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译文: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前往楚国,路过宋国时与孟子会面。孟子谈论人性本善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真理只有一个罢了。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人,我也是个男人,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周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方圆各五十里,仍然可以成为推行善政的国家。《尚书·说命》上说:‘如果药物不能使人头晕眼花,这个病是治不好的。’”

滕定公去世了,太子对(他的师傅)然友说:“以前孟子在宋国与我谈过一些话,我心里一直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遭到父丧这样的大事,我想让您去请教孟子,然后再举行丧礼。”然友就去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要竭尽自己的心意去办的。曾子说过:‘父母在世时,依礼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来安葬,依礼来祭祀,这样可以说是尽孝了。’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习过,但是,还是有所耳闻。三年的服丧期,穿粗布缝边的孝服,喝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 滕国宗室和官吏们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并没有实行过这种丧礼,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实行过,到你这一代却要违反传统,这是不应该的。况且有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祖宗的规矩。’道理就是说:‘我们是有所继承的。’”  太子便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关注学问,喜欢赛马与比剑。现在(我要行三年之丧),宗室和官吏们都不满意我。恐怕我不能竭尽心力办好丧事,您再替我去请教孟子。”然友又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去世,太子把政务交给国相,喝粥,面色深黑,走到孝子的位置就哭泣,大小官吏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带头这么做。’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属一定更加爱好。‘君子的言行表现,像风一样;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跟着倒下。’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  然友回去复命。太子说:“对,这确实在于我自己。”于是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其间没有发布任何政令与禁令。百官与亲族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四方各地都有人来观礼。太子面容悲伤,哭泣哀恸,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历史背景:在游说梁惠王、齐宣王推行仁政都失败之后,孟子终于迎来了他“仁政”思想的信徒,那就是滕文公。    滕文公和此前的齐宣王、梁惠王的区别,在于他接触孟子思想时所处的阶段不同。齐宣王和梁惠王遇见孟子的时候,都已经是一国之君,他们自己已经有了成型的思想和治国方略,所以不容易接纳孟子的思想,而滕文公是在做太子的青年时代就接触到孟子思想,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和孟子的远大理想一拍即合,所以滕文公一下子就被孟子“圈粉了”,并且都是上门请教孟子。    后来滕国也确实试图践行仁政,然而由于滕国是小国,在齐楚这样的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所以最终也难逃被吞并的命运,没能实现孟子的仁政理想。

孟子在跟诸侯王聊天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尧舜”,甚至是“言必称尧舜”,为什么在孟子心中,尧舜有着这么大的分量呢?

尧舜是古代传说中的两位非常圣明的君主,他们就是用孔孟心心念念的“仁”来治天下,《礼记·大学》就有“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的说法,桀纣是古代帝王的反面教材,而尧舜则是正面教材。尧舜的治民之道就是与孟子追求的“仁政”相符合的。      不仅是孟子,尧舜是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心中帝王的楷模,杜甫就曾经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就是说希望能够使皇帝变成尧舜那样的圣明的君主。

如果一个人临丧不哀,就像孔子讲一个人临丧不哀,就不知道拿这个人该怎么办。这人在他们家发生这么大事的时候,他都不会哀痛,那说明这个人心中根本不会有父兄,不会有父兄就不会有家族,没有家族就没有天下。一样,这是一个涟漪状的荡开的这种感觉。

所以也有人讲过说,你看滕文公在这儿,这么认真地去多次请教孟子,说一个父亲的去世才能够代表着一个儿子的成熟,就是儿子一直觉得没有长大,因为前面挡着一个父亲,他和死亡之间还隔着一层,所以他觉得自己始终有人庇护。但是当父亲离世了以后,儿子可能会在一夜之间长大成熟,滕文公将要肩负自己身上的重任了。

《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

翻译大禹《孟子·滕文公上》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④。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贤君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
齐宣王和梁惠王遇见孟子的时候,都已经是一国之君,他们自己已经有了成型的思想和治国方略,所以不容易接纳孟子的思想,而滕文公是在做太子的青年时代就接触到孟子思想,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和孟子的远大理想一拍即合,所以滕文公一下子就被孟子“圈粉了”,并且都是上门请教孟子。    后来...

《孟子》滕文公上: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陈良的门徒陈相与他的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了滕国,也谒见滕文公说:“听闻您在施行圣人的仁政,如此,您便也是圣人了,我们都想要当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十分开心,将自己以前所学的都抛弃了,改学许行的学说。 有一天,陈相去拜见了孟子,并向他转达许行的话说:“滕国的君主确实是一名贤明的君主...

下者劳力,中者 ?上者 ?
完整的是:下者劳力,中者劳智,上者劳人;意思是:下等的做体力劳动,中等的做脑力劳动,上等的统治者别人,该句引申于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如下:原文: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释义:所以说有的人做脑力劳动,...

《滕文公上》翻译
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孟子所著的《孟子》卷五 《孟子·滕文公上》...

对“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节选原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译文:民有一个基本道理:有一定的财产...

下者劳力,中者劳智,上者劳人!何解?
意思是:下等的做体力劳动,中等的做脑力劳动,上等的统治者别人,该句引申于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如下:原文: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释义:所以说有的人做脑力劳动,有的人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

孟子·滕文公上的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

什么是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是指:许先生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这句话出自《孟子》卷五 《滕文公上》。一、原文节选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