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鲁迅与时间(答案)

鲁迅与时间

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有人作了一个统计,鲁迅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起,到1936年10月逝世为止,他每年平均写作35万多字。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到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一个盹,醒来以后又继续工作。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他常常在每年的除夕写作,翻译,编集一年中所写的文章。如1925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一本《华盖集》,写了1200字的《题记》;1932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南腔北调集》,写了1000多字的《题记》;1934年的除夕夜,他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的小说《少年别》,还写了译后附记;1935年的除夕,也就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他又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除写了《序言》外,还写了长达近万字的《后记》。此外,鲁迅还常常利用每年除夕整理日记或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问题:1.短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鲁迅是如何“争取”时间的。联系你了解到的鲁迅的“巨大贡献”,“说说你对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的字在句子中的作用。
带点字有:往往,才,一直
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到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题,想想文章为什么要用上一系列的具体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并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急急急急急!!!~~~!1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8
是的,下面都是赞扬鲁迅的

1.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2.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5.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 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6.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7.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8.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9.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10.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7
1 篇 绵 腔 勉
2 点明中心 文章最后1, 2句
3 略
第3个回答  2009-11-26
拐弯处的回头
第4个回答  2009-11-16
你的书后面那个网址就行

鲁迅与时间(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问一:时间的弹性:只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像拥有了无尽的时间一样。时间是挤出来的,是节约出来的。问二:时间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能取得不同的结果。认真勤奋工作的学习的人会有所收获,而同样的时间里,不懂得珍惜时光的人会碌碌无为。问三:(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鲁迅与时间(阅读答案)
问一:体会到时间的弹性:只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就会拥有无尽的时间。问二:体会到时间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能取得不同的结果。问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问四:说明:在短短18年的时间里,先生创作量的巨大。

阅读短文:“鲁迅与时间”的答案2014
1、举目无亲 抬起 一见如故 原来的 2、“心里的冰块”指的是流浪生活中所受打击,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健步奔跑”指的是她在文坛中才情横溢,很快进步并获取成就 “汗珠”指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培养、爱护、照顾 3、① 鲁迅...

鲁迅与时间 阅读答案
问一:从鲁迅说:“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体会到什么?问二:从“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体会到什么?问三:文中“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在那段起什么作用?在文中其...

鲁迅与时间阅读答案
鲁迅与时间》用一系列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鲁迅是一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而时间带给他的是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课文第2、3小节从熬夜工作和除夕工作两方面来写的,都采用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方法。重点句子:(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含义:海绵里能不断挤出水,繁忙中也...

阅读短文:“鲁迅与时间”的答案2014
2、 鲁迅与时间 一、近义词 繁忙 (忙碌) 勤勉 (勤奋) 懒散 (散漫、懒惰) 宝贵(珍贵)反义词 (空闲) (懒散) (勤勉) (平凡)二、回答问题:1)、结合课题,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上一系列具体的数字?第一节中的数字说明了 鲁迅很勤勉,他生命短暂,但是留给后人的文...

2鲁迅与时间 填空 1.鲁迅活了55年,说明? 2.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3)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先生带来智慧与力量。)④想: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句子...

鲁迅爱惜时间的阅读题答案
1.短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鲁迅爱惜时间的?答:短文是从鲁迅爱惜自己的时间和鲁迅爱惜别人的时间这二个方面写了鲁迅爱惜时间的。

鲁迅与时间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内容:鲁迅的一生,每天都奋力工作。解析:文章告诉了我们,鲁迅很珍惜时间。文章里列举了很多惊人的数字,文章教育我们不要虚度年华。鲁迅的想法让人敬佩,让人赞叹。鲁迅用这积极的态度,为人们做出很大贡献,我们要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

鲁迅与时间
“总”吧!这些加点字说明鲁迅他每天只有差不多4~5小时的睡眠,而他白天还要接待许多客人,但他写作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足以看出他对时间的珍惜。3、课题是《鲁迅与时间》,讲的就是鲁迅怎样珍惜时间,所以文中就会写出55岁、640万字、每年35万字等这一系列具体数字。参考资料:静安一中心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