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的主体内容及影响

在线等 急

第1个回答  2010-07-07
《林泉高致》是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不朽名作,而这部名著的作者郭熙不仅是开一代风气的美术理论泰斗,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杰出的大师,是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创造者。像郭熙这样全面的艺术英才,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郭熙,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约生活在11世纪初到11世纪末这一时期。金元之际的名士元好问曾说郭熙活到80多岁,而同一时期的友人黄庭坚也多次提到“白头”;日本研究者曾布川宽则推断卒于1087~1100年之间。但由于郭熙晚年遭到贬抑,因而末期事迹多不可查考。�

《林泉高致》的人生倾向与艺术思想
《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编纂而成,前有郭思序,阐述绘画之本原大而且远之理及编纂缘由。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格拾遗》、《画题》4篇,比较完整地阐述了郭熙对于绘画之道的深刻体验。�
从思想渊源上说,《林泉高致》比较鲜明地反映出道家与儒家精神理想的牵引并且与中国经典的“儒道互补”心态构成若合符契。郭思序中言:“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家,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确实,道家的精神容易养育倾心自然山川的品性,促成寄性山水的追求,有助于在把握山水内涵时达到精神境界。

《林泉高致》中的艺术人生范式欣赏�
第一则:“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点评:此通感典型,山之四季精神举手投足来到眼前,十分传神而精当。�
第二则:“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点评:此天地人气息相通,构成视象→气象→心象→心神反应通道。�
第三则:“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点评:人生基模与意境基模的契合对应,这是中国士人文化的经典牵引范式。�
第四则:“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点评:二维山水与真气象有别,直接反映必失其真气,这是中国画的一种选择方式。�
第五则:“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点评:体贴入微,感时感生,这不只是视觉的把握,而是生机的体察与分别。�
第六则:“山有高下者,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点评:山水不是死寂的静物,凡山水均有生理节律与气血命脉,当然其“生相”就有大小高低、强弱美恶之别。山水画家就是“生相学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郭熙林泉高致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文章认为 “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 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 论, , “移情” 它是在中国 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孕育的绘画理论,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身即山川而取之 ”是北宋山水画家兼画论家 ( 《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 生卒年不详) 在由其子郭思整理成...

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
张僧繇:受佛教绘画的影响 将少游、杨子华、曹仲达 2、顾恺之的三件传世作品及主要内容、表现手法 《女史箴图》:绢本、墨画淡彩,横卷十二段,每段有葴文 《洛神赋图》:以连环画的长卷形式表现曹植《洛神赋》,采用勾染的表现手法 《列女仁智图》:用笔刚劲,强调晕染 3、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状况 三水画在...

如何读懂一张中国古代山水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所以,宗炳透过山水画“卧游畅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山水文化和山水画与中国哲学、诗歌、书法、建筑、甚至音乐都有着紧密地联系,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

如何把握美术中的节奏感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

工笔人物画中情感的表达为什么选这个题目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

我想知到什么是国画?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熙的话,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

画山不画水,画树不画云,是不是傅抱石说的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来表现山峦的空间感。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阐述了阔远、迷远和幽远三远法,结合起来成为六远法。这些都是表现山水画空间感觉的理论性创造。 傅抱石 1962年作 赤壁怀古 设色纸本 12.中国画表现空间感觉不仅在客观的实体对象表现上,同时存在主观意识的想象...

谢羽清的书艺术论文
《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核秦岭'汽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

园林主的遭与,身世,心境与造园的关系
他的《笔记法》和《山水法》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法, 对园林影响很大。到了宋代, 郭熹在《林泉高致》中写道: “……林泉之致, 烟霞之侣, 梦寐在焉, 耳目断绝。今得妙手, 郁然出之。不下堂筵, 坐穷泉壑;猿声鸟啼, 依约在耳, 山光水色, 氵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 实获我心哉, 此世...

唐代绘画与宋代绘画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五、 郭熙及其《林泉高致集》 郭熙的绘画理论,集中在由他儿子郭思辑录的《林泉高致集》一书中。 全书共6节,前四节阐述画理画法,强调山水画创作要深入自然,进行研究,从对比的角度去观察山水的四时、朝暮、阴晴、远近,高低等等不同变化,并把这些变化同人的思想情绪发生联系,从而创造出富有理想和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