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有人作了一个统计,鲁迅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起,到1936年10月逝世为止,他每年平均写作35万多字。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到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一个盹,醒来以后又继续工作。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他常常在每年的除夕写作,翻译,编集一年中所写的文章。如1925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一本《华盖集》,写了1200字的《题记》;1932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南腔北调集》,写了1000多字的《题记》;1934年的除夕夜,他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的小说《少年别》,还写了译后附记;1935年的除夕,也就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他又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除写了《序言》外,还写了长达近万字的《后记》。此外,鲁迅还常常利用每年除夕整理日记或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问一:从鲁迅说:“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体会到什么?
问二:从“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体会到什么?
问三:文中“鲁迅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在那段起什么作用?在文中其他段落找出一句相同作用的。
问四:“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中“惊人”说明了什么?用那些成语或诗句来赞美鲁迅?
问五:写一句关于时间的比喻句。
问六:不同人、不同情况的“死”有着不同的说法,完成下列填空:
()的称为“牺牲”;()的称为“遇难”;()的称为“夭折”;()的称为“驾崩”?
阅读答案:
问一:时间的弹性:只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像拥有了无尽的时间一样。时间是挤出来的,是节约出来的。
问二:时间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能取得不同的结果。认真勤奋工作的学习的人会有所收获,而同样的时间里,不懂得珍惜时光的人会碌碌无为。
问三:(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第三段第一句: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
问四:(1)说明了在这18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创作量的非常大。(2)成语:任劳任怨 手不释卷 著作等身 废寝忘食(3)诗句: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五: 时间像离弦的箭,匆匆而过。/时间像泼出的水,一去不复返。/时间像沙漏中的细沙,悄悄流逝。/时间像一闪而过的流星,稍纵即逝。/时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笑中看尽世间的沧桑。
问六:为大义而死的称为“牺牲”;不幸身亡的称为“遇难”;未成年而死的称为“夭折”;古代帝王离开人世的称为“驾崩”。
拓展资料: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问一:体会到鲁迅认为时间的紧迫,需要挤
问二:体会到时间的紧迫
问三:承上启下,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
问四:说明鲁迅的伟大,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刚正不阿 虚怀若谷 光明磊落 德才兼备。
问五: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时间的刻刀,总是无情的在我们脸上镌刻着沧桑。
问六:为成全大义而死的称为“牺牲”;不幸身亡的称为“遇难”;未成年而死的称为“夭折”;帝王离开人世的称为“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