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再看三国为何又觉得刘备更像是一个伪君子呢?

如题所述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觉得刘备是个仁义之君,心系汉室,一身报国,桃园三结义,不仅兄弟情深,而且同心报国,以恢复汉室为己任,最为关键的是,刘备虽然弱小,还非常乐于助人,比如孔融被黄巾军围了,想的却是刘备,陶谦被曹操围攻,刘备只带着数千杂牌军就敢来救援,刘备图啥?不就是因为刘备仁义。

三国演义

说到刘备仁义,最好的证明应该就是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刘琮投降,却没有通知刘备,刘备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后,匆忙南逃,路过襄阳时,刘备还想见一见刘琮,向他说明曹操可不是什么善灯,但刘琮因为羞愧而不敢见刘备,同时刘琮身边的人大多跟随刘备而走,之后跟随刘备一起南下江陵的百姓居然有十几万人。

古人非常重视籍贯和乡土,是什么让十几万老百姓放弃祖籍地,宁愿拖家带口四处流浪也要跟着刘备一起逃,因为刘备仁义,可以给这些老百姓一个安居的未来,没有人比当时的老百姓更能了解刘备的仁义,古代老百姓已经用脚投票来选择刘备的仁义,这可不是演戏,也不是演义,而是事实。

刘备

当然,小时候三国演义看多了,也会觉得刘备太过软弱,又没啥能力,早期靠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打天下,晚期靠诸葛亮这个千古奇人稳定内政,时不时刘备还大哭一次,用泪水打动人心,以仁义化解仇恨,所以,小时候,刘备仁义的形象深入人心。

长大后,对人和事的了解开始逐渐深入,也懂得通过一些现象去分析背后存在的原因,懂得了人都有虚伪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知道了人性就是一个复杂体,明白了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同时会做好事,对这个世界的认可也多了一层复杂的原因,终于理解了,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不过是人为划定的理想标准,而灰色才是真实的世界。

陶谦让徐州给刘备

长大后,看三国演义,开始觉得刘备虚伪,明明很想要徐州,却一直推脱,明明到荆州投靠刘表,就是想夺取荆州,却总装作一个仁义之君,不会去抢本不属于自己的地盘,明明到益州就是打益州的主意,却道貌岸然、义正严辞地告诉庞统,我们不能不仁义,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备三让徐州,最终还是占据了徐州,刘备推让荆州,最终还是占据了荆南四郡,刘备假意帮助刘璋抵挡张鲁,却以牺牲庞统生命为代价,发动了对益州刘璋看起义正严辞的战争。

总以为自己看透了人家的虚伪、人性的复杂、善恶的交替,其实,很多东西的认知,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有时候当你亲身经历了一些事,也许就能明白刘备的心境。

很多人说刘备虚伪的,无非就是认为刘备道貌岸然之下掩藏着一颗自私自利的功名之心,明明很想得到徐州,却假意推脱,明明很想占据荆州,却假意无视,明明很想攻占益州,却要为自己找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这是虚伪吗?

刘备善待百姓

这不是虚伪。因为你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人的道德,你是否知道古人的谦让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人人敬重的美德,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程序,比如禅让帝位,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明明心里高兴得要命,却假模假样的推辞了三次,恐怕今天的我们会说:真虚伪啊!明明很想得到,却装着一幅不想要的样子,骗谁呢?但如果我说这就是禅让程序的流程,你信不信?

刘备也是如此,他确实想要徐州,可是按照程度他必须推辞三次,如果刘备不推辞三次,恐怕天下人又会骂刘备自私自利了,都不知道辞让,但是,为什么陶谦会把徐州让给刘备,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刘备仁义,得到大家的爱戴,如果刘备是像董卓一样的暴君,陶谦会让徐州吗?不会,如果刘备像曹操一样的奸雄,陶谦会让徐州吗?还是不会,这就是刘备的仁义,当然了,刘备能得到徐州还有刘备的战斗力强,陶谦想让刘备抵挡曹操以保全自己的家族等原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3
三国演义中作者的态度也是偏向于刘备正统,在没有经过仔细思考,会觉得刘备的确是一个仁义之君。长大之后,看刘备,会越来越发现一些问题,人到中年的油腻大叔, 满口希望,有点像伪君子。
第2个回答  2020-10-03
因为人是会逐渐成熟的,这就是人生的成长过程,有观念的转变也是很正常的。
第3个回答  2020-10-03
因为刘备非常善于伪装,小时候看不透,长大了就明白刘备的仁义都是嘴上说的仁义,对手下将领除了结拜弟兄,都不信任。
第4个回答  2020-10-03
因为现在我们的阅历多了,能从深处看懂一个人,现在就会明白刘备的仁义都是装出来的。

