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制的特点。

唐代官制的特点。

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初,政治、军事、法律等都承袭隋制。从太宗开始,逐步加以改革,使之日趋完备。
在政权机构方面,继承隋的三省分权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个省。尚书省会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同为宰相,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大体上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通过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贯彻执行军令政令。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此职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
三省宰相共同议事的机构称为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于中书省。太宗时,为防止相权扩大,往往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衔行宰相事。高宗以后,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只存空名。从玄宗朝起,尚书省仆射不再兼宰相职,只问本省事。
中央除三省六部外,尚有御史台、九寺(光禄、太常、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等机构。
地主实行州县两级制。州有刺史,县有县令。边疆要冲地区,别立都督府,长官都督兼理民政。县以下,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五里为一乡,置耆老一人。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可以看出,乡里的职责是检括户口、收授田地、征敛赋役。可见乡里组织实际上是直接统治人民的基层政权。
627年(贞观元年),太宗根据山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十道。 玄宗时改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监察地方官吏,设节度使驻守边境。此外有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等临时官职。
在任官制度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制,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经与进士两科经常开科取士。一般重要官员多出身于进士。士大夫视考取进士为终生愿望,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唐以后的科举制,基本上继承了隋、唐的进士科。
科举考生的来源有三:学校保举的“生徒”,州县选拔的“乡贡”,皇帝亲自考取的“非常之才”。考试内容,明经科偏重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试文学与诗赋。科举及第的考生即取得选官的资格,再由吏部进行身、言、书、判“释褐试”,合格者即可得官。
还有由皇帝亲自主持,临时设置科目的制举。但制举不常举行,取录人数很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科举制的推行,一方面开辟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途径,扩大了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拢络士大夫,使知识分子为求功名而终生埋头于诗书,对统治者不会产生反抗思想。这对封建专制政权是有利的。传说唐太宗“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
在军事制度方面,唐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在关中设置军府。贞观间军府逐渐增多,各府置折冲都尉统帅卫士,故称之为折冲府。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有兵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下有团、旅、队、火各级组织。开元时,全国置六百三十四府,有兵六十万,分驻各道。其中关内有府三百六十一个,驻兵二十六万,造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形势。
府兵是建筑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征兵制。凡受田男丁二十一岁充兵役,六十岁免役。平时在府内从事农耕,农隙教战,有事出征。另外每年轮番宿卫京师,称为“番上”。“番上”次数以居地远近而有差别。每番为期一个月。兵士自备服装、器械与粮食。所以府兵兵役也是人民一项沉重的封建负担。
在立法与司法制度方面,唐发展了隋朝的立法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令、格、式是封建国家为官吏及平民百姓规定的详密规范,凡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违犯了这个规范,就要绳之以法。律即刑律,是判刑定罪的根据。唐初沿用《开皇律》,稍加损益。后来在总结历代刑律与王朝兴亡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删改,房玄龄等制成《唐律》十二篇五百条。有笞、杖、徒、流、死五刑,刑名共计二十等。比隋律减斩刑九十二条,减流刑三十一条。从条文看,《唐律》比《隋律》宽平。但《唐律》毕竟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律文中全面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地规定出社会各等级的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十恶”、“八议”的规定。所以《唐律》中的“五刑”,主要是镇压人民的手段。
高宗永徽间,长孙无忌等逐条解释律文,成《唐律疏义》三十卷,653 年(永徽四年)颁行全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1
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初,政治、军事、法律等都承袭隋制。从太宗开始,逐步加以改革,使之日趋完备。
在政权机构方面,继承隋的三省分权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个省。尚书省会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同为宰相,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大体上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通过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贯彻执行军令政令。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此职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
三省宰相共同议事的机构称为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于中书省。太宗时,为防止相权扩大,往往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衔行宰相事。高宗以后,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只存空名。从玄宗朝起,尚书省仆射不再兼宰相职,只问本省事。
中央除三省六部外,尚有御史台、九寺(光禄、太常、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等机构。
地主实行州县两级制。州有刺史,县有县令。边疆要冲地区,别立都督府,长官都督兼理民政。县以下,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五里为一乡,置耆老一人。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可以看出,乡里的职责是检括户口、收授田地、征敛赋役。可见乡里组织实际上是直接统治人民的基层政权。
627年(贞观元年),太宗根据山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十道。 玄宗时改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监察地方官吏,设节度使驻守边境。此外有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等临时官职。
在任官制度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制,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经与进士两科经常开科取士。一般重要官员多出身于进士。士大夫视考取进士为终生愿望,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唐以后的科举制,基本上继承了隋、唐的进士科。
第2个回答  2009-01-21
唐袭隋制,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代官制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其特点表现为: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二、各级政权的组织比较严谨,分工比较明确;三、官员一律听命于中央,对中央政府负责。

唐代官制的特点。
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初,政治、军事、法律等都承袭隋制。从太宗开始,逐步加以改革,使之日趋完备。在政权机构方面,继承隋的三省分权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个省。尚书省会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同为宰相,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大体上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

三省唐代三省制的特点
唐代三省制在初期迅速向二省、一省转变,此变革源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与提高行政效率的需求。为抑制相权,皇帝委用资历较轻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职权,避免其成为权力过大之相。此时,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职务逐渐成为形式上的荣誉衔,而真正宰相则以临时职务出现,符合相权不断下降的趋势。唐代以...

唐朝政治制度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唐代以三省首长...

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有人由此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民主制度、这种观点...
唐代通过设三省六部来削弱相权,是通过在程序上分段管理来避免宰相独揽大权,以此来加强君权。隋文帝时,为了强化君权,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内史”、“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审议机关是门下省,处理日常政务的机关是尚书省。而三省总...

分析唐代三省体制的特点
特点 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2,各部职责分工明确,完善官僚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是中国...

唐代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什么?
唐代官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在一般行政系统之外,另有使职差遣。所谓使职差遣,指临时派某官办某事,事毕则罢。中央重要的使职有翰林学士和宦官四贵。

唐朝官制唐朝官制
唐代官制还包括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政策制定,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下设三院,负责监察百官和地方官吏。地方官制经历了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的变化,刺史和县令分别掌管州和县的事务,同时设置了都督府和都护...

唐朝的官制是怎样的?
御史除了具有监察职能外,还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这是中国御史监察制度的一个特点。这种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5.地方官制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

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
唐宋官制可以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官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较为严重的人-事分离制度以及职位结构与品位结构的复杂性。这里谨就唐代中央官制作一个极为简单的说明,方便大家理解唐代政治制度与相关事件。由于唐代后期职官系统变动剧烈,各种差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正常的中央职官序列受到严重的损伤,...

唐代的官制
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几个系统: 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说:“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