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神机妙算,忠于曹操,却和郭嘉一样英年早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他智勇双全,是征战黄巾军的得力干将,是讨伐董卓的急行先锋,是十八路诸侯之一,然而正史却无单传、合传。

他的传奇经历只能从别人传记中略带逗露的只言片语里管窥蠡测。

他察人知事,于纷乱扰攘之中看出了董卓必乱,袁绍必败,曹操才是那个真正能拨乱反正、匡主救民的命世之才。

他神算如天,料定了兖州刺史刘岱之死,却没能料到自己死后尸骨难寻的悲惨结局。

他就是汉末英雄鲍信,一位充满宿命论的巨眼英豪!

鲍信,字允诚。生于公元152年,卒于公元192年,时年41岁。

“允诚” 二字在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见于小说《三国演义》中。

在《说文解字》和《尔雅》中“允”的本意都是信和诚的意思,依此来看鲍信字允诚,大概率应该是罗贯中先生因心中对鲍信极为敬服,有感而所发的牵强附会之言。

当然鄙人的观点也是推论之言,并非有史实依据。也许罗贯中先生博览群书,从其它处得闻得见也未可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推论之言也不是空穴来风。古人的表字向来和他所起之名有着一定的关联,字意上或相反或辅助或延伸。

比如胡适字适之。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是一个意思,起到延伸加强的作用。

字意相反的示例有: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天将黑。王绩,字无功。有绩和无功的意思正好相反。

“允诚”二字明显有加固延伸“信”这个名的意图,然而在汉代的时候,这样起表字还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

比如曹操字孟德,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刘表字景升,孙坚字文台等都没有这种如此明显的加固延伸之意。

读史就应该透过文字和前人有所沟通。在此鄙人怀着一颗同罗贯中先生一样的敬服之心,通过《三国志》、《英雄记》的记载,跟大家浅谈一番巨眼英雄鲍信的察人知事和神机妙算。

一、劝绍擒董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党锢之祸解禁,众多因为受宦官集团打压不得出仕为官的清流士人,得以有机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

鲍信家本来世代修儒,有极高的儒学修养,对自身的行为准则也要求很高,治身至俭,清流有名。因此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骑都尉。

国家罹难之际,鲍信接受诏命,怀着一份匡时救民的家国情怀回乡募兵,积极投身到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跟孔融这种只会耍嘴皮子的大名士在讨伐黄巾军中的糟糕表现相比,鲍信的表现可圈可点,战功卓越。

很快鲍信和曹操等人一样,因战功卓著,军事能力突出,在众多与黄巾军作战的将领中脱颖而出。

鲍信后来还被推举为济北相,主政一方。

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竖,密谋不周反被阉竖所杀。此时鲍信正领兵在回京师洛阳的路上,当他到达洛阳的时候,董卓已经带领西凉兵抵达京师洛阳。

面对董卓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态势,鲍信作出了一个颇具预见性的判断,董卓必将祸乱京师。

《三国志》记: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

此时鲍信见事于未萌的眼力和见识与其世家学儒的广博学识不能说没有关系。

鲍信对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说:“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见京师没有可制约之人,肯定有不臣之心,要图谋不轨。今天如果不趁早把他拿下,将来就会被他所挟制。不如趁他此时刚到京师,士卒疲惫,对他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擒拿他。”

思量再三,袁绍终因惧怕董卓的实力而没敢行动。

其实当时董卓只有三千人马,只是用了个疑兵之计,每天白天进城,晚上偷偷出城,第二天再假装有从凉州赶来的新兵进城,造成兵将不可胜数的假象。

满朝文武就这样被狡猾的董卓所迷惑,失去了诛杀乱臣贼子的最佳时机。

二、看重曹操

因为袁绍的迟疑不动,鲍信无可奈何,只能领着他带来的一千多人马重回乡里,征召士兵。

这一次从京师回乡的鲍信和以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名望陡增,一下招募步兵两万多人,骑兵七百多人,光运载粮草物资的车辆就达五千多辆。

公元190年,不出鲍信所料,董卓果然挟持小皇帝,祸乱京师,威陵天下。

曹操首起义兵反董,袁绍也在众人的推举之下坐上了讨董联盟的盟主之位。

此时袁绍的实力显然是最强的,很多英雄人物都纷纷投靠了袁绍。

察人知事的鲍信却看到了袁绍必败的征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到曹操的反董队伍中,并力挺曹操。

