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商鞅为何会拒绝担任秦国君主?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在战国时期,商鞅在魏国迟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秦国秦孝公则求贤若渴,希望可以招揽天下的人才。于是,商鞅自魏国来到秦国,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从而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可谓焕然一新,也即在国力上不断增强,通过河西之战,秦国收回了之前被魏国夺取了的河西之地,为秦国进一步向中原之地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临终前打算传位给商鞅,也即让商鞅担任秦国的君主。对此,商鞅为何选择拒绝呢?

《战国策·卷三·卫鞅亡魏入秦》中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在临终前想传位于商鞅,也即将商鞅成为秦国的君主。对此,商鞅的态度是推辞不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对此,在笔者看来,商鞅之所以推辞不受,原因非常简单,也即秦孝公只是想试探商鞅,而不是真心诚意将君主之位传给商鞅。虽然在先秦时期,存在尧舜禹这样禅让的例子,但是,自夏朝之后,禅让的情况几乎就存在了。作为秦国君主,如果秦孝公真的将君主之位传给商鞅,可谓愧对秦国历代君主的奋斗和努力。和晋国、齐国、鲁国、宋国、燕国等诸侯国不同,秦国的建立,可谓非常艰辛。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对于当时的秦国,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只是一个附庸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而这,意味着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不过,周平王赐给秦国的岐山以西之地,实际上被西戎所占据了。彼时,强大的西戎攻破西周都城,导致西周走向灭亡。
因此,周平王的这一赏赐,可谓非常不厚道,甚至可以说周平王并不看好秦国可以击败西戎,夺回岐山以西之地。在此基础上,经过秦襄公等数位君主的努力,秦国终于击败了西戎,拥有了真正可以位列诸侯的地盘。因此,相对于晋国、齐国、鲁国、宋国、燕国等诸侯国,秦国直到春秋初期,才正式成为诸侯。对此,如果秦孝公真的将这些地盘让给了商鞅,可谓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在笔者看来,秦孝公打算传位给商鞅,实际上是想试探他,促使商鞅不敢有篡夺秦国大权的举动。通过“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积累了巨大的威望,乃至于很多秦国人只知道商鞅,不知道秦孝公了。对此,李斯曾表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也即经过商鞅的治理,秦国确实走向了强盛,而秦国上下,自然也有很多人将这一功劳归于商鞅身上。
除了变法之外,商鞅还多次率军攻打魏国。比如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通过多次率军征伐,商鞅在秦军将士中也是颇有威望。换而言之,商鞅既在秦国朝堂之上位极人臣,又在外执掌兵马,无疑对秦国君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最后,进一步来说,在商鞅之后,白起因为屡立战功,所以功高震主,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值得注意的是,白起只是掌握兵权,在朝堂之上还有范雎等人的制衡,照样遭到了秦昭襄王的猜忌。而就商鞅来说,自然更加会引起秦孝公的猜忌了。所以,想要传位给商鞅,既是一种试探,也是为了震慑商鞅,促使其不敢有什么二心。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也即功高震主的商鞅,不管真的想不想谋反,都已经不能被秦惠文王所容了。
对于秦惠文王来说,想要执掌秦国大权,就必须除掉功高震主的商鞅。不久之后,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起兵,秦惠文王派兵攻打他,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当然,商鞅虽然难逃一死,落下了悲惨的结局,但是,商鞅变法依然在秦国推行下去了,正是商鞅变法的实行,促使秦国得以消灭魏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燕国这山东六国,进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对此,你怎么看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历史上商鞅为何会拒绝担任秦国君主?原因是什么
对此,在笔者看来,商鞅之所以推辞不受,原因非常简单,也即秦孝公只是想试探商鞅,而不是真心诚意将君主之位传给商鞅。虽然在先秦时期,存在尧舜禹这样禅让的例子,但是,自夏朝之后,禅让的情况几乎就存在了。作为秦国君主,如果秦孝公真的将君主之位传给商鞅,可谓愧对秦国历代君主的奋斗和努力。和晋国...

