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辩论赛[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哪个重要”]

我方是论证“环境保护重要”

希望各个大大能发一些有中文注解的英文资料以及一些相关的信息~

浅谈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观点一:

自环境学科创立之日,环境保护就一直被压制在经济发展之下。
各个大学的环境学科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都透漏过“环境工程是要符合自身经济水平的既以不妨害经济发展为前提”
这个论断正确么?

从一个方面来说。环境工程属于城市基础建设范围。搞建设,确实不能不量力而行。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途径是不可取的。“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途径,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达不到期望的目的。

环境问题其实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问题。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人工建立生态系统,理论上的可行性也曾经被历史上的实例打败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生物圈二号”——在封闭的空间里人工建造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七位科学家作为人类在其中工作,生活。可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小生态系统就在未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崩溃。
可见,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应用到创造自然时,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所以,我认为,对环境也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要建立在不去破坏的基础上。

以事例来说明我的论点。

国家十年来投资610亿治理淮河。一场大雨证明钱打了水漂。
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淮河沿岸的工厂可以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统计数值上做出贡献?
许多贫困落后地区的招商引资门槛非常低。压根在合同里不涉及保护环境的条款。最后造成莫大的环境问题。
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这些工厂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所以,我认为,应该把环境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才是长治久安的正路。
理由如下:
一,环境高于经济,可以防止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认为的破坏。很多事例都说明,现在的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在GDP决定一切的情况下,片面发展,釜底抽薪。根本没有考虑后来人的生存之道。
二,环境高于经济,可以创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有利局面。我国环境恶化非常严重。在广阔的国土上,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草地的退化,沙漠、戈壁的增长,是恶性的膨胀。如果不立刻加以制止,几十年后,很可能会面对束手无策的危险局面。
三,环境高于经济,可以改善现在的环保局面。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工作能力。避免了飧位素餐、人浮于事的尴尬局面。这是从吏治上说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古往今来,这个“常谈”谈的好不好,对社会往往有极大的影响。

至于说经济发展缓慢了,会不会造成中国的国力削弱?
我认为,以现在的综合国力来看。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悍然侵犯中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所以,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4到5个百分点,在国家安全上,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那么,经济的发展缓慢了,会不会造成中国的社会动荡呢?
我认为,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靠“减员增效”这四个字。社会面对几千万的国企下岗工人,同时又有许多非国企下岗工人,都没有发生什么动荡。外,经济的增长部分,用在经济再增长上的比例很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很少。而且被那么大的基数均分后,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依然稳定。
所以,我觉得,经济发展放慢一点脚步,不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我觉得,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明天,我们都应该把环境放在经济之上。应该是在不危害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观点二:

近年来夏季全球普遍高温。我国南方以及欧洲的气温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可谓前所未有。酷热的天气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仅在欧洲就有3000多人因高温而死去,超过了任何一次恐怖袭击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对此,人们要问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我们认为,这是大自然向人类所进行的一次报复。近年来,环境破坏严重,气候异常。因此而酿成的灾祸又何此这一起呢?1997年6月,厄尔尼诺大举肆虐太平洋东部的南美诸国。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连遭暴雨或干旱。接着,位于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遭受了几十年少见的干旱。因为干旱,当年9月印度尼西亚燃起森林大火,持续数月。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东南亚国家的上空笼罩的浓烟,甚至导致客机坠毁。

这一起起环境灾难无时不刻在向人类敲响警钟,有些人却无动于衷,继续毁坏自然环境。据统计,人类每年从工业中排放二氧化碳220吨,污水近1000立方公里。由此造成的臭氧空洞,“温室”效应,酸雨及各类环境污染早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再不悬崖勒马,自然将无情地向人类展开报复,直到将人类从地球上撵走。

人类为何如此破坏环境呢?说白了就是为了钱。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为牟取暴利,掠夺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一些人更是愚昧短见,要钱不要命。其实可以说这些行为都是对经济学的无知。

据统计,环境的恶化,致使地球上平均每年递增4000万环境病患者。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儿童因患病死去,乃至有难以统计的胎儿在母腹中就变成畸形。而治疗好家伙病所消耗的社会财富大大超过了破坏环境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所以说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是一场赔钱的买卖。

环境总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美好的环境会使人工作能力递增,例如美国的硅谷。环境的恶化必定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降低工作效率。精明人一算就知道,破坏环境最愚蠢。