《英雄记》记: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

鲍信认为曹操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是一位真正能领导各路英雄的大豪杰,可见鲍信独具英雄慧眼。

当时袁绍家门名望极高,四世三公,恩惠四海,门生故吏遍天下,却没能进入鲍信法眼,可见鲍信洞察人物的能力非同一般。

三、劝曹图存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绍的确是鲍信所说的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组成的讨董联盟的名位座次已定,本该勠力同心,分路向洛阳进发,可是盟主袁绍却再次迟疑不进,日夜置酒高会。

曹操和张邈力劝袁绍发兵,袁绍不为所动。袁绍此时其实另有打算,他在想如何弃董卓手中的小皇帝于不顾,另立刘氏宗亲刘虞为帝,这样他就可以凭拥戴之功把持国政。

曹操没有办法,只能孤军讨卓。当时只有鲍信和弟弟鲍韬以及张邈部将卫兹等人同曹操一起进兵荥阳汴水,结果因为力量悬殊过大,大败而回。

曹操、鲍信身负重伤,鲍韬、卫兹等人战死。

《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鲍信的弟弟鲍忠为了跟孙坚抢攻被董卓部下斩杀是不存在的,正史其实根本就没有鲍忠这个人。

经历汴水之败以后,鲍信充分地认识到仅凭一腔热血,猛杀蛮干是不行的。汉家天下已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不是杀掉一个董卓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袁绍已经占有冀州之地,显然就是下一个董卓。

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诸侯割据中存有一席之地,然后再图进取。

《三国志》记: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乡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

鲍信建议曹操先避袁绍锋芒,在黄河南面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先保存实力,养兵蓄锐,等到天下大变的时候,再伺机救亡图存。

鲍信的这一条建议可以说是曹操后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固本为先,不管以后怎么打,只要不伤元气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仅这一条谋略就足见鲍信分析天下大势的能力,谋划天下大事的功力。可以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相上下。

四、谏岱固守

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黄巾军有百万之众,与官兵对抗,向各地府衙冲击。

黄巾军进入兖州的时候,攻杀了任城相郑遂,进而转入东平国。

兖州刺史刘岱负责镇守兖州,想要引兵击退这些无组织无纪律的黄巾流寇。

鲍信跟刘岱谏言说:“现在黄巾贼众百万,兖州的老百姓们都震恐万分,士卒们更是没有斗志,不可能抵抗如此众多的黄巾军。依我看这帮黄巾贼,成群结队而行,一没有配备攻城的器具,二没有配备随军的粮草,都是以抢掠偷盗为生。我们不如先畜养士兵的精力和体力,固守住城池。等黄巾贼寇欲战而不得战,想攻城攻不下的时候,他们的势气必然离散,然后我们再挑选精锐,击其要害,则可轻易破敌。”

刘岱没有听从鲍信的意见,出城与黄巾军大战,结果被黄巾军杀害。

鲍信身经数战,对兵法实战应该有所体会。刘岱不听鲍信谏言而被杀,也从侧面说明鲍信有很强的军事战略分析能力。

五、英雄陨落

刘岱战死以后,鲍信联合其他兖州实力派人物迎接曹操做了兖州牧。

就在同一年,鲍信和曹操设计在寿张这个地方奇袭黄巾军。造化弄人,当曹操和鲍信的骑兵率先抵达前线的时候,步兵还未赶到。此时黄巾军已经发现了曹操,偷袭战变成了遭遇战,曹操、鲍信只能仓促开战。

在这场遭遇战中,鲍信首当其冲,浴血奋战,拼死救出了曹操,自己却被黄巾军杀害,时年四十一岁。

一代巨眼英豪就这样陨落谢世。

后来步兵赶到,勉强打退黄巾军。鲍信的尸体却没有被找到。

曹操命人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洒泪祭奠这位智勇双全的生死弟兄。鲍信之死,曹操的心情和后来失去郭嘉一样,痛哉!惜哉!他们都属于智慧超凡而英年早逝。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记鲍信功绩。上表封鲍信之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鲍信之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综上所叙,鲍信短暂的一生,可以称得上传奇、忠义、智慧、英勇。《魏书》评价其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甚为公允恰当。

罗贯中先生附会其 “允诚有信” 也是一言说中人物的精髓。

鲍信最为我所扼腕叹息的是神算如天,能料他人生死存亡,得失成败,却还能因心系一主,忠勇仁厚,而涉险不避,置生死于外,岂非人世间之大义之士?