小时候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再看三国为何又觉得刘备更像是一个伪君子呢...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觉得刘备是个仁义之君,心系汉室,一身报国,桃园三结义,不仅兄弟情深,而且同心报国,以恢复汉室为己任,最为关键的是,刘备虽然弱小,还非常乐于助人,比如孔融被黄巾军围了,想的却是刘备,陶谦被曹操围攻,刘备只带着数千杂牌军就敢来救援,刘备图啥?不就是因为刘备仁义。...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三国为何又觉得不是?
这是因为你的人生阅历、价值判断在作祟,还有社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遂造成了这样的困惑。归根结底,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刘备并非仁君,也非伪君子,而是当时的一个强者,一代枭雄。《三国演义》视蜀汉为正统,因此把刘备的形象往高大上方向塑造。比如桃园结义,就是虚构。...

为什么小时候看三国,觉得刘备是仁君,现在觉得他是伪君子?
因为我们长大之后,经历了社会的洗礼之后,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觉得像刘备那么仁义的人,世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刘备仁义无比的例子。1、不顾一切营救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当时想巴结比较强大的曹操,于是派人去接曹操的家人,但是没想到,他派的人因为见财起意,就在半路上杀了曹操的...

刘备是仁君还是伪君子?
小时候认为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却认为是历史上最大的伪君子,这个是根据人的思想来决定的。

刘备,为什么会被人称为“伪君子”?
史书上的刘备,誉之者称其仁义宽宏,是少有的仁义之君,而作为《三国演义》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在很多民间评论中却并不讨喜,「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哭出来的江山」,甚至被 贬之者斥其虚伪做作,假仁假义之徒。这样巨大的评价反差,除了 《三国演义》小说,如鲁迅先生所言: 「欲显刘备之...

为什么要说“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
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对刘备和诸葛亮描写得过分了。其实在历史上这两人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有很大出入。这句话意思是:书中对刘备的道德描述太过完美,太过火了,让人感觉到似乎是虚伪的了;书中对诸葛亮的智慧描述太过夸张,让人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了(像神仙、像妖怪般神通广大)鲁迅说的“欲显刘备...

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看《三国演义》,对刘备的评价不一样?
才发现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曹操行事的时候,一般就是考虑到战略目的,留别是先虚与委蛇,之后就啊饬去大阪政策,这个是在庞统身上用得很溜啊!刘备不仅仅如此,还设法防着诸葛亮,让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这样,他的威信就会降低,这就够了!你觉得刘备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说刘备伪君子?
从三国演义来看,总感觉刘备比曹操差太多,曹操的霸气和才气刘备都没有。曹操会打仗,会作诗,会治国。而刘备相比来说感觉就没法比,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刘备垃圾,从根本就看不上刘备,就会靠假仁假义骗取信任。刘备是汉皇后裔,在乱世他想招兵买马,没有其他办法,因为他没钱,没地位,所以他只能借着匡扶...

小时候和长大后对刘备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觉得刘备是个仁义之君,心系汉室,以身报国,桃园三结义,不仅兄弟情深,而且同心报国,以恢复汉室为己任,最为关键的是,刘备虽然弱小,还非常乐于助人,比如孔融被黄巾军围了,想的却是刘备,陶谦被曹操围攻,刘备只带着数千杂牌军就敢来救援,刘备图啥?不就是因为刘备仁义。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刘备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一、以现代 价值观而言,刘备的作为确实很假 1、比如有人杀妻割肉给他吃,他知道之后却没怪罪这个人;2、再比如:明白人都知道,乱世之中民流则死,可刘备非要带着荆州百姓逃难,为什么要害死他们呢。那么为什么呢?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看的出来这是裹挟,如果曹操追杀太急就要背上虐杀百姓的罪名 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