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些有名的诗词、对联不按韵律规则写?

如题所述

有几种情况

    古今读音不同导致的,尤其是平仄

    书写错讹导致的(大多为通假字)

    部分位置的字不需要考虑平仄,或者平仄没严格达标的

    不需要用韵的地方不需要押韵

    除了近体诗和词外,其他诗作对押韵没有严格要求

    部分名句,并非因为押韵平仄好而成为名句,而是因为本身这句话写的好

首先,读音不同,如在古代大多数韵书里,来和飞、衣和居等,是在同一个韵部。也就是在古时候这些字的韵是相同的。而且这样的字很多。我们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发音的话,就是不押韵,但是按照古代韵书来,在当时是押韵的。平仄也是如此,我们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不一样。我们是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而古代是平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是仄声。现代汉语去掉了入声,又强化了阴平和阳平的区别,所以读音上的平仄也有一些出入。

通假字则主要是古代印刷术不发达,书籍的传播主要靠抄写,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因如不认识、认错、笔误等原因,导致写错了,这样一来部分文稿就出现了偏差。如我们很熟悉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也有说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好在这里无论是“河”还是“沙”都是平声。

诗词或者对联的平仄,也不要求每个字都必须要完全按平仄来。通常都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做法。另外,即使不符合一三五二四六这样的规则的,有时候为了句子的通顺和诗意,也不拘泥于这个规则,个别字打破了这个规则,但是整句话看起来通顺,意思明确也可以。

对于押韵,诗词里也不要求每句话的末尾都要用韵,如近体诗中的绝句就规定,第三句可以不押韵。律诗一样有颔联结尾不用押韵的。如果是古体诗或者新自由体诗的话,对押韵就更是没要求了。诗经里就很多不押韵的情况,同样唐朝李白的新体诗里也不能套用近体诗的押韵规则。

还有一些名句,根本就不是出自诗词,但是长短看上去和七言、五言的近体诗相似,但是7个字和5个字的句子,不一定就都是近体诗。所以音韵上没考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