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答案是可以。

潼关大战之前,虽然安禄山部队势如破竹,短期内就攻下了洛阳,但情况并不是一边倒,大战中唐军还是有优势的。

郭子仪、李光弼部接连大败史思明,切断了安禄山和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使得叛军攻势有所减慢。同时,安禄山向南、向东用兵都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而潼关在老将哥舒翰的经营之下,也固若金汤,当时处在相当安全的情况下。

潼关易守难攻,是镇守关中的门户。如果安禄山攻击潼关受挫,他将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这对于唐朝的平叛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时退守潼关,坚壁清野,唐军从人数和地理位置都是优势,只需固守,自然可以拖到安禄山因病退兵。可惜此时一个小人物改变了这个局面,长远来说影响了整个战局。

当封、高在潼关驻守时,监军边令诚出了几个主意,高仙芝没听,加上财务纠纷,怀恨在心,向唐玄宗先谗言说他们故意丧失疆土给反贼。唐玄宗大怒,下旨令边令诚到军中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军中无将,叛军直捣长安,唐军大败亏输。

即使封、高被杀,潼关还有老将哥舒翰。哥舒翰守潼关的虽然是些老弱病残,但是用这些部队守卫关城,还是足够对付叛军的。但是,这些部队出关和安禄山决战是万万不可行的。结果杨国忠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关决战,遭到惨败,兵力所剩无几,最终潼关才失守。

综上,但凡唐玄宗不干涉,其中任意一将存活且保留兵力,阻挡叛军都是可以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如过皇帝没有对手下的将领进行干涉,这些将领是会守住潼关,并挡住这个乱臣贼子的攻势。

但是,可惜没有如果,唐朝的玄宗和明末的崇祯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那就是对于手下将领的不信任,以及帝王所富有的猜忌心;他们可在继位之初的时候胸怀天下、胸怀广阔,但是在他们面临叛乱、面临危难的时候,而且是在敌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攻势下,他们便会将对于自己将领的不信任放大,这可能是出于己方将领的作战不利,也可能是出于朝中有人进献谗言,但无论怎么说,拿定主意的权力在皇帝身上,他们以一味的偏执和不信任来对待将领,而那些将领导在最后,所能给他的便只能是失败。

背景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有能力去爆发,与那个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处理兵权的方法有关。在那个时期最为盛行的制度叫做“节度使”。因为中央对于地方的放任,特别是对这些封疆大员们的放任,最后使得这些大吏们的权力开始不停的放大、膨胀;小到从做事、出行的规格,大到从手里掌握的军队人数。虽然玄宗也是一个对权力极其敏感的皇帝,但是因为唐帝国多年的盛世,导致了他对于自己“把控权力”能力的高度自负,即使很多中央的大臣们都已经觉察到了不妙,但这位皇帝却还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除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外,兵源的配给都是有问题的。就宋和唐来说,它们两个朝代便是两个极端,一个为了集权,过分的把优质兵力放在中央,而将一些战斗力不行的军队放置在边疆;而另一个则是担心边疆,过分的把优质兵力放在地方、边疆,而将一些劣质的兵力放在了中央。唐朝属于后者,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安禄山有了反抗的资本,才使得唐朝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却不能在短期组织优质的兵源去对抗这股洪水猛兽的原因。

封常清、高仙芝的死

其实在最初安禄山造反的时候,皇帝压根就没有必要慌张,因为他的手上不仅有“封”、“高”两位能征善战的大员,而且还有很多有利的方面在支撑着他,这些有利的方面有:正统的地位、易守难攻的长安、以及丰厚的资源。可以说,在那个时候,这个皇帝的手上是有着很多好牌的,如果妥善的去打,完全不会导致在后来被逆臣打的流窜。可是这位皇帝因为对于权力的过分追求,以及对于将领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于“安史”的反叛:

因为二人都受宠于皇恩,也都是朝廷的大员,但是在后来还是双双反了朝廷,在对于皇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所以在后来才会使得皇帝对于手下的将领极其不信任,以至于在“封”和“高”,准备采取“固守潼关、外围袭扰”的有效战略时,会被这个皇帝误以为是一种避而不战的行为,再加上中央有人进献谗言,这才使得明明有功的二人会被治罪杀害。

