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所谓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汉唐时代,习惯于将美味佳肴称作“八珍”。大约从宋代开始,八珍具体指称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到了清代,各种系列的“八珍”不胜枚举,主要指的是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如“满汉全席”的“四八珍”,即指四组八珍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种珍贵的原料,具体是: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早在古代,中国厨师就对火候有过专门研究,并阐明火候变化规律及掌握要点:“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吕氏春秋》)北宋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位美食家,而且还是一位烹调家,创造出著名的“东坡肉”菜肴,这和他善于运用火候有密切关系,他还把这些经验写入炖肉诗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到时自然美。”后人运用他的经验,采用密封微火焖熟法,烧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润鲜红,烂而不碎,糯而不腻,酥软犹如豆腐,适口而风味突出。
火候是烹调中最重要的事,同时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事,真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一位烹饪者能否成为名厨,火候乃其关键,所以中国饮食中的厨者在操作时,积一生之经验、悟己身之灵性,充分发挥自己细微的观察体验能和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行饮食艺术的创造。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得失寸心知”了。 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关于调味的作用,据烹饪界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
矫除原料异味;无味者赋味;确定肴馔口味;
增加食品香味;赋予菜肴色泽;可以杀菌消毒。
调味的方法也变化多样,主要有基本调味、定型调味和辅助调味三种,以定型调味方法运用最多。所谓定型调味,指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是为了确定菜肴的口味。基本调味在加热前进行,属预加工处理的调味。辅助调味则在加热后进行,或在进食时调味。
这么说来,所谓“五味调和”中的五味,是一种概略的指称。我们所享用的菜肴,一般都是具备两种以上滋味的复合味型,而且是多变的味型。《黄帝内经》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总之,调味得恰到好处与否,除了调料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调配得是否恰到好处。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都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菜肴美食达到预定要求的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一句“古人云”的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是说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
中国饮食器具之美,美在质,美在形,美在装饰、美在与馔品的谐合。中国古代食具之美,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玻璃器几个大的类别。彩陶的粗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玻璃器的亮丽之美,都曾给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种美的享受。
美器之美还不仅限于器物本身的质、形、饰,而且表现在它的组合之美,它与菜肴的匹配之美。
周代的列鼎,汉代的套杯,孔府的满汉全席银餐具,都体现一种组合美。孔府专为举行高级筵宴的满汉全席银餐具,一套总数为404件,可上菜196道。这套餐具部分为仿古器皿,部分为仿食料形状的器皿。器皿的装饰也极考究,嵌镶有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刻有各种花卉图案,有的还镌有诗词和吉言文字,更显高雅不凡。
孔府的满汉全席餐具,按照四四制格局设置,分小餐具、水餐具、火餐具、点心盒几个部分。美器与美食的谐合,是饮食美学的最高境界。杜甫《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的诗句,同时吟咏了美食美器,烘托出食美器美的高雅境界。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一个美妙的菜肴命名,既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也是菜肴自身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菜名给人也有美的享受,它通过听觉或视觉的感知传达给大脑,会产生一连串的心理效应,发挥出菜肴的色、形、味所发挥不出的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五个时期
3、伏羲氏时代,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伏羲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牲畜,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4、神农氏时代,陶器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制作和储存发酵性食品,如酒、酱、醋、酪、酸、甜酒等,极大地丰富了饮食结构。5、黄帝时代,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改善。黄帝发明了灶台,使食物烹饪更加高效。6、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5、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成形,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和蔬菜品种繁多,但结构与今天不同。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有:小米(稷),大黄粘米(黍),麦,豆类(主要是黄豆和黑豆),麻等。豆类和麻类多为穷人食用。6、汉代,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丰富时期,得益于与西域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做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幅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
中国的饮食文化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周秦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开始成形,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要食物。7、汉代时期,饮食文化得到了丰富。汉朝与西域的交流带来了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丰富了中国的饮食世界。8、唐宋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饮食讲究精致和多样性,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烹饪技术和复杂的菜肴。9、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再次...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们逐渐形成了基于谷物、肉类和蔬菜的饮食结构。至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烹饪手段和食材。这一时期的饮食特点是以谷物为主,辅以肉类、蔬菜等,同时烹饪技艺和调味方法也得到了提升。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最初,如燧人氏时期,人们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从而开始熟食,进入了石烹时代。这一时期的烹饪方法包括炮、煲、焙炒等。2. 发展:到了伏羲氏时期,人们学会了网鱼和驯化动物,饮食内容得以丰富。神农氏时期,农业的发展和陶具的发明使得发酵性食品的...
中国饮食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
夏商西周时期标志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确立。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了五味的概念,五味调和成为后世烹饪的指导原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持久魅力的来源之一。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畜牧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家畜和野味共同出现在餐桌上,...
中国美食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
中国美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丰富,形成了今天多样化的美食文化。以下是中国美食发展历史的介绍: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这是烹饪的起源。最早的烹饪方式是烧烤,人们用火烤熟食物,使其更加美味可口。这一时期的食物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如野果、野味...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1.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长达170多万年,可以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和科学烹饪四个阶段。2. 它包括了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以及种类繁多的筵宴和风味流派,因此被誉为“烹饪王国”。3. 从文化特质来看,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营养养生,注重素食,药膳和进补。4. 它追求五味调和,风味鲜明...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2、夏商西周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一。3、春秋战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