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三字是谁题的?

如题所述

据分析,当为:大公报创办人,同时又“博阅而能文”的【英敛之】老先生!
【英敛之】,1866年生人,满族,家境贫寒,自学成才。博阅而能文,能读法文,思想开明。1902年靠各方努力,在天津创办中文报纸《大公报》,抨击时弊。以白话文著文,直击慈禧、袁世凯等人的行状和政策,并举办赈灾活动,因而广受读者欢迎。

如今的青年人大多知道喜剧导演英达,中年人还知道他的父亲是人艺著名演员、导演英若诚,而老年知识分子就会更熟悉英达的祖父英敛之、那位《大公报》的创始人。

英敛之本人经常写新闻和评论,是清末民初中国最著名的报人之一。1905年,《大公报》迁址日租界四面钟内,因办报风格受到日本方面的影响,读者量下降。1916年《大公报》转手,英敛之迁居北京,曾任香山慈幼院院长、辅仁大学校长,后隐居香山,1926年病逝。

另: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创刊时的大公报一直是书册式,一个整版直排,分上下两栏,栏之间留一空白,每栏都加了边框,对折以后即可装订成册。
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公报》。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后,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二十八岁的胡政之在和英敛之“面洽以后,入馆任事”。胡上任后主持报馆改革。1916年11月10日起,胡政之入馆一个月后,《大公报》由书册式改成了通栏式,将垂直的两栏改成四栏,以后又经过几次改革,改成六栏、八栏。在字号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各种字号大小间隔、搭配,改变了原来比较单调的状况,使版面变得错落有致。新文化运动期间,胡政之在主政时掌管言论,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胡政之也在采访完巴黎和会后辞去经理职务。……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7830.html?wtp=tt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2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

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大公报曾几度变迁,曾在上海、武汉、重庆、桂林和香港出版。香港版创刊于1938年8月13日,后来关闭,1948年3月15日复刊,一直到今天。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1949,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王芸生等当家者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1941年凭借在抗战中的出色报道和评论,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的当年最佳外国报纸称号,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此殊荣 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是很高的荣誉。此前,东方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泰晤士报》得到过这个殊荣。1941年4月,《大公报》收到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来函,认为“《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
第2个回答  2009-07-22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因此以「大公」为名的报纸特别多,历史上一共有七个,包括「五四」前后在湖南长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为长沙的这家《大公报》写过文章。但坚持下来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这一家。《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今年九十八年周年了。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公司时期和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后五十二年在香港办报的时期。由满族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支持改革的报纸开始,经过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个短暂时期,和资产阶级「文人论政」的一段时期,到在香港作为爱国爱港报纸的时期,整个报纸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把她当作一个辞条合起来写的。
在旧中国,《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过重大的影响。是当时舆论界的重镇。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时期派往法国采访和会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在波茨坦会议的现场,在东京湾的米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都有《大公报》的记者在场。朱启平在米兰里号战舰上所写的那篇题为《日落》的通讯,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性的名篇。第一个派记者(曹谷冰)到苏联采访,报道中苏建交后苏联情况的,是《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斜ǖ篮炀�ふ鞯酱锷卤焙蟾鞣矫媲榭龅模�彩恰洞蠊�ā贰?lt;br> 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现在还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一直是香港地区著名的爱国进步报纸,曾被推崇为香港「舆论之领导」。(见一九四七年版《香港年鉴》)大公网的创建,在香港卸嗟拿教逯校�彩亲钤绲囊慌�敝械囊桓觥?lt;br> 香港《大公报》复刊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爱国爱港报纸的历史。香港回归以前,为支持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决策,香港回归以后,为香港特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贡献是巨大的。
周恩来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和费彝民谈旧《大公报》的历史贡献时,曾经肯定了三点,即第一,她是爱国的;第二,她是坚持抗日的;第三,她为中国的新闻界培养了卸嗟慕艹龅娜瞬拧U庖黄兰郏�鞘�种锌系摹?lt;br>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以来的一百零八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的辞条,其中《大公报》人占了十二条。(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杨刚、彭子冈、徐盈、萧干等)占九分之一。列名《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三十六人之多,是所有报纸中最多的。
《大公报》培养出来的著名的经营管理人才如曹谷冰、金诚夫、李子宽、费彝民、王文彬;著名主笔如王芸生、徐铸成、李侠文、蒋荫恩、曾敏之、谭文瑞,著名记者如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著名政论家梁厚甫,著名报刊活动家金庸等等,不仅蜚声于时,在两岸三地和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大公报》的贡献,还表现在她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来源:《大公报》
总之是英敛之
第3个回答  2009-07-22