《列子-说符》中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我想鲍信之死不仅仅存在多智伤身,难以寿终的宿命论在里面,更有达人观物外之物,智者思身后之身,宁忍一时之寂寞,勿取万古之凄凉的睿智选择存在。

试想鲍信如此智慧之人怎么会不懂得避难于世,明哲保身的道理。是天降大任于身,借其真身助曹操一臂之力而已……

这也是命世之才和普通英雄的区别,鲍信、曹操、郭嘉他们都应该是天命加身的人物。

史话三国:神机妙算,忠于曹操,却和郭嘉一样英年早逝
鲍信之死,曹操的心情和后来失去郭嘉一样,痛哉!惜哉!他们都属于智慧超凡而英年早逝。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记鲍信功绩。上表封鲍信之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鲍信之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综上所叙,鲍信短暂的一生,可以称得上传奇、忠义、智慧、英勇。《魏书》评价其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甚为公允恰当。

料事如神的郭嘉,为何仅仅活到38岁就死了?
相传他料敌如神,神机妙算,却早早的在三十八岁去世。这背后有何隐情呢?演义中,是因为“天妒英才”,所以郭嘉早早的去世。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其实在文坛上,由于他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一本单纯讲“历史唯物”的小说,恰恰相反,我们如果翻开三国演义原著,就能发现书中的&ldq...

郭嘉:神机妙算的青年才俊
其早年经历在陈寿的 《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后来在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傅子》一书中简单记载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郭嘉少年时期就胸怀远大的理想,弱冠之年正逢天下将 乱,于是郭嘉隐姓埋名,秘密结交一些英雄人物而不与平庸之人交往,因此在当时很多人都不了解郭嘉,仅有很少一些人觉得郭嘉是...

三国志郭嘉传原文
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之一郭嘉,才华横溢,被誉为“神机妙算”,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在年仅三十五岁时病逝,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遗憾。郭嘉的才华 郭嘉年少时便聪明机敏,曾经在一次比试中,以一张空白纸获得了胜利。后来,他进入曹操的帐下,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为曹操出谋划...

三国里面最聪明的是诸葛亮还是郭嘉?
三国里面的诸葛亮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而郭嘉是难得的算无遗策、不曾失手,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至死未与诸葛亮交手,那么三国里面到底是诸葛亮还是郭嘉聪明呢?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个人认为在谋略上郭嘉更胜一筹,因为个人觉得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是他谋略生涯中...

为什么易中天对于郭嘉和诸葛亮才华方面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_百度知 ...
易中天品三国对郭嘉的评价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能与诸葛亮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没有让后人见到一场针锋对决的好戏。而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穷兵黩武,宽严皆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很明显,易中天认为郭嘉比诸葛亮厉害。 实际上,郭嘉和诸葛亮...

三国:郭嘉为什么被称为“早终的先知”?有人说郭嘉不死,曹操赤壁不会失...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神机妙算 屡建奇功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197年,当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

曹操的第一任军师, 英年早逝, 然后才有郭嘉!
由于有了郭嘉的映衬,结合曹操对戏志才的评价。于是,有不少网友认为:戏志才应该是一个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和郭嘉不相上下的谋士。甚至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网络神将!个人以为: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对一种遗憾的缅怀,一方面是受目前市面上的三国类游戏影响,改编很多。总之吧,和陈到一样,他们是被历史...

一个神机妙算,一个尽出馊主意,是三国里的谁?
郭嘉和郭图 。他们一个为曹操效力,一个为袁绍效力;一个神机妙算,一个尽出馊主意;一个不求名利,一个不停捞取更多的利益。郭嘉和郭图其实是一个宗族的,二人都是出自颍川阳翟郭氏,正是这种出身又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区别。我们先看下郭图的故事,他是如何一步步把袁绍坑没的。第一个馊主意是阻止...

郭嘉有何过人之处,他算不算曹操第一军师?
郭嘉过人之处是:善于洞察人心、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可惜就是命短,没能熬到曹操出人头地的那一刻。那他算不算曹操第一军师呢?郭嘉不是曹操的第一军师,曹操第一军师是戏志。戏志死后,郭嘉才被荀彧推荐给曹操做军师。郭嘉之所以会来到曹操身边,是因为时机的巧合。他看透了袁绍,选择离他而去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