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总结

女朋友的作业,大概就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科举的由来与发展,以及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求高手总结…直接拖百度的别来了…我看过了。

1905年9月,晚清重臣张之洞、袁世凯、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将军督抚会衔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兴办现代学校。面对如此众多位高权重大臣的意见,清廷同月即谕令从1906年就开始废除科举制度。时人曾说:“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开始于隋朝。在此之前,官员、人才的选拔经历过养士、军功、血统、门第、举荐、九品中正等各种制度,但这些制度弊端重重。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这种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条件。但科举制必然也有其弊端。其一是考试内容狭窄单一,并且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考试内容不外四书五经,只能为“圣贤”作注,不能越雷池一步。这些,确实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近代以前,就不断有对科举制的严厉批评。科举制的另一重要弊端是“官本位”,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所以与科考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之器”,是君子不屑的“奇技淫巧”。自然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科举无疑是一重要因素。当中国步入近代以后,不得不面对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这种社会转型的先导,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它实际意味着声、光、电、化等为中国传统读书人所不齿的自然科学知识将取代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师夷长技”付诸实施的洋务派开始兴办“新学堂”,虽然阻力重重,但社会的需要使新式学校由缓到急地向前发展。同时,教会兴办的新式学堂的影响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声疾呼:“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虽然维新派认为应该废科举,但因顾虑反对派的强大,只是提出将科举考试内容由“八股”改为贴近现实的“策论”。进入20世纪,不仅新式学校越办越多,而且留学生也大量出现,虽然学生的基数仍不大,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废科举实际已水到渠成。张之洞等人绝非激进之士,由他们提出废科举、并得到几年前反对改变科举内容的慈禧太后的批准,足证“废科举”是历史、社会发展自然而然演进的结果,并非现在一些人所说是人为激进的结果。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这些去图书馆或者书店比较好
第2个回答  2013-10-22
翻高中课本吧。。这东西老师教的自己都不信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9
、隋唐至清朝前期——科举制
含义:“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即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形成:从隋开始,科举制成为以后一千多年主要选官制度。从隋文帝开始通过考试办法来选拔官吏;炀帝时开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殿试;唐玄宗则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北宋进一步发展:北宋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了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考试科目;为防考官作弊考试实行糊名法;进士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王安石变法时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诗赋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等。
4、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但在科举试卷的内容上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且只准用朱熹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因答卷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1898年,百日维新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由于科举制不适应国内形势巨变的需要,被晚清政府废除于1905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说一下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选拔流程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初试,合格的考生被称为“举人”;会试是省级考试,选拔出参加殿试的候选人;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决定最终名次和官位。4. 影响与评价: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然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总结
唐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殿试;唐玄宗则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北宋进一步发展:北宋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了考试程序...

古代科举制度兴衰的过程概括
科举制度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是对隋唐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隋朝以前,曾经实行过“世卿世禄制”、“养士军功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但后来都被科举制度所代替。科举取仕制度源于汉魏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但在当时考试只是推荐的辅助手段,而不是...

(高三课本)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察举制,宋代的科举制,明清科举制归纳总结...
汉朝:察举制,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 隋:隋文帝创科举,炀帝创进士科,不按门第出身 唐:出现明经、进士两科,还出现了殿试和武举 宋:扩大录取人数,重视殿试,出现糊明法(类似现在的密封)明清:科举制走向畸形,八股取士,不注重实用性考试,只考四书五经 ...

有关古代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

总结科举制的衍化过程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

谁给我讲讲古代的科举考试...
(一)、隋朝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它不仅结 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 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

分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功与过
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的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继续阻碍知识分子放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科举的顺序是什么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选拔过程分为多个层次,按照严格的顺序进行。首先,年轻人需要通过乡级考试,成为童生,这是他们踏入仕途的第一步。接着,童生通过县级考试,脱颖而出者被称为秀才。秀才的地位有所提升,他们可以到省城参加更为高级的考试,即乡试,成为举人。成为举人意味着拥有...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如诗词的兴盛就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科举制度还对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还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政府效率和行政能力,同时对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