哥舒翰的错误

在皇帝杀掉了“封”和“高”后,准备让“哥”去迎战逆臣,其实就他的观点来说,和先前被杀掉的两位将领是如出一辙,他也如实写了折子给皇上,可是皇上就是不听。据说在这位老将的书信中,他已经洞察了安禄山的计谋,那就是逼迫他出关迎战,但是因为皇帝的坚持,才使得这位老将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

所以说,如果皇帝对这三人不加以干预,消灭和镇压安禄山,是一件可以完成的事情。

第2个回答  2020-09-20

如果真要做一番假设,那么其实中风在家的哥舒翰是没有必要参加这一场战争的。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叛军的势力打个差不多,即便不能立即平定叛乱,也不会花费太久的时间。而且,这场叛乱很可能就不叫安史之乱了,而是安禄山之乱。

755年的大唐,盛世还在但是人们却已经安逸了太久,外重内轻的军事制度保证了边疆的安全却给中原带来了隐患。安禄山的叛军南下,唐玄宗在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以后,竟无将可用。不得不让已经中风在家的哥舒翰挑起大唐的未来。我们看哥舒翰的失败,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唐玄宗和杨国忠的逼迫出兵,使得20万大军最后剩下了8000人。

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哥舒翰本人也确实应该为这个失败负部分责任。杨国忠本来和哥舒翰没有什么矛盾,为何却执意挑唆唐玄宗逼着哥舒翰出兵呢?很明显,是杨国忠被哥舒翰杀安思顺这件事给惊到了,两人的反目为这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且,哥舒翰虽然奉命镇守潼关,但是他自己的身体并不允许他过多的管理军中事物,自然这些事就只能交到下面的将领去做,而他们之间又有矛盾,根本不能好好配合。不仅他们不能好好配合,即便是这二十万大军也是杂牌军,强行绑在了一块,根本不能协调作战,所以在哥舒翰接到命令出战的时候,竟毫无抵抗力。

所以唐玄宗启用哥舒翰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如果唐玄宗没有过度自信的话,这个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正是因为唐玄宗过度自信,才以为安禄山的叛军是很好平定的,所以才在封常清失败后将其处死,所以才在高仙芝放弃陕郡退守潼关后将其处死,以至于损失了两员大将,而且这不仅仅是损失了两员大将的事,还动摇了军心。

倘若唐玄宗能够全面了解战争,给封常清和高仙芝申诉的机会,至少应该让他们将功补过,先打完这场战争,那么未必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叛乱平定。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很快就攻进了洛阳,而封常清节节败退,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拥兵近二十万,还因为中央军力量实在是太弱了,封常清手中的兵并不是他的安西军,而是在洛阳临时招募到的六万兵员,参差不齐不说,也没有作战经验。这样的一支军队即便总指挥再强悍也很难取胜。所以封常清只能后退准备固守没有兵力防守的潼关,镇守陕郡的高仙芝也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决定放弃陕郡,一起镇守潼关,多年的合作让高仙芝非常信任封常清的判断。

但退守潼关即便是当时能做的最正确的事,却没有得到唐玄宗的认可。或者说高仙芝和监军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解决,以至于监军在向唐玄宗报告军情的时候添油加醋的说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所犯的错误。

监军边令诚将封常清对安禄山的正确估计说成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动摇了军心,又将高仙芝放弃陕郡的事实说了出来,并说他克扣军粮。

这两人的失败大大刺激了唐玄宗,这是他所不能忍的,他不愿意承认帝国的弱点所在,也不愿承认安禄山的强悍,倘若他能正确看待这件事情,能看看封常清的表文,然后赦免两人,让他们戴罪立功。两人齐心协力镇守潼关,安禄山是很难攻下来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局势对朝廷是大大有利的,首先,镇守边疆的军团陆续回京平叛,这些正规军的作战能力自然比刚招募的那些杂兵强了数倍。其次,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到了叛军的后面,在河北打了不少胜仗,下一步就想领着朔方军直捣范阳这个安禄山的老巢,断了他的后路。

