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高二必修三的历史小论文

大概是人教版的书吧,似乎是关于中国文化之类的,参考:中国书法,中国画等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风格一、书法风格形成的条件
风格是什么?西方美学家总结为“风格即人”,这与中国古代
书法理论家都喜以人格化来比喻书法有其契合之处。具备一个
人的条件,不但要有形体,而且还要有个性、风度、思想和感情。
书法艺术不但要有“骨、肉、筋、血”,而且还要求在作品中流露出
一种艺术个性、风度、神采和意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生命
的成熟,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个学书者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
术理想,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保持书
法艺术的生命力。学书者虽人人都有自己的“体”和“面目”,但不
一定人人都具备风格,面目是浅表的,而风格却是表和里的统
一,形和神的统一。凡具有风格的作品,古人称谓“上品”或“入
品”,故风格之形成必须以三个条件为前提:
中国书法是以写汉字为基础的艺术,离开了这个基础,也就
不是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的风格,这是书法的第一前提。五官
四肢构成了人体;点画的不同搭配,构成了字形。书法必须受到
文字笔画结构规范化组织形式的约束,必须具备可读性,楷有楷
法,篆有篆法,草有草法。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能离开这个谱,去
创造。
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必须具备书法艺术的共同美,风格的
美在形式上虽具有丰富性,但在其本质上却有它的共同规律。人
们观察到形的产生离不开正侧、方圆、轻重、徐疾、刚柔、浓淡、枯
润、奇正、疏密、巧拙等两个对立面互相之间的协调配合,所以
“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寓多样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孙
过庭《书谱》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通过对比统一,可以避免
单调刻板,从而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能离开匀
称、协调、统一、和谐等基本法则,人们还观察形的变化离不开势
的作用。“古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字有筋骨、血
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张怀瓘《用笔十法》),“书之大局、以
气为主。”(包世臣《历下笔谈》)。因势生形是结字章法的一个重
要原则,只有具备势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生命力的艺术享
受,在书法创作中可以变形以求新,但必须在势的管束下进行组
合,方能合乎情理。“力”在书法中也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点画浑
厚饱满,笔力遒劲,沉劲入骨,是对每一个书法家的具体要求,所
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只有“藏骨包筋,含文色质”的线条,才
能表现出点画的形质美。人们还观察到“节奏”“、韵律”是表现书
法动态美的重要方法,运笔时通过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等多种
手法,不但使静止的字形产生一种和谐的动感,而且还可以产生
墨色的变化,故节奏是气韵生动的重要表现手法。
由此可见,对立统一、势、力、气韵等是各种风格和流派必须
遵循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是组成书法艺术共同美的重要因素,是
书法艺术的“理”。但“理”又必须依赖于“法”去达到,实践证明,
一个书家的技巧越精熟,功力越深厚,就越能把握自己,把自己
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忘我”的境界之下,用熟练的技
巧写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我”,这个“我”是自然流露
出来的,这就是“我”的风格。所以风格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技巧
和锻炼中,加上知识修养和自己的性格所形成的,它不是笔墨游
戏,也无捷径可走,故“理”和“法”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的前提。风
格必须具备意的境界。具备了筋骨血肉,四肢形骸还不能成为一
个完美的人。只有躯壳,而无思想;只具形质,而乏神韵;只有面
目,而无风度;只有形体,没有个性,是谈不上风格的。书法艺术
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借助笔墨的外在形式,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
精神和意蕴。所谓“意”不是指局部,具体的点画和结构,而是指
整幅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精神境界。汉代的赵壹,
已经意识到书法是技巧和艺术个性的有机组合,提出“书之好
丑,在心与手。”以后书论述说更详“,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黄山谷《论书》)“,书道妙在性情”(朱履贞《书学捷要》)“,有功
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包世臣《艺舟双楫》),只
有具备意蕴的作品,才能耐久所玩,给人以美感的持续,才能具
备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对于气势、力量、形质、韵律、理法、神
采和意蕴的研究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无怪苏轼说“:书必
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因此,书法风格必
须以上述三个前提为基础,否则就难以入品。
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立意是风
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除了在不断
的书法实践中逐步提高外,还必须从文学诗词、哲学、音乐以及金石绘画中触类旁通、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只有将这
些字外工夫与笔墨技巧相互渗透时,才能孕育出博大深邃的创
作意境和熔造出优美高雅的艺术个性。
风格的形成是实践与思维的结合,风格形成后,也不是一层
不变的。它往往随书者的修养、兴趣、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的变化
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型风格,所谓“不失本调,兼得众
调”。如杨凝式之四贴各各不同,兼具面目。惟其不变,才能保持
其相对稳定性,惟其变才能保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二、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特点
多流派、多风格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
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风格的命名以技巧而论,有苍劲雄
厚、奇险凝练等。以风格而论,有威武、雍容、俊秀、潇洒等;以个
性而论,有粗旷、豪放、倔强、孤傲等,以品格而论,有平和、庄重、
雅逸、瑰奇等,但总的来说,风格可以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两
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给人以美感,二者可以结合,但必有偏胜。
当然,也不能过度,若“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则不可以言文”,
各种风格都以自身之特点而存在,他们之间争奇斗艳,各有其
胜,促使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秀美的书法作品好似一位天真、妩媚、楚楚动人的苗条淑女,
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壮美的书法作品则似一个威武、
魁伟、英姿勃勃的无畏勇士,充满了力度、节奏和阳刚之美。无论
在戏剧、音乐、舞蹈乃至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都可以看
到或听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在书法这一艺术长河中
始终存在着秀美和壮美两大主要风格,它们各自闪烁着不同的
光芒。
远在殷商时期人民已经注意把汉字写(刻)得美观一些。从
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就存在着秀美和壮美的不同风格,据此
可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即使是在早期萌芽阶段,也同样体现出不
同的审美观,出现不同趋向的表现形态。
在早期的钟鼎文字中,属于飘逸、妩媚的也即秀美风格的代
表者应是战国中山王十四年鼎铭文,它一改西周金文的雄浑壮
实而别开生面,出现了修长秀丽的风格,透露出飘洒、俊俏的美
感。可惜此鼎出土太晚,故不能为以前许多学书者知晓。在汉隶
中属于秀美风格的有《礼器》、《曹全》等石碑。在行书中声名显赫
的《兰亭序》就是属于秀美风格的,它的原本虽不可见,但从一些
唐摹本及定武刻本来看,是大致仿佛的,可以相信王羲之的字就
是这个风格,历代都有继承者,如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米芾、明
代的文征明,近代的沈伊默、现代的启功都是秀美的一路风格的
大师。
壮美一路风格的书法,亦代不乏人。在早期钟鼎文中,表现
出质朴、壮美的《散氏盘》是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此盘文字
线条泼辣,行笔跳跃性大,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汉隶中,如
《石门颂》、《张迁碑》结体高古、厚重凝练,奇纵恣肆,很好地继
承、表现了质朴雄壮的书风,继而进至北魏时期,埋藏于洛阳芒
山一带的墓志铭以及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记,便是
一大批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中虽然用笔各异,有方起、圆起,结体
上有野逸、高古、朴素,但总的来说大都是追求粗犷、奇诡的壮美
风格,又如刻于山东掖县云峰山的石刻群,如郑道昭所书的《郑
文公碑》,此碑即为康有为所提出的圆笔最高准则“石峰石刻”。
它的笔道犹如篆书,圆浑而古朴,结体犹如隶书宽博而又豪放。
在行笔中又如行、草书一波三折,流畅而有神采,也是属于壮美
风格的代表作品。总的来说,秀美和壮美两种文风在历史上,或
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谁也无胜过
谁,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即所谓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作为个人
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来倾向于其中的一种,但却不能因此而论另
一种就不美。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
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是“阳刚之美”,因而竭力贬低“阴柔之
美”,我们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
实际上,作为书法的一种风格来说,也没有绝对的“刚”或绝
对的“柔”,多半是“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只不过是以何者为
主而已。如果是只“刚”不“柔”或者说只“柔”不“刚”,则不能给人
以美感。美应该是多样的,应该“百花齐放”。
三、书法艺术的创新
风格贵在独创,但如何去创?什么是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
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书法艺术本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之
别。狭义上来看,多种风格,似乎都已经被前人捷足先登,各占山
头,后人已无插足之地,但从广义上来看,同一种风格可以用不
同的形式来表现,正如同一种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一样,
这样就可以大大开拓我们创作的领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
所谓的“新”只不过是有自己与前人不同的面目而已,也即是追
求法和意,形和神相统一的不同形式而已。这种形式由于受到文
字的约束,点画之间的搭配相差毫厘之间便可形成一种面目。有
古才有新,有源才有流。古人创的新,在今天我们叫它“传统”。风
格的独创不能脱离传统凭空而来,从历史观点来看,古代书法家
无不在精研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蜕变,才有所突破而自创
面目的。
不同的探索道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审美情趣,产生
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风格。只有遵循书法艺术的客观规律,其创作
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感的持续,只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作品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因此,书
法艺术的创新是一种长期而艰苦的艺术活动,甚至于是一种超
出于个人功利,完全不计较利害得失的独立思考和全神贯注的
艺术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胆识,需要不破不立的精神,需要强烈
的艺术个性,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色彩,需要一点“怪癖”的艺术
个性,也需要呼吸时代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的把握下,
闯出古人的樊篱,自出新意,从而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有
时代精神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2]书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急求关于高二必修三的历史小论文
它的笔道犹如篆书,圆浑而古朴,结体犹如隶书宽博而又豪放。在行笔中又如行、草书一波三折,流畅而有神采,也是属于壮美风格的代表作品。总的来说,秀美和壮美两种文风在历史上,或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谁也无胜过谁,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即所谓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作为个人可以以自己的好...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

