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及证明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 哥德巴赫的问题可以推论出以下两个命题,只要证明以下两个命题,即证明了猜想:(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1+1,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最难问题,还有待解决。2009年中国的王敏用初等数学的方法证明了;凡>6的偶数E都可以表示为:P1P2=(E/2-Q)(E/2+Q)(当E/2=偶数)或P1P2=(E/2-e)(E/2+e) (当E/2=奇数)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数学的这证明
摘要::凡>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即: p1+p2=偶数
  P1P2=(E/2-Q)(E/2+Q)   (当E/2=偶数)或
P1P2=(E/2-e)(E/2+e) (当E/2=奇数)
命题:凡大于4的偶数都是二个奇素数之和
证明1. 6=3+3
命题: 凡大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奇素数之和,而且可表为:
    P1P2=(E/2-Q)(E/2+Q)(当E/2=偶数) 或
P1P2=(E/2-e)(E/2+e)  (当E/2=奇数)
证明2.设奇数为Q,q,偶数为E,e素数为p
∵ 奇数+奇数=偶数, ∴P1+P2=E(P1,P2>2),且若p1E/2
∵p为奇素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之平方必为奇数, 奇数减偶数必为奇数,
∴⑴当E/2=e时P1P2=e2-Q2 =(e-Q)(e+Q) (e>Q)
当4+4n时,有P1P2=e2-Q2 =(e-Q)(e+Q)
设n=1, E=8, E/2=4, P1P2=(4-1)(4+1)=3×5, 8=3+5=E
n=k=22, E=92, E/2=46, P1P2=(46-15)(46+15)=31×61, 92=31+61=E
n=k+1=23, E=96, E/2=48, P1P2=(48-5)(48+5)=43×53, 96=43+53=E
⑵当E/2=q时,P1P2=q2-e2 =(q-e)(q+e) (q>e)
当6+4n时,有P1P2=q2-e2 =(q-e)(q+e)
设n=1, E=10,E/2=5, P1P2=(5-2)(5+2)=3×7, 10=3+7=E
n=k=22, E=94,E/2=47, P1P2=(47-24)(47+24)=23×71 94=23+71=E
n=k+1=23, E=98,E/2=49, P1P2=(49-12)(49+12)=37×61 98=37+61
因为4+4n和6+4n覆盖了> 6的所有偶数, 由证明1和证明2论证了凡大于4的偶数都是二个奇素数之和。同时,p1,p2对称分布于偶数的两侧.
存在e2-Q2=P1P2       存在q2-e2=P1P2 你可以自己在网上找找,有这方面的内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及证明
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

哥赫巴德猜想的具体内容及其证明过程
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基本信息 中文名:哥德巴赫猜想 英文名:Goldbach ...

(哥德巴赫猜想详解)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200年前提出的一个猜想。主要核心原来有两部分: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如 12=7+5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如 19=3+5+11 。而这里后面一个其实是前面一个的推论。因为除了2以外所有素数都是奇数。因此任意一个...

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4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布朗筛法相关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

求~~“哥德巴赫猜想”准确的内容 还有陈景润和历代名家证明的完整内容...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a + b”问题的推进 ...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实质的联系。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内容
哥德巴赫觉得自己的猜想是对的,但是他自己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把猜想实际证明出来。于是他想起了大名鼎鼎的欧拉,就写信说了自己的想法,想让欧拉帮忙证明。但是欧拉最终也没能成功地证明出来。不过欧拉做了一个等价的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现在采用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版本就是欧拉的...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方法1,证明:根据2013年秘鲁数学家哈罗德·贺欧夫格特已经彻底地证明了的三素数定理: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奇素数都可以重复使用。它用下列公式表示:Q是每个≥9的奇数,奇素数:q1≥3,q2≥3,q3≥3,则Q=q1+q2+q3 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妨设:q1≥q2≥q3≥3 Q+3=...

什么猜想是哥德巴赫猜想?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