这对于安禄山来说都是大大不利的,而且,安禄山攻关越久,叛军内部就越容易出现矛盾,他们是叛军,一旦打不了胜仗就会产生恐慌的心理,就会思考反叛值不值得。后路再一堵,投降朝廷会是很多人的选择。

所以安禄山其实是非常着急的,让崔乾佑将精锐部队藏起来,而用老弱病残来诱惑唐军出战,为的就是让唐军自己出关作战。潼关易守难攻,非出关不能攻下来。安禄山懂这个道理,唐玄宗却忘了这个道理。

以上只是假设,当不得真,历史已经发生,任何假设都是徒劳的,也未必是正确的。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些原本都曾是当世名将,却都在安史之乱期间白白丢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说到底,三位名将的惨死,也并非安禄山有多么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后瞎掺和,最终自毁长城。

封、高二将,虽然起初轻敌,平叛受挫,但实为被冤杀。

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也很震惊。这个安逸许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脚。当时,封常清口气很大,对唐玄宗说平叛易如反掌。结果,唐玄宗大为赞赏,当即命其为范阳副节度使,带着兵马去平叛。

与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线的,还有高仙芝。当时,高仙芝出任副元帅,领兵东征,进屯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在排兵布阵上,高仙芝在后方,封常清在前线,两支军队相互策应。

然而,由于封常清有些轻敌,导致前几次交战接连失利。关键时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议,决定由高仙芝镇守潼关,打算避敌锋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还特意回朝,打算面陈,想唐玄宗解释。

结果,唐玄宗得知前线失利,军队又主动撤回潼关,大为恼怒,加之宦官从中挑拨,随即便令人将封常清给斩杀了。与封常清一起被杀的,还有高仙芝。

初次交战虽然失利,并不意味着封、高二将就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封常清、高仙芝认清形势后,已经及时作出调整,在避敌锋芒的同时,扼守潼关,再伺机平叛。可是,没想到的是,两位猛将就稀里糊涂地被唐玄宗给杀了。

哥舒翰虽然老病,但守住潼关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后,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当时,哥舒翰年迈多病,已经在长安家中休养。可是,唐玄宗打算借助哥舒翰的威名,吓一吓安禄山,硬是逼着哥舒翰做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元帅由太子李亨挂职)。

哥舒翰带兵出征,唐玄宗给了他临时招募的十几万乌合之众。鉴于此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教训,哥舒翰当即就选定了以守为攻的办法。因为,安禄山的叛军缺粮,根本不可能长期消耗下去。

在潼关交战时,哥舒翰曾经几次打退了叛军的进攻,形势也逐渐好转。可是,杨国忠不愿意看着哥舒翰立下大功,而唐玄宗也不断狐疑:明明打了胜仗的哥舒翰,怎么就不乘胜追击呢?

结果,由于唐玄宗的猜忌,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出战,最终中了埋伏。经过一场殊死拼杀,唐军大败,死伤无数。哥舒翰勉强收拢残余部队退守潼关,却被自己的手下出卖,最终落入敌手。

从当时的形势看,叛军进退维谷,并不占优势。

此前的几次交战表明,叛军要想攻破潼关,是十分困难的。更为重要的是,安禄山之所以猛攻潼关,正是因为形势太过危急。因为,唐朝军队在黄河北岸的攻势太猛,使得安禄山十分被动。

唐玄宗虽然昏庸,但在平叛的问题上,还是很坚决的。此前,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颜杲卿、颜真卿等便已经着手抵抗,而唐玄宗又派出了李光弼和郭子仪前往围剿。

抛开颜杲卿、颜真卿这些武装不谈,李光弼、郭子仪这两位,都是当时的一流将帅,他们分别任河东节度使和朔方节度使,从井陉口攻入河北,此后当地百姓也纷纷响应,一同与叛军鏖战。

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史思明的军队也没能占到便宜,甚至连史思明自己,都吓得丢盔卸甲。叛军元气大伤,加之粮草紧张,使得安禄山不得不孤注一掷,拼死攻打潼关,企图进逼都城来促使唐玄宗屈服。

可以说,就当时的形势来讲,即便唐朝军队不能在短期内平叛,但要守住潼关,并不断削弱叛军,还是非常容易的。只可惜,唐玄宗晚年太过昏庸,又好大喜功,容易受宦官挑拨,接连痛失几位大将,还弄丢了潼关。

