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神灭论》全文的译文

从{问曰:子云神灭,何以知其灭邪?一直到全文完。拜托了

  问:您说精神(译者按: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固然指的“精神”,
  但也指的“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
  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
  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
  “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希望
  读者注意。)会消灭,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
  答:精神就是形体,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
  亡,精神也就消灭。
  问:无知,才叫做形体,有知,才叫做精神。有知和无知根本是两回事,精
  神和形体,原则上不能混为一谈。形体和精神是一回事的说法,不是我所能同意
  的。
  答:形体是精神的质体(译者按:“质”有“物质”的意义,又有“实体”
  的意义,现在把它译为“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指的它的质
  体,精神是指的它的作用。形体和精神不能割裂。
  问:精神既不是质体,形体又不是作用,但二者又不能割裂,它的理论根据
  在哪里?
  答:〔精神和形体〕名称不同,而实质上是一回事。
  问:〔精神和形体〕名称既然不同,如何能说是一回事?
  答:精神和身体的关系,恰如锋利和刀刃的关系一样。身体和作用的关系,
  恰如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既叫做锋利,当然不是刀刃;既叫做刀刃,当然不
  是锋利。但是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
  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的,哪能说形体死亡而精神能单独存在?
  问:刀刃和锋利的关系,可能像您所说的那样,但是形体和精神,它的道理
  却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树木的质体是没有知觉的,人类的质体是有知觉
  的。人类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岂不是说明了树木只
  有一种特性,人类有两种特性吗?
  答:这话可奇怪了!人类若有以相同于树木的质体作为形体,又有以相异于
  树木的知觉作为精神,倒可以照您的说法;事实上人类的质体,〔就在于它〕有
  知觉,树木的质体,〔就在于它〕没有知觉。人类的质体不是树木的质体,树木
  的质体也不是人类的质体。〔人类〕怎么可能既有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异于树
  木的知觉呢?
  问:人类的质体之所以不同于树木的质体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知觉。人类若
  是没有知觉,它和树木有什么区别呢?
  答:人类没有无知觉的质体,恰如树木没有有知觉的形体一样。
  问:死人的形体岂不就是没有知觉的体质吗?
  答:这(死人)是没有知觉的质体。
  问:既然这样,可见人类确实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
  了。
  答:死人虽然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没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活人虽有不同
  于树木的知觉,却没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
  问:死人的骨胳不就是活人的形体吗?
  答:活的形体不是死的形体,死的形体也不是活的形体,根本是不同的两类,
  怎能有活人的形体却有死人的骨胳呢?
  问:如果活人的形体根本不是死人的骨胳,死人的骨胳也就应当不从活人的
  形体产生。既然不从活人的形体产生,那末这(死人的)骨胳是从哪里来的?
  答:这是活人的形体变成了死人的骨胳的啊!
  问:活人的形体能变为死人的骨胳,岂不正是因为有了生才有死,可见死人
  的形体也就是活人的形体了。
  答:如果根据活的树变成枯的树木〔来推论〕,枯树的质体怎能说就是活树
  的形体?
  问:活树的形体既能变成枯树的形体,可见枯树的形体也就是活树的形体。
  好像一条一条的丝的形体变成了线的形体,线的形体也就是丝的形体。这有什么
  不同呢?
  答:若〔照你的说法〕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就应当在树活的时候
  雕零,树枯的时候结果。活树不应当变成枯树,因为〔照你的说法〕活树即是枯
  树,所以枯树不必从活树变来了。〔照你的说法〕活树枯树既然一样,为什么不
  先从枯树变成活树,一定先从活树变成枯树,这是什么道理呢?至于丝和缕是同
  时存在的〔不是丝消灭后才成为缕〕,不能用来作为这个辩论的比喻。
  问:当活人形体衰亡时,应当立刻死去,为什么人总是逐渐地死去呢?
