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联的规则

诗词对联有严格的要求,平仄对偶等.

  出自清韵网站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参考资料:http://www.qingyun.com/column/wenxue/gelv/gl.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17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中)

来源:北国论坛·楹联艺术区 作者:达之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