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参考资料:书上察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1
1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得的学问知识,时时加以巩固,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道来相聚,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知识)了解他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学习只是为快乐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译文:温习以学习掌握的知识,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足以成为他人的老师。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会更好。

祝你学习有成
第2个回答  2013-04-25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 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 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 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 :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 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 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 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 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 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 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 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 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 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 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 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an):少。(3)与:同“钦” ,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 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 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 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 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 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 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 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 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 。”(《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 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 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 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 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 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 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 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 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 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 “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 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 )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下一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 ,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 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
第3个回答  2012-05-12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第4个回答  2009-03-16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八则的翻译要原文
3、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4、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八则的翻译,要原文
论语八则的翻译及原文 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1. 孔子说:“学习后及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论语八则的翻译,要原文
原文及翻译 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论语 八则的翻译 预备班的 帮帮我吧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对于知识)了解他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学习只是为快乐的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

《论语》八则 解释
不行的呀!(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肯定还有遗漏,望网友们不吝赐教。

论语八则意思只要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八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八则 部分翻译
5、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6、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7、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论语八则的意思 所有的 急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

论语八则翻译
6每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7不要追求快速,不要贪求小利。想要快速的,反而不能很快到达;贪求小利,那么就大事不成。8我曾整天不吃东西,整天不睡觉,来用于思考,这没有好处,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学习。以上为预备下学期第26课论语8则翻译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