应该就是排版字,如果是某人题字,一般会有写的吧,但是我找了好多图片,都没有标示。

如下图片

第4个回答  2009-07-22
据传出自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手笔,是隶书

《大公报》三字是谁题的?
据分析,当为:大公报创办人,同时又“博阅而能文”的【英敛之】老先生!【英敛之】,1866年生人,满族,家境贫寒,自学成才。博阅而能文,能读法文,思想开明。1902年靠各方努力,在天津创办中文报纸《大公报》,抨击时弊。以白话文著文,直击慈禧、袁世凯等人的行状和政策,并举办赈灾活动,因而广受读者...

《大公报》三字是谁题的?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

吴鼎昌入主《大公报》
1924年,吴鼎昌寻找他的老朋友张季鸾和胡政之,提出了创办新闻机构的设想。他计划投资5万,设立一家独立的商业日报,即《大公报》,以及一份周刊和一家通讯社,强调不与政治势力拉关系,也不接纳外部投资。然而,由于张季鸾的《中华新报》经营不善倒闭,他被调任陇海铁路会办,这个计划暂时搁置。次年,1925...

大公报名字的来由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因此以「大公」为名的报纸特别多,历史上一共有七个,包括「五四」前后在湖南长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为长沙的这家《大公报》写过文章。但坚持下来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这一家。《大公报》...

英敛之的傲骨为大公
1905年,天津《大公报》因宣传抵制美货,触怒了这个地方最高长官。袁通过天津巡警总局,以“有碍邦交,妨害和平”的罪名,下令禁邮禁阅《大公报》。消息传来,《大公报》随即刊出该报创办人兼总经理英敛之亲撰“启事”,文中称,“抵制美约一事……敝报当仁岂能独让?故随诸君子之后,亦尽国民一分...

李准的文化生活
固其所书天津《大公报》刊头“大公报”三字及所篆其祖父李逢春之墓盖“仙李蟠根”等及碑联,亦均足以说明其纯厚之气质。民国25年(即1936年)卒于天津,终年66岁(在出生地柑子,后人修建了李准公墓,成为邻水有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著有《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1980年1月...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在一篇题为《说报》的文章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现代报纸具有七个特征,同时也阐明了现代报纸的社会功能: 1. 现代报纸不同于“史记百家”。史记百家所载皆前代之遗闻,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辞高古,非文人学士不能遍观。而“报纸则文酌今古之宜,赏为雅俗所共,浅深各...

补充中国最早经营台湾事略(朱希祖文)
案Com-mander似宜译为高文德,与高文律音不能密合,且《明史》自举人名,非称其官名,若举其官名司令长官,而其上文加以渠帅二字,是不词矣,此可疑者三也。姚君又言:“著《航海记》之庞德高,为一船长,曾亲历台湾澎湖诸役,故其所记,可以补《明史》之不足,该书载荷帅被擒时之窘状甚详。”庞德高既为船长,则...

沈从文与大公报目录
《大公报》作为一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报纸,其来龙去脉中,沈从文的身影多次出现,尤其是在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中,他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赋予了"报尾巴"的美誉,体现了他对报纸文化的独特贡献。沈从文的国学素养和对文学的热爱在《文学副刊》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三次入京的经历,为这份期刊注入了新的活力...

帮我介绍一下《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
——1945年9月,毛泽东同志给《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kkkllii23 2008-03-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