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的讽刺艺术: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二、夸张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
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临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三、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而讽刺这一创作手法,它本身就有着严肃性。作者必须对社会、人生作出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在这点上,吴敬梓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品德和见识,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那些儒林人物。他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弊端和是非颠倒的社会风气,认识到生活在这一现实中的卑劣人物以及人们的一些病态心理。
同时吴敬梓的创作态度也是非常严肃的,既不是人身攻击,也不是随意嘲笑,而是把这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提炼、概括、典型化,从人性被压抑、被扭曲中去看丑恶本质。他是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去揭示人的性格的变态过程。可以说作者是站在高处来俯瞰人生,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一、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手法,以突出讽刺效果。例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对比。中举前,他称范进为“现世宝”、“癞蛤蟆”,外貌描述为“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贺礼仅为“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他态度大变,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外...
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二、夸张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什么?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
结合作品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社会的腐朽、道德沦丧以及士人虚伪的深刻揭示和辛辣嘲讽上。首先,《儒林外史》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展示讽刺艺术。例如,小说中的范进是一个痴迷于功名利禄的形象,他为了追求科举晋升而疯狂苦读,丧失了人性的基本尊严。范进中举后的失态表现,讽刺了那些将科举视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于其对现实与虚幻的深刻剖析。这部作品通过双向的描绘手法,一方面挖掘传统思想的疗愈力量,试图寻找医治现实社会的良方,如王冕式的不求功名、自力更生,成为作品中的理想标杆。另一方面,作者利用写实与夸张并用的手法,揭示社会虚伪和欺骗。如马二先生、范进等角色,他们在科举...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包括据实摩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和言行表现嘲讽之情,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合理的夸张、戚而能谐、婉而能讽等。《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什么?
一、《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独特之处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黑暗面。作品通过尖锐的讽刺与细腻的描写,将封建社会的种种虚伪、丑恶和不平展现得淋漓尽致。二、讽刺手法的运用 1. 人物塑造的讽刺性...
如何理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
第二,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第三,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内容提要】《儒林外史》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概述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作品通过尖锐的讽刺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黑暗以及科举制度的腐朽。二、讽刺手法多样 1. 夸张描写:《儒林外史》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极度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讽刺...