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政府治理中的层层加码现象

如题所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们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视角。这里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两层含义,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是指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指国家治理者素质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归结而言,治理现代化主要有六个层面的内容和要求,即:

  1、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要使政府治理的理念更加符合人性,符合需求,符合文化,符合国情,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和方向。

  2、治理主体的现代化,现代治理体系下,政府、政党、公共团体等各种组织体系完善;立法、司法、执法等各成体系;决策、执行、监督等权能体系,治理过程和环节中存在的“治理”的结构(主客体)体系、功能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目标回应体系等都有着自己的组织、构成、功能以及现代化的标准。

  3、治理客体的现代化。政府治理要符合治理客体的特点、规律。

  4、治理目标和对象的现代化,明确改革以人为本,让人民受益。

  5、研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科技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6、改革动力现代化,其实就是治理过程现代化,实现改革的步骤、阶段以及目标之间的均衡协调等。

  基于以上启示和要求,分析现代官僚体制和政策执行中的“层层加码”和“层层缩水”现象,我们不难寻找破解之策。主要可以从组织、技术、文化、制度这四个大的视角去寻找对策:

  1、积极推进现代化组织的变革。

  现代化的潮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现在组织的形态。科层官僚制作为大工业化时代普遍盛行的组织形态,在信息化时代也应得到改造和扬弃。目前,现代化的组织变革呈现出三大趋势:

  ①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主要是指减少管理的层次,扩大管理的幅度,加强横向联系,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形发展;

  ②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是指管理向全方位的信息化沟通的方向发展。网络组织的特点是平等、弹性,其沟通方式是横向、斜向、上下贯通。

  ③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就是指增强组织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统一,稳定和变革的统一。临时团队、划小经营单位、重新设计组织结构等都是组织柔性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这种组织变革趋势不只在企业组织中得以体现,行政组织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适应性改革。如在某些可行的领域实现组织扁平化、层级少层化;在组织内部运行中实现程序便利化、流程缩短优化;在任务组织形式方面实现多元化和柔性化等。这些组织的改造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科层制本身的组织形态,可以避免其本身固有的弊端,从而尽可能地规避层层递增律和层层衰减律,最大限度减少“科层流转耗散率”和“政策效应衰减率”。

  2、大力加强现代化技术的管理应用。

  技术革命改变世界、改变生活。对于管理来说,技术革命更是治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凭借。目前,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科层官僚体制中的信息沟通模式,而会使原来基于手工操作模式和人为统计中的层层注水、层层虚报现象失去隐蔽性和欺骗性。

  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可以从很多层面获得各方面的数据,而各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将使一些隐瞒虚报的数据暴露出来,让其失去存在空间。自媒体的发展会让科层组织中的每一个信息宿体获得同等优势,而原来基于层级、区位等优位的优势会逐步消失,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为层级和地理优位而导致的政策衰减,从而克服和遏制住行政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层层加码和层层缩水的顽疾。

  基于以上原理,我国政府在治理中推出了大数据战略,着力于构建电子政务和智慧政府,着力于发展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手段,这些努力都将带来传统科层组织的信息沟通革命,从而减少信息失真和注水,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3、全面实施现代化治理的文化改造。

  政府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又表现为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其根本的途径在于治理主体及对象的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对于防范和治理“层层加码”和“层层衰减”现象,同样有着纠正思想认识误区和克服不当的权力观、价值观和政绩观的问题,如果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主作风,坚持人民至上的权力价值观的话,“层层加码”和“层层缩水”的现象就能从思想根源上予以杜绝;对治理主体对象的教育培训到位,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策执行能力和信息认识判断能力,这使得对于“层层加码”“层层灌水”现象的识别和纠正能力也能大为提高。总之,从文化的角度来提升现代治理,也是纠正官僚主义弊端的一个治本之策。

