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历史探究活动写一篇小论文

2000字、、、 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

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上到下分成两大派。主留的固然有上层的冥顽派,而下层民众尤其是闭塞的农村反剪的势力更大,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有的为失去辫子哭泣的、骂娘的、呼妈的形形色色,有的自发组织保辫会进行抗议,甚至发生罢市。主剪的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有的地方“辫子”还成为一句骂人话,要说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 ”如同被骂“不是东西”。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

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髦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於卫生,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⑺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去掉腰带。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式,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都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合理的,不合理的浪急潮涌。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坦胸露背,长靠短打,新旧土洋,千奇百怪,真正开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那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具体详实的文化和社会的阐释。这是从不同方位对同一课题的描述和解析,也是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联系和区别。
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而当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异彩纷呈,想多远方向发展。轻便,休闲成为市民服装的主流,等级标志的服装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封建繁缛礼节也不见了。但各种各样的制服还是很受人尊敬的。另外,伴随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选美文化的影响等,现代人热衷服装独特,鲜艳,创新。
中外服饰相互影响,传统服饰与现代交融,也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6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能在乱世之中,拼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俱是人杰。

三人之中,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精于权术,又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北方市场归他很自然。

孙权承父史基业,粮多钱多,广纳贤士。孙权待鲁肃如史长,待张昭如长史,待有功之士部属如兄弟手足。借荆州于刘备,气度非凡,用亲人陆逊,坚决果敢。孙权也不简单。

相比之下,刘备起家较晚,家底不如曹操、孙权,个人的才智也不如人家,三人之中,数他最笨。

刘备拙于用兵,用兵则多败少成。遇孔明之前,几乎是每战必败。曹操之子曹丕不是军事家,仅由于在曹操身边多年,对布营略晓一二,闻听刘备连营七百里,仰面长笑曰:“刘备将败矣。”并说:“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旬日之内,刘备果然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

就是这样一个又笨又没有多少本钱的刘备,后来硬是干成了蜀汉霸业。

刘备少年丧父,“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可见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十五六岁,就拜九江大守卢植为师,并结识了师兄公孙瓒,这个日后的大人物。

穷小子没别的本钱,又想干大事,就想着借力。刘备爱交朋友,于是就有“桃园三结义”,得关张二弟。

然后不怕吃苦,不怕受挫折。先下海打黄巾军,有功得一县尉(今日之警长),然后投公孙瓒,依曹操,傍袁绍,靠刘表屡战屡败,雄心不减。

刘备坚韧。

今天看来,刘备虽然智商不高,但其情商超群。

民间有谚语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确是会器。徐庶离刘备而去,刘备“泪如雨下”,器得徐庶推荐孔明;与赵云相别,又哭,把赵云哭到麾下;三顾茅庐,孔明仍不出山,又用“哭”得了孔明。

哭,得民心,网人才,固友情。刘备笨人有笨办法,穷人有穷招数。

其实,拜见孔明时,刘备已领兵上万今天看来也算个师长军长,能如此恭敬年龄二十多岁、一介书生孔明,别说今天的许多显贵们做不到,就是那些刚刚脱贫的小老板也觉得丢份儿。

所以,刘备这个没权势,还有点笨的穷小子后来成了皇帝。

不被重用的赵子龙

读《三国演义》,没有不喜欢赵云的。

赵云智如孔明,勇胜关张,才德兼备。但领导刘备却不太喜欢他,这叫许多人琢磨不透。

赵云功劳不小。刘备爱子阿斗的小命,就是一身是胆的赵云从数十万军中杀了一天一夜,从长坂坡救回来的;黄忠不服老,被敌军所困,也是赵云义字当先,救了黄忠;街亭失守,蜀军各路人马损兵折将,惟有赵云不折一人一骑。

