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脆弱性是什么 ,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我想你把下面的短文看明白了就理解了。 从银行角度解读金融脆弱性。 为了更好的解释Minsky的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Kregel引用了“安全边界说”(Margins of Safety)。Graham和Dodd认为,利息承诺的收益保障是安全边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安全边界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保护,以防不测事件使得未来不能有良好记录。对于贷款人和借款人来说,认真的研究预期现金收入说明书和计划投资项目承诺书,是确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安全边界的关键一环。与借款企业比较,商业银行对整体市场环境和潜在竞争对手更为熟悉。虽然商业银行不缺乏理性,但对未来市场状况的把握仍是不确定的,贷款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决定还主要是遵守所谓的摩根规则(JP Morgan Rule),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用太关注未来预期。但Keynes认为人们极其缺乏决定长期投资项目收益的知识,因此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没有太大意义。他认为商业银行的贷与不贷偏好依照惯例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普遍看法,以及参照其他银行正在贷什么项目。经济扩张、安全边界与信用记录权重的相互配合,使他们都变得很自信,没有发现信用风险敞口正在扩大,于是产生了金融脆弱性。 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经历类似,只是有个假设条件,即企业所投资的项目将会产生足够的利润用来还本付息。在向银行借款时,企业的这个假设条件并没有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验证甚至超过预期,使借款人对自己当初的投资充满信心。但这种实际情况有时并不是真实的,正如Keynes指出的,这种繁荣并非是企业的真实能力,仅仅是由于投资在一个扩张的环境中而已。Minsky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当前对未来的看法影响着资本性资产的价格,所以融资条件的形成机制常常是由正的、失衡的回馈所控制。由于扩张期的投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借款人和银行都变得非常有信心,安全边界就不断的被降低。对于这种自信心,Keynes认为是非理性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称为“非理性亢奋”。 金融脆弱性正是建立在安全边界的变化上,即那些缓慢的、不易察觉的行为对安全边界进行侵蚀,由此产生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略微偏离预期时,借款企业为了兑现固定现金收入流量承诺,也不得不改变已经计划好了的投资行为。这意味着企业将拖延支付,或另找贷款,若不能实现,就只能推迟投资计划,或变卖投资资产。随之,将开始经历Fisher提出的债务——紧缩过程。Keynes认为在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情形下,假定未来会重复过去,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注重以前信贷记录的摩根规则有其合理性,也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具有内在性。Kregel指出,即使银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这种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对于金融脆弱性也无能为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理性运作的自然结果。 Diamond和Dybvig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并论述在金融市场上有可能存在多重平衡。他们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银行系统的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缺乏。在此研究基础上,Jacklin 和Bhattacharya研究了由于生产回报不确定性带来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明确提出了可能引起挤兑的因素,并认为挤兑是由经济上相关指标的变动引起的“系统性事件”。Greenaway和David等人指出,一个安全和健全的银行体系是实质经济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银行储备资产比率的变化对货币供应有着重要的影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需要国家出面提供存款保险以减少挤兑的发生,但这又会恶化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因此,对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关键是要增强银行机构的稳定性。这些分析表明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银行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热潮。Frankel和Rose, Sachs, Tornell和velasco以及Honohan等的研究强调了对外借款尤其是外币面值的短期债务,对测量通货膨胀和货币风险程度起着重要作用。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道德风险和过度投资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银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对金融中介机构的隐形担保和裙带资本主义也是导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Mckinnon和Pill的研究强调了过度借债的作用,特别是当非银行部门出现盲目乐观时,会出现信贷膨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从而导致银行系统的不稳定。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则认为投资者意识到银行与公司债务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才会引发金融危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本身蕴藏着的引致金融危机的因素就比一般工商企业多得多。尽管经济政策能够影响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经济波动却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特征。 Koskela and Stenback所构造的银行信贷市场结构与风险关系的模型表明,通过贷款市场的竞争来降低贷款利率,不但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不增加企业的破产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也使社会净福利增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4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1
  我国现代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分析

  作者:王璐 王景平 霍树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9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其研究却可以追溯到费雪和凯恩斯,甚至自金融机构成立之初,就奠定了金融脆弱的根基。金融脆弱性一般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更易失败的本性;广义上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引起金融脆弱性原因的研究,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二是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的脆弱性的研究,即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研究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更为关键的是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对金融脆弱性原因的研究