环境与经济并不是冲突的。自然是座无限的宝库,有美好的环境等于抱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破坏环境无异于杀鸡取卵,是一种短期致富,长期贫困的愚昧行为。就拿下面这件事为例;孟加拉国的水田盛产青蛙。就在村民把青蛙做成食品出口到国外后几年,害虫泛滥。孟加拉国不得不大量进口杀虫剂。据说,孟加拉国出口青蛙肉所得不过1千万美元,进口杀虫剂却花掉3千万美元。所以现在任何一种追求经济利益并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行为都是作茧自缚,自取灭亡。

环境蕴含着无穷的财富。我们的确应当好好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不仅具有国际合作的共同信念,同时它也是政治,经济斗争的砝码,并且越来越成为国际组织、信贷和经济援助活动密切相关的一项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制约因素。甚至还会成为将来发动战争的借口。特别是参加了世贸组织的国家对环境,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往往发达国家还引进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例如,我国生产的夹克拉链因重金属超标,被德国退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出口的蔬菜瓜果也多次被以有残留农药为借口受到别国的百般刁难。种种事例提醒我们,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解决环境问题。

现在我们应当认识到自然环境,首先应当提高人们的认识,禁止过度开发利用。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尤其要在环境保护领域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千万富翁变千万“负”翁的事:石光银大爷为了治沙从银行贷款上千万种起大片树林。就在快要砍伐卖钱还债之时,国家却把它划成了生态林,不但禁止砍伐也没有给予补偿,这违反了我国“谁环保谁受益”的原则,也暴露了我国经济制度的不完善。我们应当看到:仅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公益行为也拯救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向环保倾斜一定政策,使保也有利可图。这样势必会引导大量资金拨向环保事业,增强环保的力量,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

要使现在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起来,资金缺口过大,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所以恢复生态不但要强调人力,更要强调自然力,这是最直接最有效,风险最低的作法。人们惊奇的发现,在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的警戒区,由于几十年来的封锁,人类生活完全消失,已恢复了原始森林景观,动物繁衍良好,甚至冒出了野生虎。我国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在内蒙的某片草场实行禁牧,仅两年的时间就恢复到五十年代的水平,长到1.4米高。可见,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减少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共处,就可以恢复生态环境。