领军而忠、义、智、勇集于一身者,看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惟有赵云。

但刘备对赵云用而不重用,赏而不重赏。

比如刘备当上蜀国之主,大赏众臣,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张飞为新宁侯,但虎威将军赵云什么爵位也没有;同是五虎将,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阆中,连马超也成了边疆军政大员,独有赵云与老黄忠一样,在京城调用,其实职不过是到处消防救火的游击将军。

更令人不解的是,后主当政,连魏延之流也封了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独独不见派赵云去镇守一方,到地方上捞些实惠,更不封侯爵称号。

每读到此,总让人为赵云不平。

刘备及其儿子后主刘禅如此对待赵云,一是因赵云不搞小圈子,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是圈子里的人;二是因刘关张三人扎得太紧,军师孔明不好指挥关张,也就是只好走到哪儿都把赵云带着。

如果赵也被封侯,也如关张一样脾气大了,孔明的鹅毛扇就摇得不潇洒了,所以孔明不会上表为赵奏请侯位。

说来说去,赵云自己也有毛病,至少不注意与领导的说话方式。

关羽遇难,刘备要亲率大军伐吴,赵云却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刘备怒斥后,他还不识相,再谏,气得刘备贬赵为后应。

孔明也不主张伐吴,但他上谏时就聪明得多:一是率百官来奏,让刘备不知向谁发火;二是说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即可也。

不说不伐吴,而说刘备您老人家不必亲自动手,想以此缓解孙刘矛盾,缩小战争规模。

如此说来,赵云不被重用重赏,虽有机遇环境等因素,赵云自己也还不够老练。

赵云功大、本事大,尚遇如此不公,我等只有一点小本事,遇到些小怨气,也就不算什么了。

关羽之死的另类说法

说关羽是刘备“假手于吴人”杀死的,人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此说或许有道理。

关羽死之前,已成为蜀汉阵营里“最不利安定团结”的严肃。
关羽拒荆州要地,不贯彻军师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

而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不执行这一战略,主公刘备何谈霸业?
得罪孔明事小,若屡屡冲撞主公,关羽的处境就不妙了。

三国之中,刘备兵将最少,这一点刘备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态。

刘备拜马超为左将军,关羽不满;拜黄忠为后将军,担心关有意见,派专人通知关,还拜关羽为前将军,主公如此小心,关羽还是大骂:“大丈夫终不与老兵(黄忠)同列”是谁将黄与关同列?刘备。关怒骂黄,亦是骂主公刘备。

看比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的史书《三国志》就更明白。

刘备对关羽的“志骄意逸”亦有防备。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为了监视关羽,又派妻弟麋芳为南郡太守,派同乡士仁为将军屯驻公安。关羽失荆州,两人立刻投奔孙权,是妻弟、同乡畏惧监军失职,将成为荆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国志·廖立传》中说“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刘备)直以意突耳”,“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设想:刘备在时,关羽如此骄横,若刘备死后,如此骄将岂不是蜀汉一患?何况后主阿斗又是个扶不起来的东西。

《三国志》还说:“关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义,必须是在君臣规则里的义。

当年关羽从家乡河东解县投奔涿郡刘备,是在家乡杀人“亡命”而来。

刘备将关羽匿藏于军中,“恩犹父子”即是如此。

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仅仅把刘备当作义兄,君臣父子之礼全然不顾。而刘备乃一代枭雄,同姓族兄刘表可叛,刘璋的益州之地可夺,你关羽一个异姓兄弟,若是不讲君臣之礼,冒犯天颜,能不惹祸吗?