  目前,对金融脆弱性原因的研究着重于三个递进的层次。

  (一)从企业和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明斯基根据企业融资的内在特性,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凡勃伦提出了“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他认为商业银行要发挥金融中介的功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储蓄者任何时间都可以提款,对银行充满信心;二是银行能够在众多的项目当中筛选出效益较好的项目。但是,现实当中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银行存在着困境。具体来说,第一个条件实现的前提是金融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信用是健全的,而由于信用体系的复杂性造成信用的脆弱性,一旦银行的信用出现危机,就会造成挤兑,随之而产生的支付风险会将银行陷入经营困境。对于第二个条件,它实现的前提是银行存在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但是金融机构决策的低效率和决策失误又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凡勃伦认为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脆弱性。

  (二)随着心理预期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金融脆弱性的成因研究着重于参与者的个体方面,如有的学者将信息不对称概括为金融脆弱性之源。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二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两个委托代理关系中,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每一种信息不对称都直接导致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此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羊群效应、噪声交易、传染效应等都是从个体的角度对非均衡的市场下金融脆弱性的研究。

  (三)随着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危机的爆发,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则着重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其联动效应,而宏观经济不稳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经济结构等。

  二、我国目前面对的金融形势及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业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跨境资本流动量不断增长,金融机构的整合和集团化,资产证券化与脱媒;同时,政府监管的放松、竞争的加剧、顾客新的需求和行为的出现、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金融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化,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对国内金融业的影响日趋明显,这些都使金融的脆弱性增加了新的变数。

  (一)金融自由化。虽然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也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其表现主要是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资本流动的自由化、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消除。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汇率的自由化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将大大削弱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调节方式由行政命令式向市场化的转化,金融企业面对的市场价格波动不断增加等;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消除,更加复杂的业务范畴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金融自由化及资本逐利的本性使跨境资本流动量不断增长,并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因素,加剧了资本的波动和金融的脆弱。

  (二)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全球金融机构的整合和集团化。这类“航母型”的金融公司,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综合、全面的金融服务;能够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原来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业务单一、管理粗放的金融机构,面对国外实力强大、业务全面、管理先进的金融公司的竞争,其脆弱性可见一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初被认为是有关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僵化的汇率机制,或者“裙带资本主义”和腐败等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但是现在逐渐认识到,危机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与金融全球化有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急于享受金融全球化的好处,却未对由此而来的风险予以充分注意。

  (三)信息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场越来越表现出易变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避险、投机需求,进而迫使金融企业开发出能更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的金融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规避管制、逃避税收、加强竞争优势或管理风险;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杠杆性,从而也具有了使用不当的高风险性。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恰当使用,扩大了金融的脆弱性。对于金融企业来讲,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不当而招致惨重损失的不可胜数。

  (四)资产证券化与脱媒。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风险提供了创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它也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当金融机构大量投资于这种资产支持证券时,它不仅要承担这种证券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而且还要承担支持该种证券的资产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脱媒使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传统角色减弱,其在投资银行服务方面的作用变得越加重要。而我国金融体系的大框架仍然是分业经营,国际金融资产证券化和脱媒的趋势将加剧我国的金融脆弱性。

  三、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金融法规,建立全球一致的市场基础设施 (如法律、会计制度等方面),使用基于“激励兼容”方法的“预先承担”的模式,更多地利用市场约束和建立更加详细的信息披露标准。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如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市场基础薄弱、产权不清、结构单一、风险管理落后等,面对新的形势,必须遵守国际认可的行为标准和最佳做法标准,才会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监管需要考虑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东南亚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明,危机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具有高度传染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行和金融相互依存的加深,我国金融体系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和国际金融体系联为一体,国际金融的动荡必然影响国内金融的稳定,反之亦然,因此全球监管合作与协调更加重要。

  (三)加强金融监管,并保持灵活。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金融创新,要求监管机构认真而敏锐地监控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对新金融领域的过早和过分的管制,会抑制在创新和开发更高级产品方面的努力。为了有效地应付金融业的迅速变化,管制和监察的立法结构要保持灵活。

  (四)引入竞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而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但必须确保激烈的竞争压力不会导致由单个机构承担过多的风险,而且不会使整个金融系统变得更为脆弱。此外,我国原来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管理思路,造成了金融体系效率低下、道德风险问题叠出,尤其使市场化管理工具失效,增大了金融的脆弱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破产程序,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脆弱性问题。

  (五)利用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风险和危机的指标管理标准化体系。金融的脆弱性及金融危机强大的破坏力,促使我们必须对引起金融脆弱的各项因素保持足够的警惕;金融体系及各金融个体应逐步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指标管理体系。

  (六)从微观的角度防范金融脆弱性。金融机构对金融脆弱性的管理与预防就是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等的管理;对融资企业而言,则要求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作者:德州学院地理系 王璐,王景平;东南大学 霍树彬

参考资料: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05441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14
顾名思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