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思想很消极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佛教的思想并不消极,而是智慧。

有人认为佛教消极可能是因为觉得他讲究出离。但是是不是出离的远离人世的就算消极呢?不一定,要看这个和某个事物接近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是坏就当远离,如果是好当然不当远离。

比方说医生让病人远离酗酒,远离危房等并不能说是消极,而是智慧,如果不分别什么有害什么有利,一味的投入抢着作就认为是积极的话,那这个所谓的积极无疑是疯狂和危险的。

所以消极和积极的名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不应该积极。

凡是佛让远离的东西没有不存在巨大过患的,只是一般智慧不够的人没发现而已。就像顽劣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劝告,非要去危房中玩耍,还嘲笑不愿意去的人胆小一样,世间人所谓的积极与此类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7
佛教的思想应该是积极的。人最消极的便是极时行乐,不为未来打算,因此而浪费了无数的岁月,到死的一天一无所有。死后又被生死轮回的业力牵到另外一次的生死旅程中,无有停止。

佛教的积极在於面对生死,了解生死的道理奥秘,透过自修内证而生死自在,永断轮回之苦。另外,佛教的积极在於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智慧。遇人有难,即行布施。为了不作恶业、化解世间的仇怨而进行修行,就是持戒、忍辱、精进、以及禅定。最终的目标是无上智慧,用无上智慧,则生死可了,化人间为净土。由此可见,佛教是针对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问题而用种种的方法去解决。勇敢面对人生最大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不算积极的又何为积极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3
佛教思想并不消极 只是被我们看到的表象感觉是消极的
因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 很难把握 比如生老病死
佛教的目的是认识生死的至真道理 并且能够超越生死
佛教的修行要信众做到信愿行
佛教的六度是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智慧)
佛教要求在家人一定要做到在家人的样子 孝道夫妻道君臣道 这些都是要做好 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的 因为人在世间有不同的角色 如果连这些实在的角色都做不好 怎么能够认识那个真正的道理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1-17
知识分子眼中的佛教——佛法是积

【内容提要】:拯救人们的并非是佛陀(而是人们自己),但他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样。 人们接受他的教法,也决非是因为这种教法来源于他, 而是因为,这种教法确实能使人信服,并且鼓舞人心;同时,它也是人

佛教是一个民主的运动,它在宗教、社会、政治中都倡导民主。

---安贝德卡博士

◇伦理天才

在这个地球上,他(佛)表达了具有永久真实性的真理,提高了不仅是印度的而且是人类的伦理水平。佛,是这个世界所得到的最伟大的伦理天才之一。

---阿尔伯特·施维泽

◇世界文化

在人类的编年史上,佛教为世界文明和真实文化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比任何其它力量所做的要多得多。

---H.G.威尔斯

◇智慧为剑,无明为敌

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冒曾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戴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佛教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这是历史的证言,是不容置疑的。

---巴帕特教授《2500年的佛教》

◇无言不善

佛陀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下怒火中烧,也没有从他嘴里冒出过半句不善之词。

---S·拉达克里希南博士

◇没有迫害

就我所知,在整个佛教辉煌漫长的千百年中,还不曾有佛教徒迫害其它宗教徒的记载。

---雷斯·戴维兹博士

◇对灵魂的信仰是所有烦恼的开端

佛教由于否定所谓的“灵魂”,“自我”,或叫做“阿特曼”(Atman)的存在,这点使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独特。

概括佛陀的教法,自我的思想是一种假想的,并无任何现实与之相对应的观念。它产生有害的思想,如“我”,“我的”,以及自私的欲望、贪婪、执著、仇恨、恶意、欺诈、傲慢、自我中心主义和其它一些恶习。它是这个世界上从个人冲突到国家战争的所有烦恼的根源。简言之,此世间所有的罪恶都要追溯到这个错误的见解上。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陀教了什么》

◇死后续存并不神秘

生与死的区别仅在一念之间:今生最后一念决定了所称作“来生”的第一念,而此念实际上是同一序列的延续。其实,就在此生中,前念也决定了后念。所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后续存算不上一个大的秘密,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徒是从来不去多操心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陀教了什么》

◇佛教在科学面前应付自如

如果有什么宗教能自如地应付现代科学的要求的话,那就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精神的科学