关羽临沮兵败,荆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许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只是不愿挑明罢了。
而庞统早就对刘备进言,若得西川,则可放弃荆州。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过:“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刘禅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

章太炎之说不是定论,但功臣无过亦难免杀身之祸,若是骄横,就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关羽死于刘备之手,亦是一说。

才俊何必是狂士

刘备遇见诸葛亮之前,虽胸有大志,却似流寇一般,投东奔西,居无定所,屡吃败仗。

按今天的话说,刘关张三人的合股公司,没有战略规划,公司无法做大做强。

后来贤人司马德操告诉刘备一个商业机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刘备才三顾茅庐,言行谦恭地邀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对孔明军师言听计从,君臣合力成就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业绩,孔明也赢得了千古智圣的美名。

此后凤维庞统也来到刘备帐下,其待遇却远不及孔明,刘备不怎么重用凤雏庞统,大有文章。

庞统的才智肯定不亚于诸葛亮,司马德操、徐庶等贤人一再将两人并列齐举。

《三国演义》中庞统巧授连环策,将曹军船只锁在一起,才有一把火烧尽曹兵所有船只的第一功绩。

庞统有才,刘备用而有疑,想来不过有三。

一是庞统不像诸葛亮历史清白,庞先生是不被孙权重用而跳槽到刘备军中的。

二是庞先生经不起组织的考验,初到刘军中,身无寸功,刘备派你到耒阳作县令,官是小点,但那也是组织的信任。庞先生到任后百日不理政事,整天饮酒为乐,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后来刘备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任庞为副军师,你以为刘备没有想法?

三是你是副军师,却偏要与军师孔明争名夺功,你以为孔明军师是吃素的,人家与你一样才智过人,在公司里还处处让着元老关羽、张飞,人缘好,战功多,与他较劲,有好果子吃吗?

最终,庞先生因要抢功,被人乱箭射杀于落凤坡,时年36岁。有人叹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第2个回答  2010-07-16
看笨人创大业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能在乱世之中,拼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俱是人杰。

三人之中,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精于权术,又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北方市场归他很自然。

孙权承父史基业,粮多钱多,广纳贤士。孙权待鲁肃如史长,待张昭如长史,待有功之士部属如兄弟手足。借荆州于刘备,气度非凡,用亲人陆逊,坚决果敢。孙权也不简单。

相比之下,刘备起家较晚,家底不如曹操、孙权,个人的才智也不如人家,三人之中,数他最笨。

刘备拙于用兵,用兵则多败少成。遇孔明之前,几乎是每战必败。曹操之子曹丕不是军事家,仅由于在曹操身边多年,对布营略晓一二,闻听刘备连营七百里,仰面长笑曰:“刘备将败矣。”并说:“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旬日之内,刘备果然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

就是这样一个又笨又没有多少本钱的刘备,后来硬是干成了蜀汉霸业。

刘备少年丧父,“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可见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十五六岁,就拜九江大守卢植为师,并结识了师兄公孙瓒,这个日后的大人物。

穷小子没别的本钱,又想干大事,就想着借力。刘备爱交朋友,于是就有“桃园三结义”,得关张二弟。

然后不怕吃苦,不怕受挫折。先下海打黄巾军,有功得一县尉(今日之警长),然后投公孙瓒,依曹操,傍袁绍,靠刘表屡战屡败,雄心不减。

刘备坚韧。

今天看来,刘备虽然智商不高,但其情商超群。

民间有谚语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确是会器。徐庶离刘备而去,刘备“泪如雨下”,器得徐庶推荐孔明;与赵云相别,又哭,把赵云哭到麾下;三顾茅庐,孔明仍不出山,又用“哭”得了孔明。

哭,得民心,网人才,固友情。刘备笨人有笨办法,穷人有穷招数。

其实,拜见孔明时,刘备已领兵上万今天看来也算个师长军长,能如此恭敬年龄二十多岁、一介书生孔明,别说今天的许多显贵们做不到,就是那些刚刚脱贫的小老板也觉得丢份儿。

所以,刘备这个没权势,还有点笨的穷小子后来成了皇帝。

不被重用的赵子龙

读《三国演义》,没有不喜欢赵云的。

赵云智如孔明,勇胜关张,才德兼备。但领导刘备却不太喜欢他,这叫许多人琢磨不透。

赵云功劳不小。刘备爱子阿斗的小命,就是一身是胆的赵云从数十万军中杀了一天一夜,从长坂坡救回来的;黄忠不服老,被敌军所困,也是赵云义字当先,救了黄忠;街亭失守,蜀军各路人马损兵折将,惟有赵云不折一人一骑。

