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运用了类比还是比喻?

如题。语文老师说是比喻,但个人认为是类比。

首先,引用网上关于类比的例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这句话把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另外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相比,不正与“鱼之于熊掌如同生之于大义”相似么?为何不是类比?

其次,比喻是借一件事物的形象去形容另一件事物吧,像“他的脸像苹果一样红彤彤的”不是以苹果的形象——红,去形容“他的脸”吗?文章中孟子是用鱼的可爱还是活泼去形容生么?为何是比喻?

本人只是学生,恳请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说通俗一点吧,比喻是把一种东西比作另一种东西,而类比是把两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区别,这是类比。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黄酒与白干都是相同的事物。而孟子中所言的治国之法的兼得矛盾喻作鱼与熊掌的兼得矛盾,事物的本体与喻体是不同的。其实仔细看很明显的。我也喜欢语文,以前跟你也是一样的矛盾,学多了其实很多道理就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定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30
好像当年我们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是对不同类别的东西。类比,是同类的东西,比如,小明长的像他爸爸。而,鱼我所欲也,可能就是把鱼,比喻成我想要的东西吧。个人拙见,呵呵。。。
第2个回答  2011-12-30
准确地说,是设喻。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临时大的比方。
第3个回答  2011-12-30
其实类比也是比喻的一种特殊情况。

《鱼我所欲也》运用了类比还是比喻?
如题。语文老师说是比喻,但个人认为是类比。 首先,引用网上关于类比的例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这句话把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另外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相比,不正与“鱼之于熊掌如同生之于大义”相似么?为何不是类比? 其次... 展开 zqhyx | 浏览575 次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推荐于...

《鱼我所欲也》 这段短文运用了怎样的和怎样的修辞手法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鱼与熊掌之间的关系来对比“生”和“义”之间的关系。名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心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把生比做成鱼,把义比做成熊掌,在“生”与“义”不能同时兼顾的前提下,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食物虽然对难民和饥饿者来说很重要,但如果不合乎礼义的话,他们宁愿饿死也不肯接受,更加着重证明了义...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生动且形象地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他通过类比修辞,将生命与道义进行对比,旨在阐述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人们应当坚持道义高于生命的价值观念。孟子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情境,即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绝境中,有人愿意舍弃生命,换取更大的利益。他利用这一假...

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论证方法思路:本文选用类比的手法,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1、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选用比喻论证,将生和义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2、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即是...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一中心论点的_百...
《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并分别从正面、反面加以阐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论点。文中开头引“鱼”和“熊掌”,通过类比推理 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后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进一步对本文的论点---“舍生取义”进一步分析论证。 【祝你学习...

鱼我所欲也用的是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觉得应该是类比论证。之后又写到了生与义,应该是以熊掌和鱼类比生与义

《鱼我所欲也》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2、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

鱼我所欲也 本文开头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和对比。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