...... 相反, 佛教是一个思考的体系,是一种宗教,是一种精神的科学, 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既是理智的, 又是实际的和无不包容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满足了近三分之一的人类的精神需要。它博得了西方的好感,主张靠自立和对他人见解的容忍,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并指出,人是他现前生活的“造物主”, 同时又是他自身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克里斯托玛斯·汉普内斯

◇佛教开始于科学的止步

...... 在这点上科学是拿不准的。而佛教却敢于迎接原子的挑战,因为佛教的出世间的知识境界是科学“到此为止”的地方。这点对任何研究过佛教的人来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因为,通过佛家的沉思,构成物质的原子成份可以被看到和感觉到,我们可以照见悲哀,不满意(或苦),及它们的生灭迁化(缘起)所形成的那个我们称为 “灵魂”或“阿特曼”(Atman)的东西---佛的教法中称此“灵魂”或“阿特曼”的幻觉为“有身见”(Sakkayaditthi)。

---艾格尔顿·C·班普蒂斯特《佛陀的至高科学》

◇因果律,而不是赏赐与惩罚

......在佛陀看来,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 佛教徒相信的,是合乎道理的自动运转的“羯磨”(即‘业'), 他们谈因果律,不谈赏赐与惩罚。

---一位作家

◇得救与赎罪无需神

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 由佛陀向世人宣告: 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 就在此生、此世界,即可使自己得解脱,而无需靠任何个人化的 “上苍” 或“神”。他谆谆教诲自立、无染、礼貌、开明、和平、无缘慈的教法。他强烈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智慧,一个人是不能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内证的。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佛陀与拯救

拯救人们的并非是佛陀(而是人们自己),但他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样。 人们接受他的教法,也决非是因为这种教法来源于他, 而是因为,这种教法确实能使人信服,并且鼓舞人心;同时,它也是人们自身精神灵光的显现。

---奥登勃格博士

◇佛陀不要求“信”

佛陀不仅仅悟到了最高的现实,他也清楚明白地展示了他那“超越所有人天”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毫无神话或荒唐无聊的伪装可言的——它是用如此使人信服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致于凡是能够遵循佛陀教法的人都会发现,佛法是积极的,并且也是不言自明的。

---乔治·格里姆《佛陀的教法》

◇通用的伦理

在前佛教的印度宗教中,没有一个宗教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套对所有人都通用的, 必定有效的伦理学和宗教的准则。

---同上

◇佛教就是佛教

佛教和耆那教当然不算印度教,甚至也不算吠陀教。但它们生于印度,是印度生活、文化和哲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佛教徒或耆那教徒都是百分之百的印度产物,但都不是印度教徒。把印度的文化称作印度教的文化完全是一种误导。

---尼赫鲁

◇永蒙佛恩

我慎重地认为,佛陀教法的核心现已成为印度教不可分割的部分。印度教的印度,今天已不可能折回原路去重温乔达摩发动的那场影响了印度教的伟大改革。他的巨大奉献,他的出家学道和毫无瑕疵的生活,在印度教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印度教也会永远感激这位伟大的老师。

---马哈特玛·甘地《摩诃菩提》

◇主导信仰

佛教这种信仰体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上苍”,也否定人的灵魂,把对永生的信仰看作一个大错,也拒绝杀生祭祀和祷告的功效。佛教期待人们依赖自己的努力得解脱,而不要去指望别的什么东西。佛教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不需要谁去发誓服从,也从来不要谁去寻找什么“世俗的左膀右臂”。但它却在古老世界的很多地方以飞快的速度传播。而且,不管被强行掺入了什么卑琐的迷信成份,佛教依旧是人类中很大一部份人的主导信仰。

---T.H.赫胥黎

◇佛教的罪恶观

佛教的罪恶观与基督教有些不同。罪对于佛教徒来说只不过是无明或愚蠢。罪恶的人是一个无知或无明的人。只要他需要指导,他就不需要被惩罚和声讨。他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违背‘“上苍命令”的人或是需要乞求神灵怜悯和饶恕的人。倒是他的朋友们应当以人道的方式使他懂得讲道理。佛教徒不认为罪人可以靠祷告来与“上苍 ”讨价还价以期逃脱其自身愚行所带来的果报。

---约翰·华特士《不可动摇的心》

◇神们需要救助

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请求和呼吁人们不要杀生,不要对神灵祷告、赞美或杀生祭祀。以其无碍的辩才,世尊情真意切地宣布:神们自己也迫切需要救助。

---雷斯·戴维兹博士

◇不如人意的世界

佛陀对这个世界并不气恼。他只是认为,娑婆世界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变幻无常。但佛陀并不认为,此世界是“罪恶的”;佛陀认为,此世界是“无知的”,而不是什么“暴乱的”或者“叛乱的”。对于那些不愿意倾听他的人担心甚少,佛陀从来没有任何神经过敏、激动暴躁的表现。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一场伟大的斗争...