领军而忠、义、智、勇集于一身者,看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惟有赵云。

但刘备对赵云用而不重用,赏而不重赏。

比如刘备当上蜀国之主,大赏众臣,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张飞为新宁侯,但虎威将军赵云什么爵位也没有;同是五虎将,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阆中,连马超也成了边疆军政大员,独有赵云与老黄忠一样,在京城调用,其实职不过是到处消防救火的游击将军。

更令人不解的是,后主当政,连魏延之流也封了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独独不见派赵云去镇守一方,到地方上捞些实惠,更不封侯爵称号。

每读到此,总让人为赵云不平。

刘备及其儿子后主刘禅如此对待赵云,一是因赵云不搞小圈子,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是圈子里的人;二是因刘关张三人扎得太紧,军师孔明不好指挥关张,也就是只好走到哪儿都把赵云带着。

如果赵也被封侯,也如关张一样脾气大了,孔明的鹅毛扇就摇得不潇洒了,所以孔明不会上表为赵奏请侯位。

说来说去,赵云自己也有毛病,至少不注意与领导的说话方式。

关羽遇难,刘备要亲率大军伐吴,赵云却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刘备怒斥后,他还不识相,再谏,气得刘备贬赵为后应。

孔明也不主张伐吴,但他上谏时就聪明得多:一是率百官来奏,让刘备不知向谁发火;二是说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即可也。

不说不伐吴,而说刘备您老人家不必亲自动手,想以此缓解孙刘矛盾,缩小战争规模。

如此说来,赵云不被重用重赏,虽有机遇环境等因素,赵云自己也还不够老练。

赵云功大、本事大,尚遇如此不公,我等只有一点小本事,遇到些小怨气,也就不算什么了。

关羽之死的另类说法

说关羽是刘备“假手于吴人”杀死的,人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此说或许有道理。

关羽死之前,已成为蜀汉阵营里“最不利安定团结”的严肃。
关羽拒荆州要地,不贯彻军师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

而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不执行这一战略,主公刘备何谈霸业?
得罪孔明事小,若屡屡冲撞主公,关羽的处境就不妙了。

三国之中,刘备兵将最少,这一点刘备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态。

刘备拜马超为左将军,关羽不满;拜黄忠为后将军,担心关有意见,派专人通知关,还拜关羽为前将军,主公如此小心,关羽还是大骂:“大丈夫终不与老兵(黄忠)同列”是谁将黄与关同列?刘备。关怒骂黄,亦是骂主公刘备。

看比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的史书《三国志》就更明白。

刘备对关羽的“志骄意逸”亦有防备。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为了监视关羽,又派妻弟麋芳为南郡太守,派同乡士仁为将军屯驻公安。关羽失荆州,两人立刻投奔孙权,是妻弟、同乡畏惧监军失职,将成为荆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国志·廖立传》中说“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刘备)直以意突耳”,“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设想:刘备在时,关羽如此骄横,若刘备死后,如此骄将岂不是蜀汉一患?何况后主阿斗又是个扶不起来的东西。

《三国志》还说:“关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义,必须是在君臣规则里的义。

当年关羽从家乡河东解县投奔涿郡刘备,是在家乡杀人“亡命”而来。

刘备将关羽匿藏于军中,“恩犹父子”即是如此。

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仅仅把刘备当作义兄,君臣父子之礼全然不顾。而刘备乃一代枭雄,同姓族兄刘表可叛,刘璋的益州之地可夺,你关羽一个异姓兄弟,若是不讲君臣之礼,冒犯天颜,能不惹祸吗?

