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的历史含义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创刊于1902年,最初在天津发行,以后,辗转在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出版。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
你好!我想请问一下关于《大公报》改组的时间和背景,最好详细一点儿...
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 大公报创刊号月27日宣布停刊。 新记大公报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大公报名词解释
大公报的解释 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 继续 出版。 词语分解 大...
结合张季鸾的生平,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史
1926年9月1日,他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同时《大公报》复刊,进入新记时期。他做起了《大公报》的总编辑(时称“主笔”)。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谁知道《大公报》的由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大公报曾几度变迁,曾在上海、武汉、重庆、桂林和香港出版。香港版创刊于1938年8月13日,后来关闭,1948年3月15日复刊,一直到今天。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1949,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
吴鼎昌的《大公报》
1926年,中原战事吃紧,张季鸾失去陇海铁路会办之职,蛰居天津。胡政之邀其主持国闻周报,张没有答应。时逢《大公报》停刊,于是三人再次合议办报。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名为合组公司,实际上只是...
大公报的“四不”宣言对该报成功发展有何意义?
“四不”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体现 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续刊出版的第一天刊登的《本社同人之志趣》将“同仁志趣”概括为“四不”。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便是“四不”方针的正式问世。“四不”是要申明该报“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
阿黑小史作品
战后,他在北京大学教授的同时,继续编辑《大公报》和《益世报》等文学副刊。沈从文先生的创作生涯十分丰富,自1926年出版《鸭子》起,陆续发表了70余种作品集,被誉为多产作家。其中,短篇小说如《蜜柑》、《神巫之爱》和《阿黑小史》等,展现了乡村和城市各种人物的生活;中篇小说《一个母亲》和《...
香港新闻事业中"中"派报刊的变迁
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号由张季鸳执笔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而吴、胡、张三人也达成了一定默契: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胡政之与张季鸾凭管理和技术入股,不向任何方面募款;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复刊后的《大公报》...
大公报 “四不” 来历
1926年9月1日,“吴胡张”的“新记”《大公报》创刊,张季鸾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本社同仁之志趣》的文章,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张季鸾对“四不方针”的解释是:“曰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