  答:〔这是因为〕凡是生灭的形体,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的原故。突然发生的,
  必然突然消灭;逐渐发生的,必然逐渐消灭。突然发生的,像狂风暴雨就是;逐
  渐发生的,像动物植物就是。有突然发生的,也有逐渐发生的,这是事物的规律。
  问:您说“形体即是精神”,那末像“手”这些器官也是精神吗?
  答:都有它的精神方面。
  问:如果说手这类肢体都有它的精神的方面,精神能思虑,手这类肢体也应
  当能思虑了。
  答:手这类肢体有痛痒的感觉,但没有辨别是非的思虑。
  问:感觉和思虑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答:感觉也就是思虑。粗浅的叫做感觉,深刻的叫做思虑。
  问:既是这样,应当有两种思虑了,思虑既然有两种,难道精神也有两种吗?
  答: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哪能有两种呢?
  问:如果不能有两种精神,怎么能够既有知痛知痒的感觉又有辨别是非的思
  虑?
  答:比如手足虽然不同,总归是一个人的肢体;辨别是非,感知痛痒虽不相
  同,也总归是一个人的精神。
  问:辨别是非的思虑和手足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答:辨别是非的思虑是由心这一器官主宰的。
  问:心器官是五脏的心吗?不是吗?
  答:是的。
  问:五脏有什么不同,而单单心有辨别是非的思虑作用呢?
  答:七窍又有什么不同,而所担任的职能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故呢?
  问:思虑作用不受任何局限,何以知道是心器官所主宰的?
  答:心有疾病就会使思虑作用失常,因此知道心器官是思虑的基础。
  问:怎样知道思虑不寄托于眼这些方面呢?
  答:假若思虑作用可寄托于眼这些方面,眼的作用为什么不寄托于耳这一方
  面呢?
  问:思虑自身没有基础,所以可寄托于眼这一方面。眼自有它的基础,所以
  不寄托于其他感官方面。
  答:眼为什么有它的基础而思虑没有它的基础呢?假如思虑在我的形体上没
  有基础,可寄托在任何地方,那么张大的情感可以寄托在王二的身上;李三的性
  格可以寄托在赵四的身上。是这样吗?不是吧。
  问:“圣人”的形体也恰如一般人的形体,而究竟有一般人和“圣人”的差
  别。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是两回事。
  答:不然,纯金有光泽,杂质的金没有光泽。有光泽的纯金怎会有无光泽的
  杂质?由此看来,怎会有“圣人”的精神反而寄托在一般人的形体之中?自然也
  不会有一般人的精神寄托在“圣人”的形体之中。因此,尧有八彩的眉毛,舜有
  双瞳孔的眼睛,黄帝的前额像龙,皋陶的口形像马,这些都是身体外形的特殊;
  比干的心,七个孔窍并列,姜维的胆有拳那样大,这些都是内部器官的特别。由
  此可见,“圣人”的特殊,常常和普通人不一样,“圣人”不仅在道德上超出众
  人,就在形体上也是与众不同的。所谓一般人和“圣人”形体一样的说法,我认
  为不妥当。
  问:您说“圣人”的形体一定不同于一般人,那么请问阳货的相貌像孔子,
  项羽的眼睛像舜,舜、项羽、孔子、阳货,他们的才智不同而形貌相似,这是什
  么原故?
  答:珉像玉却不是玉,鸡像凤却不是凤,事物中确有这种现象,人类也不例
  外。项羽,阳货的相貌〔和舜、孔子〕相似,却不真相似,他们的内部器官不同,
  虽外形类似,也是枉然。
  问:一般人和“圣人”有差别,而形体不一致,这是说得通的;“圣人”都
  是圆满的,照道理讲没有两样,但是孔子和周公的相貌不同,汤和文王的相貌也
  两样,因此更可以证明,精神不依赖于形体了。
  答:“圣人”和“圣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都有“圣人”的器官,但器
  官本身不一定相同。如同马的毛色不同却都可以是快马,玉的色泽不同而都可以
  是美玉一样。因此,晋国的棘氏璧,楚国的和氏璧,都价值连城;骅、骝、lù
  @①、骊都能远行千里。
  问:形体和精神不是两回事,已经领教了。形体衰亡精神也随着消灭,道理
  确也应当这样。请问古书上说:“为〔鬼神〕建立宗庙,鬼神飨受它”,这是什
  么意思呢?
  答:这是“圣人”的教化方法啊。目的在于顺从孝子的情感,并纠正偷惰不
  忠厚的倾向。所谓神而明之,就是这个意思了。
  问:伯有的鬼披着甲,惊扰郑国,彭生的鬼化为野猪出现。在经典中写得清
  清楚楚,怎能认为这仅仅是利用神道来教化人们呢?(注:左傅昭公七年,郑国
  贵族伯有在内战中被杀,后来郑国的人民常常有人自相惊扰,有人喊“伯有来了”
  ,于是全城的人,吓得乱跑。彭生事见左传桓公十八年及庄公八年彭生被杀事,
  书上记载彭生死后化为野猪出现。)
  答:奇怪的事情是渺茫的,或真或假。遭到凶死的太多了,没有听说都变成
  了鬼,为什么单单彭生、伯有就会变成了鬼呢?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是猪,未
  必就是齐国的彭生,郑国的伯有公子啊。
  问:“周易”说:“因此认识鬼神的情况和天地相似而不违背”,又说“装
  满了一车鬼”,这些话的意义何在呢?
  答:有禽有兽,这是飞和走的区分;有人有鬼,这是隐蔽和明显的区分。至
  于人死变成鬼,鬼消灭了又变成人,这是我无法理解的。
  问:认识了精神消灭的道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答:佛教对政治的危害,和尚对风俗的腐蚀,就像狂风迷雾一样,广泛地传
  播着。我痛心社会上这种弊端,并要挽救它的沈沦。人们宁可倾家荡产去求僧拜
