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篡魏为何没遭到历史的辱骂

我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司马懿不断地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地位,为后代的篡位,打下了基础,可后人对他顶多就说他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嘲笑他蠢(其实他很聪明)而未对他篡位加以指责,而曹操篡汉却留下千古骂名,那位高手能给予我详细的分析

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毋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睿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睿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睿的才人,又用曹睿的师工、鼓吹、禁兵,曹睿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汉末的少帝及献帝,国家政局非常不稳,诸臣虎视眈眈,不只司马一族。汉献帝无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无力对抗曹爽及司马懿,无奈何大势已去,曹芳已经不如当年的曹操、曹丕等强君之姿。皇权的没落正是司马家兴起的原因,兴其说是权臣进逼,不如说是君弱败象。中央衰微而没落,诸臣奋起有机会,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现象。曹魏君权旁落,宛如东汉君权弛败,并非来自何进、董卓、曹操、袁绍及黄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纷纷脱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历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马懿不过反击曹爽,对魏室而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行为,亦为清权臣而护皇位。虽然司马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认的,除去曹爽确实有益于皇帝曹芳被权臣把持。

或曰司马懿不过是为了取代曹爽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其凭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检视实际发生的经过。首先曹爽拥有「封侯领邑」、「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权臣之实,司马懿拒绝取代皇室或九锡,甚至「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员及仪式,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司马懿则是恭敬地以臣属事君,而且没有任何对皇室的侵犯。不管是虚伪也好、或有心也好,总之司马懿护卫皇帝与曹爽欺凌皇帝的行为,两相比较,可察君臣分际优劣。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对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冤有头,债有主:行废帝之事为司马师,命杀帝之事为司马昭,就篡位之事为司马炎,若要论奸说恶,还轮不到司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观念,既然事魏,终为魏臣,司马家最后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马懿。子孙连累祖先,责无旁贷,这亦令司马懿所死不瞑目。

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司马懿的一生而言,虽有晚年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早年的贡献却可仔细推敲。固然杀人罪孽必须谴责,但是建设杜稷的赞扬,是否到了现代,还是必须吝惜呢?司马懿固然有作错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对的地方,在针对其错事批评之余,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态来看待造福功绩,给点掌声呢?这正是当初为文的感叹。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不管站在凶手或死者的立场,毕竟杀人归罪凶手,被害则为死者:无论如何美化凶手,也无法隐匿犯行;贬低死者,仍无法为凶手脱罪;纵然歌颂死者,不能无视受害的事实;即使丑化凶手,亦不改身死凶手之手。故立场再多变,事实与评价仍然应黑白分明。

高平陵事变怎么说都是司马懿的污点,不过司马懿七十一岁以前的出将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视。不会因为一片叶片长丑而批评整株树恶劣,更不会因此而说整个森林破败不堪。森林里头又不只一颗树,一颗树的叶子何只成千上百。虽然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一锅粥,但是这不代表整锅粥都是同样的恶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锅粥不是优良得晶莹剔透?

以偏盖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言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给点鼓掌肯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1
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引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我们先不说司马懿,先来说说关羽,关羽之所以在中国社会里,享有如此高的人文地位,是因为他集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于一生,从而成为精神道德的标尺。
我们在来说说曹操,曹操在魏晋南北朝及唐初,他也是世人追捧大英雄,对他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人文地位非常高。而至唐初以后曹操的形象逐渐被“丑化、负面化”,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所引发(改变)的社会主流文化重心转移,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新价值观的形成。而唐后的北宋更是催生出了“程朱理学”,彻彻底底把谋朝传位、不忠不孝,狠狠的订上了耻辱的十字架上。统治者要到达实质上的效果,就必须找出典型(适合)的人物来作为批判的对象,而曹操的原型在合适不过了,因此他的名声“日渐朝申”越来越臭。(程朱理学: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我们在来说说司马懿,毫无疑问司马懿的形象正是“程朱理学”打击的典型,因为他的“谋篡行为”比曹操更加的赤裸裸,因此司马懿统治阶级的渲染下,才会显的越发的“不为人耻”,此起彼伏而关羽等忠义形象也就凸显于中国的政治文化里。
就做此总结性回答把,这个问题层次很深,囊括了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方面,有机会我们在进一步讨论。
第2个回答  2010-07-10
你说司马懿如此, 我说诸葛亮亦是如此。
诸葛亮何尝不是排除异己? 杀李严,除魏延。
杀李严似乎和司马懿杀曹爽一样。 刘备拖孤李严诸葛亮, 而魏国那边又分两派,一是曹爽二是司马懿。
司马诸葛做了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只有人骂司马,却都去跨诸葛?
那根本的原因在那里?
在于罗贯中, 他想神话诸葛亮,必定不能说他的坏处。
因为老罗想神化诸葛亮, 就必须有反动派,因为诸葛亮才是他笔下的正派。
而这个反动派就让晋景帝司马懿去背了黑锅。
你说司马中了诸葛的空城计,司马懿不如诸葛亮。
这都是罗贯中杜撰的, 我想LZ也知道吧?
而我却要说,司马懿才过诸葛百倍。
因为诸葛亮最后没有得到他想要的。
而司马懿却得到了。
天下都是他的了
第3个回答  2010-07-10
主要是汉代时间比较长,已经深入人心,而曹魏取而代之不过区区几十年,甚至终曹操一世即使权柄滔天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未公然篡夺皇位,而当司马代魏之时,中原已无正统,所有人都明白汉已亡,都不过是为了权势而效忠割据势力而已,曹魏连蜀吴都无可奈何,又何以被人认同继承华夏正朔呢?所以司马代魏人们根本不会有太大抵触,观后世类似之事层出不穷,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易后周,然而千百年后普通人记得的只是汉,隋,宋,有多少人计较他们当初得位的方式?人们的思想就是这样,如果曹魏后代如同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那样有个三四代的有为之主,也许一统中原的就是魏朝,然后如果再能传几代无为却能守成之主的话,当初的所谓汉贼曹操之说必然被湮没,我们所记得的只会是能征惯战英武睿智的魏武帝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司马懿代表了一个利益集团 士族集团 在曹操掌权以前 有很多大家族比如袁氏 何氏 司马氏 这些大家族垄断了当官的权利 所以他们是当时的统治阶级 而曹操掌权之后 因为他是庶组出身 所以他要建立一个代表自己阶级的政权 这势必和当时占多数的士族发生矛盾 所以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曹丕即位后同士族阶级妥协了(开创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掌权) 所以这个时候魏国可以说是背离曹操的理想 而司马懿作为一个士族 取代曹氏家族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司马懿篡魏为何没遭到历史的辱骂
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对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