魏惠王与秦孝公都是战国有名的明君,为何商鞅会舍魏向秦呢?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当然会选择秦国,不选择魏国。综上所述,商鞅之所以选择秦国,是因为秦国的情况更符合他的学派。另外就是商鞅在秦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当时的秦王非常愿意相信他,所以商鞅觉得自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魏惠王与秦孝公都是有名的明君,为何商鞅会舍魏向秦?
魏惠王和秦孝公都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君主,但是最后商鞅却是投向了秦国那一边,而并没有投效报身于自己的母国,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秦国的秦孝公相较于魏惠王来说,更是想要去招纳人才的,因此商鞅也就选择了秦国。魏惠王事情,魏国在东边是刚刚战胜了齐国的,在西边也是刚刚吞并了秦国百里土地,在南边...

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商鞅为什么不接受?
再来分析一下商鞅,如果说是秦孝公想要传位于商鞅,个人认为商鞅是断然不会拒绝的,因为商鞅变法已经触及了非常多人的利益,他们都想要致商鞅于死地,商鞅自己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说秦孝公一死,自己也难逃一死,唯有当上国君才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这样的情况下他会拒绝接受传位吗。还有一点是,...

商鞅对秦国的发展有何作为?最后被车裂的原因是什么
在商鞅构建的社会里,君主仍然行使着特权,秦国百姓尽管生活有所改善,却依然是君王的奴仆。正因商鞅变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他才会在失去秦孝公支持后很快便被惠文王抹除。总的来说,商鞅之所以最终下场那般凄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深受百姓支持,因而遭到了惠文王的嫉恨。从直观来看,商鞅的变法触动了贵族...

纵横秦国政坛20余年的商鞅,为何会栽在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手里?
商鞅的法不避亲刑上太傅。商鞅刑罚秦国旧贵族,其实是为自己树威的一种手段,毕竟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民风淳朴的老秦人,怎么会轻易认可他呢,所以他要借贵族的“脸”,强化自己的“权”。而被商鞅盯上的是公子虔,他是秦孝公的亲哥哥,也是太子嬴驷的老师,名...

商鞅明明对自己的结局有预期,为何仍然变法到底?
而造成商鞅最终那般境地的原因,秦孝公的默许甚至推动不可小视。当自己的儿子被商鞅责罚的时候,秦孝公不是不能阻止,因为不阻止对他孝公,对他秦国有百利而无一害。一来明正法典,促进变法,维护君王权威,二来让商鞅和贵族阶层结怨,有助于断掉商鞅后路,让他更加尽心竭力的为孝公本人效劳。三来...

秦孝公病逝前,做了个反常的决定,为何商鞅听后竟然吓得逃亡?
秦孝公竟然想要把皇位传给商鞅,这对于商鞅还说无异于是灭顶之灾,那么多人觊觎着他,所以只好逃亡了。

秦国帝王一直沿用商鞅的变法,为什么却不给商鞅平反?
可是因为他自己制定的律法实施效果太好,在他逃亡的过程中百姓怕自家犯了包庇罪,所以没有一个秦国人敢去收留他。就算他逃到别国,因为别国怕因此连累本国,所以也没有收留他。这天底下没有藏身之地的商鞅很快就被秦国军队抓到。根据他之前定的谋反罪惩罚规则,需要灭他九族,但因为秦惠王不喜欢,...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并一统六国,为何会遭到后人批驳?
看过了商鞅在变法上的成就,或许大家对商鞅会饱受批判这件事情就更加的不理解了,这样的一个人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自己所侍奉的国家带去了巨大的利益,那么为何还会受到后世人们的批判呢?实际上这个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点,商鞅所实行的法,虽然相对来说限制了君主的昏庸决策,但是他的这个法确实为了保障君主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