历史学科论文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

高中历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建议自己阅读历史教材 必修二第14到15课如果买了辅导资料 那上面应该有 很长很长的介绍 引入的文字 再自己拼凑一些 就ok了其实历史论文对文笔要求不是很高 思维清晰 史实别弄错就行了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

写一个历史假设3000字以上的论文及摘要
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展开。 一个主题即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承载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一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

高分求一篇黑暗的西欧中世纪的历史论文1000字左右!!
回答:中世纪西欧的统一是文化上和宗教上的统一,在人们观念中的统一。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它形成了多元的政治秩序。与古希腊城邦时代相比,它的多元主义更加复杂多样,或者说,更加杂乱。 ? 多元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俗权的分化。它造成了西欧从社会权力结构到人的日常生活,从最高权力层面到基...

急!!高中必修三“政治生活”的小论文、1000字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2、街道路桥设施建设取得了惊人变化;3、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4、在污水无害化处理上为我省开辟了先河;5、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城市形象工程;6、改善了城市饮用水质量;7、生态环保建设取得重大突破;8、结束了黄土见天、绿色草木难活的历史;...

过秦论是必修几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

历史小论文 急需 关于唐诗的 李白 杜甫之类的
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体中,选一种体材写小论文 宋词是在唐诗繁荣发展中的有一种新的形式,在初期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与诗平行的体裁,到了宋代,词的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与诗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才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宋词代表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