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民国才女萧红的前半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萧红的前半生,可能算不得前半生,呼兰河、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武汉、延安、香港,不停地奔波中,生命的灵气被早早耗光,最终在31岁的年纪沉睡于浅水湾。呼兰河,一个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生长,最后,这里成了她精神上的避难所。 

书的开头,“严寒把大地冻裂了”,来自北方的肃杀似乎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冬日里读起来竟会觉得手脚发冷。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简单地勾勒出了小城的格局。街上有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学校,还有一个从没有人想要去填平的大泥坑。

撇开麻木不仁,迷信跳神的众生相不谈,祖父的后园,成了全书的童趣所在。(加粗内容节选自原文)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地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

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后园里边下了点雨,我想要进屋去拿草帽去,走到酱缸旁边(我家的酱缸是放在后园里的),一看,有雨点啪啪地落到缸帽子上。我想这缸帽子该多大,遮起雨来,比草帽一定更好。 于是我就从缸上把它翻下来了,到了地上它还乱滚一阵。这时候,雨就大了,我好不容易才设法钻进这缸帽子去。因为这缸帽子太大了,差不多和我一般高。我顶着它,走了几步,觉得天昏地暗。而且重也是很重的,非常吃力。而且自己已经走到哪里了,自己也不晓得,只晓得头顶上啪啪啦啦地打着雨点,往脚下看着,脚下只是些狗尾草和韭菜。找了一个韭菜很厚的地方,我就坐下了,一坐下这缸帽子就和个小房似的扣着我。这比站着好得多,头顶不必顶着,帽子就扣在韭菜地上。但是里边可是黑极了,什么也看不见。同时听什么声音,也觉得都远了。大树在风雨里边被吹得呜呜的,好像大树已经被搬到别人家的院子去似的。韭菜是种在北墙根上,我是坐在韭菜上。北墙根离家里的房子很远的,家里边那闹嚷嚷的声音,也像是来在远方。我细听了一会,听不出什么来,还是在我自己的小屋里边坐着。这小屋这么好,不怕风,不怕雨,站起来走的时候,顶着屋盖就走了,有多么轻快。其实是很重的了,顶起来非常吃力。我顶着缸帽子,一路摸索着,来到了后门口,我是要顶给爷爷看看的。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后花园虽大,已经装不下我了”。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两句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的种种不易似乎早有征兆,正应了祖父教给她的那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呼兰河传》——民国才女萧红的前半生
萧红的前半生,可能算不得前半生,呼兰河、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武汉、延安、香港,不停地奔波中,生命的灵气被早早耗光,最终在31岁的年纪沉睡于浅水湾。呼兰河,一个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生长,最后,这里成了她精神上的避难所。 书的开头,“严寒把大地冻裂了”,来自北方的肃杀似乎...

《呼兰河传》|一段悲凉孤寂的故乡情,一部漂泊半生的辛酸史
在读《呼兰河传》前,我对作者萧红知之甚少,读完后,更是觉得全文没有华丽的文笔,平淡无奇,想不明白为何作者会以儿童的视觉来记录家乡那么久远的儿时故事。当我走近萧红,了解了她短暂的一生后,一切疑问都豁然开朗。提到萧红,外界给的评价颇高但也偏官方,她不仅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齐称...

萧红小时候的故事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

从《呼兰河传》了解作者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37年在武汉开始撰写的长篇纪实性小说。也是青年女作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下;回忆着故乡的点点滴滴,在她生前书写的最后一部回忆性的长篇小说。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用绘画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了宋代都城东京的市井民俗。而萧红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中国二十...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部小说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副多彩的风景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全书共七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回忆式”小说,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

《呼兰河传》写作背景
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面对国破山河的场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东北哈尔滨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她不是作,只是命苦!——悲情作家萧红
她不是作,只是命苦!——悲情作家萧红1911年,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黑龙江呼兰县一模唤户地主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按旧时“男占2、5、8,女占3、6、9”的迷信说法,五月初五出

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萧红[1](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