  佛,但是不照顾亲戚,不怜惜穷困,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自私的打算过多,
  救人的意思太少。因此,送给穷朋友一把米,吝惜的情绪就流露在脸上;捐赠豪
  富的和尚上千石的粮食,就从内心到汗毛也感到舒畅。岂不是因为和尚有夸大的
  预偿的诺言(译者按:指和尚用布施可以进天堂的谎话),而穷朋友没有一升半
  斗的报答吗?帮助人,却不在于救人急难,做好事仅仅为了自私。〔佛教〕用渺
  茫的谎言迷惑人,用地狱的痛苦吓唬人,用夸大的言词引诱人,用天堂的快乐招
  引人。所以使得人们抛弃了儒者的服装,披上僧人的袈裟;废掉了传统的礼器,
  摆上了水瓶饭钵(注:袈裟和瓶、钵都是和尚的衣服和用具,是从印度传来的,
  和当时中国民族习惯不一样);家家骨肉分离;人人子嗣绝灭!以至于使得士兵
  在行伍中无用,官吏在机关中缺额,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
  寺院建筑耗尽!坏人充斥,不能禁止,却高颂“阿弥陀佛”!这都是佛教所造成
  的。它的源流不加遏止,它的祸害就没有边际。
  如果能够认识到万物的生成是由于它自己的原因,复杂的现象完全是它自己
  在变化,忽然自己发生了,忽然自己消灭了。对它的发生既不能防止,对它的消
  灭也无须留恋。顺从着自然的法则,各人满足自己的本性;劳动者安于他们的田
  野,统治者保持他们的朴素。种了田然后吃饭,粮食是吃不完的;养了蚕然后制
  衣,衣服是穿不尽的。在下者把多余的产品奉养在上者;在上者以不干涉的态度
  对待在下者。这样,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赡养父母,可以满足自己,可以满足
  别人,可以使国家安定,可以使君主称霸,都是由于这个原则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7
原文]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 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出?”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利,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译文]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大摆酒宴招待宾朋客人,范缜也帮着招待宾客。范缜曾经陪侍萧子良(谈论道理)——萧子良精诚地信仰佛教,可是范缜却极力主张没有佛祖,萧子良问范缜:“您不相信因果报应,(人间)哪里来得这富贵与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的命运就像树叶与花朵同时生长一样,它们随风的吹拂而飘落到地上,自然有擦着帘子幔子落到垫子或竹席之上的,也自然有挨着篱笆围墙落到粪坑或厕所之中的。落到垫子或竹席上的,就是您;落到粪坑或厕所中的就是我啊。这之间的尊贵与卑贱既然来自于不同的道路,因果报应究竟该从哪里出来呢?”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从于他的观点,但是又深深地责怪范缜。范缜就回到家里详细论证自己的理论,写成了《神灭论》。书中认为:“精神附着于人的肉体,肉体是人精神的表现,肉体存在时精神就存在,肉体萎谢时精神也就消失了。肉体是精神存在的物质载体,精神是肉体活动的有用要素。这样,肉体就称为本质,精神就叫做功用,肉体和精神是不能够相互分开的。精神对于物质,就像是利刃对于宝刀;肉体对于功用,就象是宝刀对于利刃。利刃的名字不是宝刀,宝刀的名字不是利刃。可是,舍弃利刃就没有了宝刀,舍弃宝刀就没有了利刃。没有听说宝刀没有了可是利刃还存在(的道理),(因此,)哪里就能容许肉体萎谢了而精神还能够存在(的道理呀)!范缜的这个观点一传出去,举国上下一片沸腾。萧子良召集僧人论证于范缜,却不能让范缜服从。太原人王琰就写文章讥笑范缜说:“哎呀范先生!(他)连他祖宗的神灵在哪里都不知道了!”,想堵塞范缜的答辩。范缜却回答说:“哎呀王先生!(他)知道他祖宗的神灵在哪里,可就是不能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侍奉祖先!”范缜那惊人的论点都像这样。萧子良让王融对范缜说:“精神灭亡已经自然不是正理,可是您却坚决守护它,这样怕要伤了名分礼教。凭借您高尚的学识修养,担心什么做不上中书郎,却要故意不顺时世、与众不合到如此的地步呢!可以及时丢弃自己的这种观点了!”范缜大声笑着说:“假如让范缜出卖自己的理论来换取官位,(现在)已经做到中书令、太仆之类的中央大官了,岂只是中书郎呀!”
第2个回答  2018-08-22
你有神灭论,我亦有物灭神不灭论:
同树多花,所飘不同,亦是因果,风非无因,树非无缘,花与土地,亦复如是,若换荷花,岂能吹落?
前世造业,而感今身,皆是因果,因果律者,因本质有,谤因果者,虚无主义,执迷不悟,胡说八道。
彼神灭论,亦为妄说,神非是形,心非四大,心若四大,手断人亡,发落人销,皆为我执,作大妄语。
妄认四大,计为我有,唯物主义,有如是过,神非是形,身非有我,假合故非,岂能当一?俱是邪说!
神乃本质,形乃合相,合相若亡,本质岂灭?合相有灭,因是假合,本质非合,岂有生灭?自欺欺人。
精神非用,用本无生,用本无体,本无有用,妄动名用,执用成苦,精神是性,是铁非锋,刀断铁存。
一切众生,世界万有,举手投足,无非因果,若无因果,非神即无,汝之所求,亦无所得,自欺欺人,
若离因果,树能生猪,风能杀人,世界乱套,不随因缘,无中生有,有能还无,才是邪说,空穴来风。
梁朝武帝,本不见性,其他俗僧,亦复如是,故汝邪狗,侥幸辩赢,若遇达摩,汝论必输,气死在地。

