了巴蜀之地不仅没有半点指责,反而还是为周天子开疆扩土,算是职责所在,而且当时蜀国正在和苴巴两国作战,更是给了秦国一个出兵止乱的道义上的借口,所以秦国可以说出兵巴蜀是为了调和,止乱,避免无辜百姓蒙受伤害,有了正义性和借口。

巴蜀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经济性和战略性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巴蜀正好位于西南,虽说蜀道艰难,巴蜀两国国力又弱,但长此以往也是一个隐患,另外坐拥巴蜀之地则可打破秦国一直以来的只能东出函谷关的魔咒,从而可以选择走巴蜀的水路直下楚国,为秦国争霸天下埋下有利的伏笔。

而由于巴蜀之地的封闭性,虽然对于文化经济交流上有很大的障碍,但同时也保障了其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的发生动荡,有利于内部发展生产,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中原文化和先进技术传入后不久,巴蜀就一跃成了天府之国,为后续的秦国的争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第2个回答  2021-01-13
秦国不被东方中原人容纳,被中原称为西戎,所以秦国没有朋友,要想生存,只能东出扩张
第3个回答  2021-01-13
因为秦国一直被中原大国当做蛮夷,加上秦国西部已经无法扩张,只有往东才能继续扩大实力,并且秦国一直想要统一天下,这样的念头支撑他们前赴后继。
第4个回答  2021-02-08
因为秦人居于西陲而被东方诸国视为戎狄,但秦人打心底里不认为自己是野蛮人,所谓“东出”就等于是“回归”,回归华夏文化、文明圈,这个信念,从恶来后代被贬居西陲边地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根植于秦人血脉中,并世代传承与一辈又一辈秦人中。

为何秦国经历无数代人,也要不断东出和扩张呢,是什么支撑着他们?
因为秦人就是正儿八经的黄帝后裔,华夏民族,是被封到西戎的,然后在西边不断发展,所有秦人都把自己视为华夏民族,所以需要不断向华夏靠拢,这种被人看不起,很容易激发秦人的奋斗之心,再加上秦国国君历代相传的东进理想,也让秦国不断地努力,终于在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变法而强,经过六代国君,而统一天下。 三、秦人崇尚...

秦为何连续六朝,代代明君?难道真的是运气好吗
秦国历任国君多贤明的原因,绝非上天眷顾,运气好而已。多年的屈辱让秦人骨子中拥有奋发向上的思想,在君主的选择上,任贤不任嫡。同时商鞅变法中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制度更是让秦国国君不再乱来。秦国的历史是血与火的战争史,能历经春秋而不倒,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吞并天下。这与秦国历代君王的励精...

秦国是如何在时局复杂的战国时期做到灭亡六国,就地崛起而一统霸业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说简单了就是“商鞅变法”为秦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历经几代明君的经营,逐渐强盛起来;至赢政亲政开始部署统一中国的战争(历时10年)。主要有两个战略:趁其他六国混乱之际,采用六国合纵策略,由内瓦解敌人;“远交近攻”策略,先弱后强,由近及远。先拿下相对较弱的韩国再攻打傍边的赵国...

秦国对山东士子的吸引力在哪,为何这些人明知是火坑还会往里跳?
学而优则仕,当官也是无数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越是优秀的人,越对舞台要求的大,所以当秦国的橄榄枝抛来的时候,这些人才都会按耐不住内心的饥渴,即使明知前面是深渊,也在所不惜,因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时候往往比生命更重要。这些入秦的士子,他们其实都知道随着官做的越来越大,自己也越不容易抽身...

秦国能灭六国一统华夏,既非一世之功,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地利。我们拿一张地形图,对比战国七雄的地利位置,我们会发现,秦国的所处的位置,那真是得天独厚,秦国西部是相当落后的义渠,拿下了此地后,秦国后院再无起火的顾虑,此时秦国对外战争也只需一面作战。当时的六国为什么被称为山东诸侯,其实并不是说它们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而是都位于崤山以东,这座...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
一个国中不出贤才的国家,即便给他们再多的资源国土,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出息。再加上秦国贫瘠,列国鄙视,会选择到秦国效力的士子,实在太少太少。这,便是秦国的人才劣势。在这三大劣势之下,逐鹿天下只能是个梦,能够自保已经很勉力。尤其是魏国变法之后称霸天下,任用吴起打击秦国,几乎把秦人锁死在...

秦国经历了长达150年的浴血奋战,秦国波澜壮阔的扩张史你知道吗?
可是秦国雄伟壮阔的扩张显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实上,从秦襄公受封,到秦穆公最后雄踞关中并成为春秋霸主,秦国共经历了6代,9位君主,将近150年冲锋陷阵,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下秦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扩张史。 第一代:秦襄公受封诸侯,获得“岐丰之地”的许诺 前770年,秦襄公在周平王受西戎迫使之时,率兵救周,立过...

秦国当时怎么不向西发展,那样不更容易扩张领土?
什么财富都谈不上。从政治角度来说,周天子在东方,所有诸侯国都是围绕周天子打转的,所以秦国要想问鼎天下也必须要先围着周天子打转。所以秦国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必须要往东走。这是每一代秦国人都想完成的伟业。在秦昭襄王时期其实已经快要实现了,后来到了秦始皇时期终于完成了这一宏图大业。

秦国为何要统一六国,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自己
人和,秦朝在商鞅变法后,秦朝的实力大增,秦国百姓的凝聚力也在加强,秦朝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大,且赏罚分明,因此,这使得老百姓对于秦国认可度较高。秦国最终成为最后的赢家尤其必然的因素。2、秦国为何要统一六国 六国之间,常年战乱,百姓民bai不聊生。秦国统一六国,归一国统治,就避免了战乱,天下...

长平之战是山东六国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些诸侯为何没把握...
韩、魏、楚、齐、燕都对秦赵这场大决战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无论他们出于什么心态不救援赵国,都不重要了,因为此后的嬴政会让他们品尝这种滋味。飞鱼说: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时局,当赵军被围时,其余诸侯为何无人来救?他们中虽然都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还是怕会惹恼秦国,招来祸患,毕竟如果可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