  4、重点抓住现代化治理的制度文明建设。

  政府治理文明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为治理制度的文明,为此,现代化的治理必须体现在体现政治文明的各种体制和机制层面。而体制机制层面的治理现代化直接影响和决定治理能力。现代官僚体制和政策执行中的“层层加码”和“层层缩水”现象,其根源是组织结构的原因,也是体制机制的原因。科层制、集权制、权力单向负责制以及缺乏均衡化现代化的制约机制,是“层层加码”和“层层缩水”现象的制度根源。

  为此,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还离不开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改造和变革。

       â‘ è¦æ³¨æ„ç›‘督和纠错机制的构建,及时发现错误的信息和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及时纠正,以减少“层层加码”现象对基层工作的冲击和危害;

  ②改变绩效评估机制和责任机制的单项追究做法,加大基层反馈对政府绩效评价结果的权重,使权力运行更加贴近基层和人民,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质性进展;

  ③建立制度评价和修正机制,对各种制度和做法进行制度性反思和评估,使各种制度和机制不断合理化,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如何解决政府治理中的层层加码现象
3. 实施现代化治理文化改造,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治理主体的理念和能力,纠正官僚主义弊端。4. 重点发展现代化治理制度文明,构建监督和纠错机制,改变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制度评价和修正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治理中的“层层加码”现象,提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如何解决政府治理中的层层加码现象
对于防范和治理“层层加码”和“层层衰减”现象,同样有着纠正思想认识误区和克服不当的权力观、价值观和政绩观的问题,如果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主作风,坚持人民至上的权力价值观的话,“层层加码”和“层层缩水”的现象就能从思想根源上予以杜绝;对治理主体对象的教育培训到位,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

压力型体制中的下级能动——基于“任务—资源”视角的分析
三、“主动加码”:下级能动的一个典型现象 下级政府主动为工作加码,通过向上争取资源,缓解“任务—资源”失衡,实现政策目标的创新与执行的灵活性。本文通过分析政策申报过程,揭示地方政府如何通过主动加码策略摆脱压力困境。四、“下级能动”现象背后的行为逻辑 下级能动现象的产生基于缓解资源与任务失衡的...

层什么加什么的词语有哪些
为了解决层层加码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通过明确政策目标,简化执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层层加码,可以有效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层层加码现象的关注,通过舆论监督等方式,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方式,减少层层...

返乡政策为什么不能层层加码?
各地要规范落实2021年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不得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擅自“加码”、“层层加码”,不得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对于北京市以外的省份,要做到“六个不”: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和居家隔离措施;不对低风险地区...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现状
前些年,每当中央政府确立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多会层层拔高、层层加码,呈现出某种大轰大嗡的运动式特征。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恐怕难以摆脱这一“规律”,可持续性陷阱相应可能采取多种形式:描绘宏伟美丽的蓝图而没有认真核算资源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以“丰年”的标准确定服务量和水平,不认真考虑“歉年”可能面临的...

基层减负,须严格控制“一票否决”
在安徽中部某市,一区政府将“治理住宅区油烟”纳入“一票否决”项目;在一些地方,报刊征订、档案管理等工作也要接受“一票否决”。江苏北部某县一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信访和城建工作都纳入了“一票否决”,去年镇上有一户因合同纠纷去省里上访,“结果既当作信访问题,又作为城建问题,年底考核背了两...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7%”标志着“十二五”期间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过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不能再盲目地铺摊子,要防止在地方上把“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层层加码的现象,要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不追求高速度不等于可以轻松一些、可以偷懒一些,绝不是这样。相反,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

...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此你怎么看?
其次,突出了问题导向。地方政府“一票否决”的是“信访、环保、扶贫、卫生”这四个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基层治理过程中急难险重的领域,这样可以突出问题导向,有利于将百姓关注、社会聚焦的难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再次,树立了政府形象。“一票否决”制度的出台,彰显了政府的决心,体现了政府主动作为,...

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及其反思
第四,引资的多寡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考核指标。在许多地方,引资指标要层层分解直至县、乡一级。许多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本来已经过于优惠的FDI政策的基础上,层层加码。如固定收益、负地租、强征土地大搞开发区、高标准的基础设施等等层出不穷,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等等都可以置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