范缜《神灭论》翻译
范缜认为,如果精神依赖于形体而存在,那么一旦形体消亡,精神自然也会随着消散。反过来,若精神能够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那么即便形体死亡,精神也应该继续存在。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脱离形体的精神实体。《神灭论》强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这一形神关系的问题。《神灭论》中详细论述了范缜对于...

神灭论——范缜
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欻而生者, 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欻有渐,物之理也。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神邪?皆是神之分也。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虑,手等亦应能虑也?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知之与虑,为一为...

范缜《神灭论》全文的译文
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精神与形体是相互依存的,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随之消灭。他以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作比,强调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二者不能割裂。他反驳了关于灵魂不灭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知觉是其质体所独有的特性,死人的形体没有知觉,因此不能孤立地讨论精神的存在...

范缜《神灭论》翻译
范缜主张神灭论,即人的精神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没有永恒不变的灵魂。他用花落茵席与粪溷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富贵贫贱并非由因果决定,而是由机缘巧合所决定。面对萧子良的质疑,范缜坚定了自己的观点,撰写了《神灭论》来阐述形神关系,认为形体是神的本质,神是形体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形灭则...

范缜《神灭论》翻译
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译文]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大摆酒宴招待宾朋客人,范缜也帮着招待宾客。范缜曾经陪侍萧子良(谈论道理)——...

神灭论原文及翻译——范镇
面对世俗的质疑和挑战,如萧子良和名士的反驳,范缜始终坚持神灭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回应。面对王琰的孝道攻击,他以理服人;面对王融的权位诱惑,他坚守真理,不为所动。即使在范缜离世后,《神灭论》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它成为了无神论思想的珍贵遗产,至今仍启迪着我们对生命和认知的理解...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的肉身存在则灵魂存在,肉身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是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的核心思想。《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原文(节录)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

神灭论范缜的大无畏精神
王融对范缜说:“神灭之说,作为异端邪说,你却坚持己见,恐怕会有伤名教。你有出众的才华和美德,何愁不能升至中书郎?为何违背众人的信仰,自讨身败名裂?”范缜听后哈哈大笑,回答:“如果我范缜愿意出卖人格,背叛信仰去求取官位,恐怕早就当上尚书令、尚书仆射一类的高官,中书郎岂在话下!”...

精锐教育:“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的。选段: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译文:形体就是物质,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那么精神也随之消亡。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出自范缜的哪部著作?
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四、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