整个宇宙是一个宽广的战场。到处都有斗争。生存不外乎是一场徒劳的斗争---反抗恶疾病菌,分子对抗分子,原子对抗原子,电子对抗电子。人的思想则更是一个战场。色,声,味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力量的结果。斗争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还有一个完全和平的状态----即是我们所说的----涅盘。

---拉那达·特拉尊者《菩萨愿》
自身精神灵光的显现。
第4个回答  2009-01-21
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佛教的出世思想是消极的厌世思想吗
佛教思想不是消极的。佛教的典型思想就是自利而利他,通过对自我的修行来帮助他人,提倡时时行善,心存善念。这种思想不是消极的。同样,也只能说佛教是避世,不能叫厌世。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帮助所有,对所有人行善。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佛教都是避世的,比如西藏。这和地区政权相关。佛家弟子只认佛祖,皇帝...

佛教的思想很消极吗,为什么?
佛教的思想并不消极,而是智慧。有人认为佛教消极可能是因为觉得他讲究出离。但是是不是出离的远离人世的就算消极呢?不一定,要看这个和某个事物接近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是坏就当远离,如果是好当然不当远离。比方说医生让病人远离酗酒,远离危房等并不能说是消极,而是智慧,如果不分别什么有害什么有...

佛教的思想很消极吗,为什么
不消极。人活世上不能只看表面,沉迷于名利而不注重调御身心,盲目乐观,只会一事无成。佛教导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此理得而能心安。所谓安居乐业,心安才能叫安居,再才能乐业,无后顾之忧。阿弥陀佛!

佛系心态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思想不是消极厌世,而是积极入世的,现代有一句网络流行词叫做佛系,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虽不结触佛法,而自然生出的一种心态,佛系青年起源于物质生活充足,没有体验过为衣食住行而艰苦寻求的感受,物质的充足会使人追求内心。感恩国家让...

佛教是消极的吗
千百年来,人们有一个固有的观念,认为学佛是消极的,佛教教给人们的就是消极避世。每当人们一提到学佛,一提到出家,就认为是这个人一定是遇到了挫折,认为这个人太消极了,在逃避责任。分析原因:首先,出家人的戒律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相抵触,出家人独身,谈不上生儿育...

佛教是消极、逃避、悲观、迷信吗?---
错。佛教是积极的、勇敢的、乐观和正信的。大山里办了一个佛学院,旁边的农民兄弟们起初以为佛子们“不是懒汉不做僧”。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才完全改变了看法,完全被他们的刻苦、精进、乐观、善良、诚实所征服、所感动。毕竟,别的不说,光说每天都能四点钟起床修行的,晚上十二点就寝,就不是一般人...

济群法师:佛教真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消极吗
佛教是文化更是教育,是解析生命真谛,了脱生死的无上教育。末法时期的当下,很多人错误的把佛教当成了求利益、求保佑的法门,甚至是迷信的法门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即是消极的。

佛教是消极的吗?
佛法是积极的。 现在通用的积极与消极两个名词,其意义至为含糊,亦犹东西并无定位。但就一般的意义来说,所谓积极者,大概是指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等等而言,所谓消极者,是指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而言。普通人对佛教的感想,总以为是消极的、厌世的,因为他们看到僧众的僻居山林不事生产,...

佛教真的是消极主义吗
不是,佛教是跟大学一样的教育,属于最好有一些根基的人,才能学习懂的一种宇宙知识和规律的教育。教育你怎么做人,才能摆脱人间烦恼的学问。

佛学是唯心和消极的吗
学佛,是学习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学习佛菩萨救苦救难,学习佛菩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然不是唯心和消极,而是恰恰相反,学佛是积极的世界观,学佛是提升道德修养,学佛是利人利己的生活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