工业革命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财富的总和,工业文明是人类的骄傲。但是它也破坏了自然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因而工业文明又是人类不得不抛弃的文明。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叉路口。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了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人类明智的选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3
1.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不干行吗?保护环境是政府基本职能之一,比个人有更充足的人力、物质、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等手段有效的保护环境,所以.. 2,环保的范围很广,先查一下,哪些主要靠政府的。比如,对生产厂家排污的管理,垃圾分类处理等。 论证的角度有以下: 1.个人有环保的意识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比如对环保行为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2.政府要环保的公共设施建设好。 3.政府要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保观念宣传,特别是从儿童教育开始。 日本英国等国家在公共场所都设置分类垃圾箱,分类垃圾箱上画了很清晰明确的图画,市民很容易把垃圾正确分类,而且从小灌输环保理念。如今中国人民的垃圾分类观念提高不少,但是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少之又少,就上海而言,小区垃圾箱是分类的,但是垃圾车收垃圾的时候将所有垃圾都倒在一起拉走,就算居民做到了垃圾分类也会最终被垃圾车混在一起,分类也白分,能回收的垃圾也被当作无法回收的垃圾被填埋,这就是政府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后果。 3.,个人观点: 问题是个人靠不靠得住。正是因为个人靠不住,所以才要有“政府”这个部门来统一管辖协调,反过来讲,要是个人靠得住,那还哪儿来的那么多问题。 政府的作用,就是将各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和,最终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一直是政府主导型,并且这种趋势与日俱增。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7.5%的公众都赞成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我国首个公众环保指数显示,如果以百分制计算的话,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8.05分。综合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很高,但参与度不强。 谁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全民环保”抑或是达及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如果说“搭便车”现象使得公众在环保自觉方面容易产生惰性的话,公民环境权行使与救济的缺陷,则又使这一惰性变成了“麻木症”。 其实,将环境权列为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固然需要公权力强势介入,亦需要更多地借助私权利。通过立法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此项权利行使与救济的顺利实现,不仅为公权力的行使提供广泛的民意支持,更可依托广泛的私权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监督和制约公权力的作为与不作为。如此多管齐下,环境问题的有效缓解将是可以期待的。 通过立法明确公民的环境权,标志着主管部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由单一的部门行政管理,转向高调支持公众参与,切实赋予公民环境权,以形成主管部门、公众与NGO组织多方良性互动的格局。 这一格局的最终成型,不仅将为往昔稍显突兀和孤单的“环保风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有望迎来实质性的变革。 5,保护环境,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意识。沱江污染事故发生后,四川省有关负责人反思道:这些污染现象表现在企业,但其根源还是在政府。企业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正是地方政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工作的结果。如果政府注意保护环境,将成为环境保护的最大动力。 其次,保护环境还要有好的管理体制。中国在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法律,完善政策,增强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监测体系,改善技术能力和多方面筹资等多项措施,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成效。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总结出来的最重要启示。 再次,保护环境还需要科技强有力的支持。由于技术有限,群众发现环境受到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政府落后。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境内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百吨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环保部门次日即检测出水体苯超标,但是,松花江流域的群众在距污染发生10日以后才知道事件。 最后,立法 、执法也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有些规定与WTO原则不符合。自我国加入WTO后,为适应入时的形势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对原《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试问,这些群众能办到吗? 6,之后才有人们的普遍环保意识的提升,所以说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或者说个人意识的上升是政府动作的良好结果,也是环境保护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可能阶段,但是如果把一个中间阶段当成对一件事情的主要决定因素就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了,所以说我们的观点是环境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结果,但是环境保护主要是依靠政府! 7,有意引导对方走入误区,力争让听众觉得他们的观点是“要依靠个人”而不是“依靠群众”,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攻击个人英雄主义的论据和例子,会派上用场的;当然如果对方不中计,那么你们就从法律的强制性方面多谈谈吧。 8,历数中国乱砍乱伐事件,没有政府干预,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法律,那么这种现象将延续;(法律) 9,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从三北防护林,到黄河的综合治理;从沙漠绿洲工程到汽车尾气排量的限制;处处都有政府手段在大显身手,政府手段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将分散在民众中的力量积聚起来,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力量,政府手段不仅能够在治理方面占主要作用,还在保持环境方面有巨大作用。而民众意识呢,由于其先天不足,具有松散性,从古至今,公众意识不能形成足够大的约束力,退一万步来说,即使绝大多数的人都很自觉了,也能抑制少部分污染,却对主要污染源无能为力。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只有政府能多方面地协调;其次,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就要经济与环保并行,就要解决吃饭和资金的问题,这只有政府能办到;再次,政府可以整合人力和财力资源,使其达到效益最优化;再次,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化,全球化需要政府出面;最后,环境保护中政府的立法、监督具有更强的执行力。所以,我们坚信环境保护政府这一倚天长剑 10.,环保需要: 钱--要政府 人力---需要政府 制度---需要人大,还是政府 税收调控---需要制度,还是政府 宣传---费用,还是要政府 国际合作---要有组织,还是政府 11,群众是由个人组成,但个人不能代表群众,否则就是个人英雄主义 12,反方一辩则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本矛盾在于人口密集,群众环保意识差;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群众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反方举例,德国使用垃圾分类回收箱很成功,是因为德国群众的环保意识好;而中国使用垃圾分类回收箱效果不好,是因为群众环保意识差。反方还举出淮河治理的例子,说明群众的环保意识比政府拨款更重要。最后,反方归纳政府、群众二着在环保中的关系——政府起组织、监督的作用,只能治标,为外因;群众是行动主体,能治本,为内因。反方虽然注意了群众与政府的比较,但本身的立论框架过于简单。 在盘问、驳论环节,双方首先就反方在立论中举出的例子展开攻防,正方说德国、中国都使用分类垃圾箱却结果不同,是因为双方国情不同,这显然是政府的事情(这个推论有问题,但反方没有追究)。反方又举出生活垃圾、环保标志、环保教育等例子,而正方却一直在说,所有的环保行为缺少了政府的参与,都是不行的 13,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实施的保护,自然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类置身其中的整个环境。政府手段是指作为社会管理主导力量的政府采取的保护环境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环境保护要得以有效的可持续的实现,主要靠政府手段。 14,第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它有权利有义务对它管理的客体履行相关职责。自然环境是这个客体中的组成部分,政府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责无旁贷。 第二,政府有能力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而且政府保护手段发挥的作用是巨大而无可代替的第三,政府在舆论上可以发挥其杠杆作用,营造全社会都来进行环境保护的浓郁氛围。第四,只有政府手段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科学化,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