第4个回答  2019-12-15
守潼关是绝对没问题的,可是大量军队被哥舒翰他们控制着杨国忠之流又岂能甘心,整个安史之乱我们可以看到文人的各种稀里糊涂的骚操作,文人非常忌惮和讨厌武将控制地盘和立军功。杨国忠只是明面上的恶人,当时文人大量上书要求唐玄宗立马出兵剿灭安禄山,不能让武将长时间的控制军队这就是文人集团的态度。后来潼关被攻破了,安禄山长驱直入,大唐王朝的文人们还是不忘给自己的抗击安禄山的武将们使绊子,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刘展之乱,这个人实际上是被文人们被逼反的,因为它本身是抗击叛军的而且他也不想造反。可是当时文人们说他有本事有军队有地盘,这三有那就是造反分子。而当时的唐肃宗直接玩儿非常无耻的真圣旨假命令,直接把一个忠臣给逼反了。有这样的庙堂后方前线武将打败仗也在所难免,因为后方的文臣和皇帝根本不在乎前线死多少人,最出名的就是相州之战,唐王朝集结了九个节度使将近60万大军打了一场超级大败仗,按道理来说朝廷这边打了败仗皇帝应该很不高兴才对,但是恶搞的是皇帝这边高兴坏了。因为这败仗大大削弱了节度使的力量,皇帝来说安禄山这些造反的不放心,但是像郭子仪这些打了胜仗的他更不放心。所以得知自己这边打了超级大败仗高兴得不得了。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答案是可以。潼关大战之前,虽然安禄山部队势如破竹,短期内就攻下了洛阳,但情况并不是一边倒,大战中唐军还是有优势的。郭子仪、李光弼部接连大败史思明,切断了安禄山和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使得叛军攻势有所减慢。同时,安禄山向南、向东用兵都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而潼关在老将哥舒翰的经营之下,也固若金汤...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于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战,封高二人自知以现有兵力无法击败安禄山,便据理力争。结果他们两人这一争,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怀疑。当时唐玄宗已经彻底失心疯了,他认为既然干儿子安禄山能谋反,封常清和高仙芝凭什么就不会谋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个死太监过去,以“失律丧师”...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如果玄宗不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或哥舒翰是完全有可能阻挡住叛军进程的。封常清、哥舒翰或高仙芝都是善于打硬仗恶仗的名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过人的军事才干,安禄山叛军绝对不是对手。再说,唐军还有潼关天险,且粮草充足,故而叛军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攻破潼关的。潼关不失,长安就能幸存,如果能够对峙一年,...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实际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认为潼关可以守住,其实唐玄宗本人也认为潼关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击,其实所担心的并不是潼关能不能守住的问题,而是觉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关,太慢了,不能很快消灭安禄山,他心里着急。(高仙芝剧照)其二,各地勤王部队正陆续到达。其实,唐玄宗根...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的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若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等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唐玄宗必须对潼关守军进行防备,因为安禄山造反,从理论上无法真正威胁到帝国中央政府;而驻扎在潼关一线的西北军,如果突然掉转枪口,大唐中央政府当时就是要崩盘。虽然,当时哥舒翰并没有同意手下将领的要求,但问题是,他也没有公开反对。凭哥舒翰这种表现,如果他下面将领直接用武力收拾...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初次交战虽然失利,并不意味着封、高二将就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封常清、高仙芝认清形势后,已经及时作出调整,在避敌锋芒的同时,扼守潼关,再伺机平叛。可是,没想到的是,两位猛将就稀里糊涂地被唐玄宗给杀了。哥舒翰虽然老病,但守住潼关也并非没有可能。在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后,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

如果唐玄宗不横加阻拦,名将高仙芝能否守住潼关?
安史之乱中,潼关作为唐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来在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的驻守下是能够阻挡住安禄山的大军的,但是由于唐玄宗的强加干涉使得唐朝丢失了好局,最终导致长安沦陷。现在想来若当初唐玄宗没有干涩潼关的防御策略,没有阻碍高仙芝等人的发挥,那么潼关是肯定能够守住的,这主要是因为潼关本来就是一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