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佛教 范缜怎么写的神灭论

如题所述

范缜是南朝梁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正是佛教兴盛时期,当朝皇帝萧衍晚年笃信佛法: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更作出了四次出家,朝廷出巨资赎回的荒谬事情,怎么会没有佛教呢?
永明七年(489年),竟陵王萧子良率佛门信徒与范缜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信因果报应说,那么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之分?”范缜答道:“人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花瓣由于风拂帘帷而飘落在厅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中。殿下就犹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于粪坑中的花瓣。贵贱虽然不同,但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不以为然,但驳不倒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无言以对。
经过这次交锋后,范缜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整理和阐述,于是写出了《神灭论》一文,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的无神论观点。 《神灭论》抓住了时弊,击中了佛教的痛处。甫一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萧子良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3
佛教没有主张过鬼神之说,至于神灭论的话那就是物质论、唯物论了,那是佛教所要破斥的断灭空邪见,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这就是佛教所要破斥的邪见论。

没有佛教 范缜怎么写的神灭论
经过这次交锋后,范缜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整理和阐述,于是写出了《神灭论》一文,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的无神论观点。 《神灭论》抓住了时弊,击中了佛教的痛处。甫一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萧子良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

古代名人故事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范缜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

范缜为什么能写出《神灭论》?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答题:橘子基佬团373

范缜《神灭论》翻译
可是,舍弃利刃就没有了宝刀,舍弃宝刀就没有了利刃。没有听说宝刀没有了可是利刃还存在(的道理),(因此,)哪里就能容许肉体萎谢了而精神还能够存在(的道理呀)!范缜的这个观点一传出去,举国上下一片沸腾。萧子良召集僧人论证于范缜,却不能让范缜服从。太原人王琰就写文章讥笑范缜说:“哎呀范先...

范缜《神灭论》翻译
范缜主张神灭论,即人的精神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没有永恒不变的灵魂。他用花落茵席与粪溷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富贵贫贱并非由因果决定,而是由机缘巧合所决定。面对萧子良的质疑,范缜坚定了自己的观点,撰写了《神灭论》来阐述形神关系,认为形体是神的本质,神是形体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形灭则...

范缜《神灭论》
范缜于“风惊雾起,驰荡不休”之时,以偶然论观点痛斥因果报应论,反对宣扬佛教,终作《神灭论》一文。 【原文】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

范缜怎样批判佛教
范缜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批判佛教,一个是用花落偶然论,来砰击佛教因果定然论,一个是用形质神用论,来砰击佛教的元神不灭论。但是他的这两个理论,都很垃圾,站不住脚的,偶然其实是必然。没有不灭的本质,就不会有万物,若说先有形体,才有精神,是反客为主。没有形体,就没有精神?那么没有...

范缜在思想学术上有哪些成就 范缜有什么学术成就
子良笃信佛教,而范缜却公开宣称无佛,否定佛教因果报应说,撰著论文《神灭论》。2、《神灭论》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就是说,形(肉体,即物质)与神(精神)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精神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从而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而...

范缜《神灭论》
再者,范缜主张应崇尚自然之道,顺应天理,遵循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宁静。他提倡农民耕作、手工艺人纺织,以此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全生、匡国、霸君的目的。综上所述,范缜《神灭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倡导“神不灭”理念,反对佛教的神灵崇拜,强调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范缜反佛的简介
范缜系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出身寒微,曾从学于名儒刘瓛。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曾同佛教信徒齐竟陵王萧子良辩论,驳斥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后作《神灭论》,提出"形神相即"的无神论思想。认为"形质神用",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说,引起朝野喧哗。梁武帝于天监六年(507)召集王公贵臣及僧尼60余人与他辩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