关羽临沮兵败,荆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许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只是不愿挑明罢了。
而庞统早就对刘备进言,若得西川,则可放弃荆州。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过:“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刘禅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

章太炎之说不是定论,但功臣无过亦难免杀身之祸,若是骄横,就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关羽死于刘备之手,亦是一说。

才俊何必是狂士

刘备遇见诸葛亮之前,虽胸有大志,却似流寇一般,投东奔西,居无定所,屡吃败仗。

按今天的话说,刘关张三人的合股公司,没有战略规划,公司无法做大做强。

后来贤人司马德操告诉刘备一个商业机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刘备才三顾茅庐,言行谦恭地邀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对孔明军师言听计从,君臣合力成就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业绩,孔明也赢得了千古智圣的美名。

此后凤维庞统也来到刘备帐下,其待遇却远不及孔明,刘备不怎么重用凤雏庞统,大有文章。

庞统的才智肯定不亚于诸葛亮,司马德操、徐庶等贤人一再将两人并列齐举。

《三国演义》中庞统巧授连环策,将曹军船只锁在一起,才有一把火烧尽曹兵所有船只的第一功绩。

庞统有才,刘备用而有疑,想来不过有三。

一是庞统不像诸葛亮历史清白,庞先生是不被孙权重用而跳槽到刘备军中的。

二是庞先生经不起组织的考验,初到刘军中,身无寸功,刘备派你到耒阳作县令,官是小点,但那也是组织的信任。庞先生到任后百日不理政事,整天饮酒为乐,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后来刘备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任庞为副军师,你以为刘备没有想法?

三是你是副军师,却偏要与军师孔明争名夺功,你以为孔明军师是吃素的,人家与你一样才智过人,在公司里还处处让着元老关羽、张飞,人缘好,战功多,与他较劲,有好果子吃吗?

最终,庞先生因要抢功,被人乱箭射杀于落凤坡,时年36岁。有人叹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其实庞统从孙权处跳槽前是周瑜刚死、孙权人手正紧之时,孙权重要谋士鲁肃全力推荐庞统,称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也深服其智。

权闻言大喜,急招之来面试,不想庞先生出言不恭,竟称自己比周瑜强多了,孙权平生最喜自家亲戚周瑜,见统轻之,心中不悦,对鲁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

刘备、孙权都是一代明主,尚且如此,可见才智过人也轻狂不得。

高一必修二历史探究活动写一篇小论文
赵云功劳不小。刘备爱子阿斗的小命,就是一身是胆的赵云从数十万军中杀了一天一夜,从长坂坡救回来的;黄忠不服老,被敌军所困,也是赵云义字当先,救了黄忠;街亭失守,蜀军各路人马损兵折将,惟有赵云不折一人一骑。 领军而忠、义、智、勇集于一身者,看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惟有赵云。 但刘备对赵云用...

跪求高一历史小论文,最好今天16:30前搞定!!拜托各位!!
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急求关于高二必修三的历史小论文
称、协调、统一、和谐等基本法则,人们还观察形的变化离不开势的作用。“古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字有筋骨、血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张怀瓘《用笔十法》),“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包世臣《历下笔谈》)。因势生形是结字章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具备势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生命力的...

写一个历史假设3000字以上的论文及摘要
一个主题即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承载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一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学科论文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范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

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感觉好也不要给我分,这是抄袭人家的希望采纳 ...

历史小论文:工业革命后英国家庭的变化!!怎么写?急!!!
男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地位提高,自然就产生了统辖家庭的要求,子女继承父亲的血统、财产和权力。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中性别角色的高度分化,妇女受到严格的人身隔离,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从而依赖于男子,从属于家庭。自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以来,她们便一直视家庭为其唯一生存支柱,...

高中历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建议自己阅读历史教材 必修二第14到15课如果买了辅导资料 那上面应该有 很长很长的介绍 引入的文字 再自己拼凑一些 就ok了其实历史论文对文笔要求不是很高 思维清晰 史实别弄错就行了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

历史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如何突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问题
(6)历史调查报告 (7)历史课堂辩论和讲演 (8)历史小报。下面以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二专题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来说明怎样设计历史个性化作业:作业题目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完成作业可采取多种形式,第一种是撰写历史小论文,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用有力的论据来论证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