为什么司马炎篡汉后没有人骂他?
他对于曹魏固然有大功,但并没有与曹操平定群雄相媲美的伟绩。子孙平蜀灭吴,也多是延续三国以来曹魏的巨大优势,因人成事。何况西晋统治基础薄弱,国祚短促,既没有为司马懿创造足够多的开国神话,也相应拉低了司马氏篡魏立晋的正当性。司马懿以受魏明帝顾命,却为子孙篡位铺平道路,更是有违一般道德...

为什么司马氏篡魏被很多人看不起,曹丕篡汉却少有人反感呢?
在今天之所以司马氏篡魏被很多人看不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他是通过谋朝篡位立得国,而是他没有经营好这个国家,没有给百姓带来长久的稳定,没有使国家走向盛世,立国仅仅50年不说,大一统才36年,时间太短,而且灭亡以后,带来的是东晋十六国的大乱世。我们再反观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秦、隋,虽然政权短...

都是臣子谋逆,为何曹丕篡汉没人骂,司马懿篡魏被人骂千年呢?
第三、影响不一样 曹丕篡汉之后,促进了魏国的发展,让魏国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魏国经济蓬勃发展,非常的强大。反观晋朝,一个字就能总结“烂”。都是谋朝篡位,都是不择手段,为何还要区别对待?怎么别人都没有被如此的唾骂,偏偏就司马懿遭到如此无情的唾骂,司马懿的心中很是不解。晋朝对...

曹操篡汉历代都遭到了历史的关注和辱骂,为什么司马昭篡魏却一直被人们...
司马昭篡魏也是为人所不耻,只是名气没有曹操大,所以在大巫面前只能充当小巫了。实际上晋朝的实际奠基者应该是司马懿,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则是继承司马懿的职位并加紧权力的巩固和弱化魏国皇帝,至于晋武帝司马炎则更是顺承了司马师煮熟的米饭,建立了晋朝。重新复制了魏文帝曹丕禅让的好戏。仅...

曹家篡汉,司马家篡魏,历史评价天差地别,为什么?
第一,曹家篡汉是用自己实力篡位的,而司马家却不是。曹魏的军事实力是曹操靠自己一点一点努力建立起来的,等到了曹丕篡位那会,曹魏的军事实力已经是全国第一,没有什么理由不称帝。而司马家篡位却是司马懿靠着阴谋诡计,趁着少帝出城时夺下曹魏都城的,司马懿只是交结好了朝廷上下的官员,培养了点...

一样都是篡位,为啥都瞧不起马炎篡魏反而认同曹丕篡汉?
可以看出,曹篡汉和司马篡魏基本上流程是差不多的,但是还是有些地方不一样。我们就通过对比两者有差别的地方来分析问题所在,那么咱们回到问题,为什么两个家族同样是篡位夺权,但是曹氏就要比司马氏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呢?一、先看奠定基础的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这就很明显了,司马懿是曹操的臣,司马...

曹操有25个儿子,司马懿篡魏时,怎么没人反抗他?
这样算下来,曹操的25个儿子,在司马懿篡魏后,真正做过反抗的,只有楚王曹彪。曹操的儿子在家族和自身利益皆受损的情况下,没有站出来反抗司马懿,与这3个原因有很大关系。一、曹丕、曹叡的打压 曹丕能继承魏王,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斗争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对曹植这些和他争夺过世子之位的兄弟并...

为什么古代人反感曹丕篡汉,而现代人则是更讨厌司马懿篡魏呢?
相反,现代人执发展观点,就不会如此守旧,毕竟曹丕篡汉有利于历史发展,何况这种事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魏国立国只有45年,对魏国念念不忘的守旧之人太少。另外在司马氏三代努力下,到司马炎篡魏时,反对的势力已基本被清除,加上司马氏不断粉饰形象,司马氏慢慢被世人认同,古代人已经转向司马氏,...

历史上谋朝篡位那么多,世人为何对司马氏篡魏耿耿于怀?
首先就是篡夺皇位之后对之前的皇家没有好好的对待,当时曹丕虽然逼迫汉献帝禅让,但是也没有杀了汉献帝,还让他离开都城之中,而之后的赵匡胤更是对后周柴家相当的好。可是司马家族就不一样,不光是杀了年幼的曹髦,还让其暴尸街头,这就是不仁不义的表现,这自然是让人看不起司马家。当年曹操虽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